《科创板日报》8 月 8 日讯(记者 张洋洋)产业资本热钱持续涌向具身智能赛道。
近期,具身智能整机及传感器企业帕西尼完成新一轮 A 系列融资,由京东战略领投,浦耀信晔、宏兆基金、张科垚坤等多家机构跟投,庚辛资本中国担任独家战略财务顾问。
帕西尼是京东近 3 个月投资的第 6 家具身智能相关企业。
而在另一侧,美团也在大肆扩充具身智能版图,近期领投了包括它石智航、星海图在内的机器人公司。
除了互联网平台企业,动力电池厂宁德时代、新势力车厂吉利也频频出现在具身智能初创公司的股东名单中。
这股投资热潮,正在从 VC 资本手中转向以 " 落地协同能力 " 为导向的产业资本。
▍产业方为何执着于具身智能?
京东和美团这两大平台企业,正在成为具身智能赛道最活跃的产业投资方。
京东近期投资的具身智能企业已不止帕西尼一家。公开信息显示,近两个月,京东集中出手参与投资千寻智能、逐际动力、众擎机器人等 6 家企业,覆盖从整机到关键零部件的多个环节。
根据公开信息整理 图 /《科创板日报》记者制
美团的出手则更早,步伐更快,在 2024 年初至今,美团以平均 2 个月出手一次的节奏,连续投下 8 笔机器人标的,且投中了宇树科技、银河通用等头部项目,在具身智能的布局,美团可谓是买了产业的 " 半壁江山 "。
根据公开信息整理 图 /《科创板日报》记者制
除了互联网巨头,来自制造业的产业资本也在通过股权投资、自研的方式布局具身智能,例如宁德时代、吉利、美的等。
从《科创板日报》记者采访多名行业人士来看,互联网大厂、链主龙头企业等产业投资方对具身智能企业的投资,多为战略协同。具身智能的首批大规模落地应用,最可能出现在 " 半结构化、重复劳动、高强度 " 的场景中,例如快递物流、智能配送、工厂巡检。这也解释了为何美团、京东等平台企业动作频频。
今年人工智能大会期间,在接受媒体采访时,京东集团高级副总裁、京东集团探索研究院副院长何晓冬,首次公开了京东密集投资背后对具身智能的思考:
一是,战略性长期投入;二是,具身智能是服务生态的一部分,京东生态会从具身智能的发展上受益;还有第三点,京东对具身智能的看法比较广泛,并非只聚焦在 " 人形机器人 " 上,而是更广泛的 " 大脑 + 小脑 +IO"。
在人工智能大会上,多家京东投资企业集体参展,甚至出现在同一场技术论坛上,共同展示在末端配送、仓储协作、工厂巡检等场景中的可用性。这种 " 组团式 " 参展,本质上也是一种生态内联动。
进一步来看,在深度老龄化与制造业升级的双重压力下,产业资本通过前瞻性布局具身智能抢占先机,尽早构建闭环生态,这种投资热情不仅是技术追逐,更是对未来的战略押注。
▍更受偏爱的产业资本
值得关注的是,尽管 2024 年以来资本对 AI 和机器人领域投资重新活跃,但在具身智能领域,一些创业公司并不优先考虑 VC 机构。
" 现在头部机器人创业公司,融资时更倾向于引入产投或大国资背景的投资方。" 不久前,华映资本创始管理合伙人季薇在接受采访时表示,华映资本目前已投资包括自变量机器人、魔法原子、星动纪元、云深处科技在内的多家具身智能企业。
季薇认为,这一趋势背后有三点原因:一是产业资本可提供真实场景,加快订单落地;二是大国资可提供企业资本化路径与资源协同," 对于财务投资机构而言,越到后期,越难拿到份额 "。
来自产业方孵化的项目,也证实了这一观点。中科新松有限公司总经理李法设近期在接受《科创板日报》记者采访时透露,公司正在推进 A+ 轮融资,也更倾向引入具备产业资源的资本方。
究其原因在于,VC 的钱并不缺,但相较于纯财务投资,具身智能创业公司更需要订单、算力和上下游产业链上的合作渠道。
▍投资潮背后:泡沫与秩序初现
伴随资本的大举入场,也有声音提醒,具身智能行业短期或存在一定 " 重复造轮子 " 和 " 盲目追风 " 的现象。
一位上市公司机器人子公司 CTO 告诉《科创板日报》记者坦言,目前市场中机器人企业 " 产品,尤其是技术,重复的特别多 ",部分企业并未真正做到差异化设计。
" 这时候就更看投资人的眼光了,是投生态,还是投 Demo。" 该人士说。
" 创业者喜欢找有政府资源的大国资投首轮、找互联网巨头投第二轮,VC 反倒成为了‘接盘者’。" 一位不愿具名的机构投资人表示,在热钱推动下,一些项目估值节节攀高,但技术进展和订单落地并未同步推进。
整体而言,具身智能产业正在经历从 " 技术验证 " 向 " 场景落地 " 过渡的关键窗口期,泡沫之下,良性的产业秩序也正在逐步形成。从产业资本到整机企业,开始对场景价值创造力和交付能力提出更明确的要求。
在今年人工智能大会期间,《科创板日报》记者走访多个机器人整机企业的展台交流中了解到,各大厂商今年也更将精力聚焦在摸索适合的落地场景,推进量产中,不少企业正在加快自己的产线建设。
比如智平方创始人兼 CEO 郭彦东告诉《科创板日报》记者,今年已经签约了 500 台左右的订单,这些订单量产即交付 " 上工 ",公司的首个量产工厂也将在 9 月落成,计划到 2028 年实现年交付超过万台的能力。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