暑假,孩子离开校园,迎来完全在家中生活的日子。本应是亲子和睦融洽的家庭氛围,没想到在朝夕相处中逐渐 " 变味 ",甚至 " 相看两厌 ",家里成为亲子 " 战场 "。
家长一句 " 要玩到几点啊你 ",孩子一句 " 催什么催 "。不少父母感叹:" 孩子不听话,比上班还要累!"" 让孩子听话怎么就这么难!"
△动图素材由 AI 生成
北京刘女士的女儿 4 岁,平时在幼儿园乖巧听话,但暑假在家 " 不听话 " 的表现让刘女士感到疲惫不堪:" 羡慕别人家的孩子,按时吃饭,乖乖睡觉。"
哈尔滨的孔女士本来期待假期成为亲子关系升温的黄金时期,专门休假在家陪伴儿子,没想到连续不断的矛盾让家里变得 " 鸡飞狗跳 ":" 在家想跟他好好说话,他就是不听,就跟你拧着来,非得一顿吼、打几下子才老实。"
△ 7 月 7 日,小朋友在上海徐汇区田林街道玩游戏。新华社记者 刘颖 摄
而在互联网上,网友用搞笑视频调侃 " 假期的父母 " ——要出门说 " 天天就知道在外面玩 ",在家待着又嫌 " 一天到晚就在家待着 ";吃肉多了嫌不吃菜,吃菜多了嫌不吃肉 …… 父母假期的唠叨,成为学生每个假期要面临的 " 难题 "。
暑假,亲子沟通中的 " 漏洞 " 被放到最大。专家认为,家长抱怨 " 孩子不听话 ",不仅集中在假期,而是贯穿整个育儿过程,成为家长们的 " 迷思 " —— " 为什么我的孩子不听话呢?"
△ 7 月 5 日,在北京举行的一个亲子活动中,家长和孩子合作进行 " 大青虫往返跑 " 比赛。新华社记者 殷刚 摄
长期从事亲子关系咨询服务的心理学博士、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刘婧仪认为,孩子有自主意识,家长不可强求言听计从。信息爆炸时代,孩子接触更多信息、有更多选择,家长对 " 听话 " 的观念也要转变,应当与孩子进行 " 平等的对话 "。长期的不良沟通会影响亲子关系,甚至导致孩子出现抑郁等心理状态。
如何建立亲子之间良好的沟通模式,刘婧仪给出三步流程:
第一步,听孩子说的话。家长要先学会倾听,听孩子说什么,表达对孩子尊重,了解孩子的需求和感受,知道他行为背后的原因。
第二步,用智慧让孩子听家长说话。家长要用温和、平等的语气说话,不要带着负面情绪和批判态度沟通。用巧妙的方式,让孩子静下心来听家长的表达。
第三步,给出建议,达成共识。在倾听与表达后,父母提出建议,把选择权交给孩子,最后在讨论中亲子间达成共识,解决问题。这样能给孩子成长的自由空间,提高孩子的自主性。
5 月 17 日,上海徐家汇书院,孩子在大人的陪同下读书。新华社记者 陈朔 摄
但是,不追求传统意义上的 " 听话 ",并不代表完全放任。刘婧仪强调,需要父母在关键问题上设立不能妥协的底线,并 " 温和而坚定地 " 坚守这个底线。她说:" 当孩子做出超越底线的行为时,有的家长会很愤怒地训斥孩子,但又没有制止这种行为,这就是既不温和又没有坚守底线,不利于孩子遵守规则。"
刘婧仪还介绍了 " 三分之一 " 原则,为亲子共同应对问题、达成共识提供思路——三分之一需要 " 强指令 ",遇到孩子必须遵守的习惯和规矩等,要给出明确指令和要求,没有商量余地;三分之一的问题 " 给选择 ",家长给出选择,让孩子半自主地做出决定;最后三分之一 " 放开手 ",让孩子自己创造、定制方案,想办法解决问题和矛盾点。
△ 7 月 16 日,在上海市群众艺术馆的 " 走进艺术之门 " 系列活动中,孩子们在阅读角看连环画。新华社记者 刘颖 摄
一些家长事无巨细地过度规定孩子的生活方式,也折射出其未被满足的情感需求和育儿焦虑。刘婧仪解释:" 一些家长可能缺乏安全感和灵活应变的能力,让孩子听话可以避免让孩子遇到问题,这会让他们觉得有安全感。实际上应该放开手脚,让孩子勇敢面对问题,在需要的时候支持和帮助他们。"
上海市精神卫生中心儿少科主治医师张桦也认为,应当让孩子具备应对困难的能力和可以战胜困难的信心,这有助于缓解家长的焦虑,进而改善亲子关系。张桦说:" 家长对孩子要满怀期待,静待花开,不应设想孩子一定要长成什么样子,或者过分放大孩子遇到的失利情况。"
" 家长给孩子的应该是爱、关怀和陪伴,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 刘婧仪说。
来源 新华社
编辑 段筠 /编审 李枫 /签发 蒲谋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