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品 | 三言 Pro 作者 |DorAemon
8 月 8 日,话题 " 立秋第一杯奶茶的受害者出现了 " 登顶微博热搜。
昨日,笔者身边不少朋友吐槽,立秋当日点的饮品,等两小时都属正常;还有网友直言,奶茶店店员忙得脚不沾地。
8 月 7 日,某外卖平台发文表态 " 不发布亿级订单战报 ",直言高补贴堆筑的单量是 " 行业泡沫 "。
但平台的 " 降温 " 意图,仍难抵商业惯性与社会心理的共振,这场狂欢的走向,正悄然偏离 " 温暖 " 的初心。
自发情感符号演变为精准流量公式
" 秋天的第一杯奶茶 " 本是自发的情感符号,却在商业拆解下,演变为精准的流量公式。外卖平台以 " 立秋专属 " 为切口,抛洒 " 满减红包 "" 限时折扣 " 搅动消费冲动;奶茶品牌置顶 " 季节限定 " 标签,借算法推送放大 " 不买即落伍 " 的暗示。
当商业将 " 仪式感 " 换算成 " 流量转化 " 的等式,消费端的热情便如潮水般涌来——订单量短时间内数倍激增的可能,或将击穿门店的日常运营阈值:店员连轴转的机械作业、甚至堂食服务质量下降、原料告罄后的被动换品等潜在风险,都在考验整条服务体系的承压极限。
外卖骑手亦被卷入这场博弈,算法催生下的 " 时间竞速 ",叠加超时罚款与超额订单的双重压力,恐让配送环节陷入混乱循环。
商业以 " 仪式感 " 为诱饵的流量游戏,正悄然将社会资源拖入一场短暂却激烈的消耗战。
仪式感被异化为 " 必须完成的任务 "
仪式感的本质是情感表达,却在社交传播中,异化为 " 必须完成的任务 "。
朋友圈的奶茶晒单、社交平台的打卡竞赛,悄然编织出一张 " 群体参与 " 的网,让 " 喝奶茶 " 从 " 享受 " 演变为 " 证明自己未掉队 " 的仪式。
消费者容易陷入 " 错失恐惧 "(FOMO)的心理陷阱,为追赶潮流跟风下单,甚至为凑满减超量购买——这种非理性消费,可能让健康风险悄然浮现,例如过量糖分与咖啡因摄入,或将引发失眠、代谢紊乱等问题;漫长等待与错发订单,也可能让期待中的 " 仪式感 " 沦为失望。
当情感表达被简化为 " 下单截图 ",原本属于个体的细腻感知,正逐渐沦为商业流量的注脚。
狂欢的代价正默默蔓延
这场狂欢的代价,正以隐性方式在多群体间蔓延。
一线劳动者首当其冲:店员在订单洪流中持续作业,身体与精神的双重透支或将埋下职业倦怠的隐患;外卖骑手在时效压力下奔忙,安全与收益的权衡难题,亦可能引发更复杂的生存困境。消费者的体验也难逃折损:漫长等待、可能错发饮品的糟心遭遇,也会消解 " 仪式感 " 的愉悦底色。
行业生态的涟漪效应同样值得警惕。例如餐厅可能被奶茶订单分流、非奶茶类外卖配送有可能延迟的现象等,商业内卷或将挤压市场的多元生存空间。
平台的 " 降温声明 " 虽试图切割 " 数据泡沫 ",但只要流量博弈的逻辑未变,这场狂欢的代价,仍然会持续扩散。
仪式感不应依附商业促销
真正的仪式感,本不该依附于商业促销。
它可以是立秋清晨的一碗热粥,是给亲友的一句问候,或是散步时撞见的第一片落叶。若想让 " 秋天的第一杯奶茶 " 回归初心,或许需要三方的共同破局。
商业端不妨收敛短视的流量思维,通过预判需求、优化服务承接节日消费,而非依赖低价制造虚假繁荣;平台可尝试重构算法逻辑,在效率之外注入人文关怀,为供应链与劳动者预留缓冲空间;消费者更需觉醒仪式感的自主定义权,挣脱 " 错失恐惧 " 的裹挟,让情感表达回归本心。
毕竟,真正的温暖,从不需要靠订单量来证明。
立秋的风会年年吹过,奶茶的甜也随时可寻。当商业不再绑架仪式感,当个体能自主定义生活的温度," 秋天的第一杯奶茶 " 才有望摆脱 " 受害者 " 的标签,真正成为藏在岁月里的、不带焦虑的甜。平台方面 " 降温 " 处理或许是个好的开始,但这场仪式感的祛魅与重构,仍需商业、社会与个体的持续思考。
欢迎加群
欢迎关注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