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行系险企仍有很多新看点。
文 / 每日财报 栗佳
随着近期非上市险企陆续交出今年上半年 " 成绩单 ",备受市场关注的 10 家银行系险企经营业绩也都浮出水面。
首先我们要着重提到,考虑到银行系险企还处于新旧会计准则切换期,以及各公司的逆周期调节举措不同,当前业绩的整体可比性较差。除保费以外的其他指标,诸如净利润、投资收益率等已不可简单地进行排名比较,只能具体情况具体分析。
作为行业内率先完成新旧会计准则切换的寿险公司,这 10 家银行系险企中有中邮人寿、工银安盛人寿、建信人寿、农银人寿、交银人寿 5 家公司已经在 2024 年上半年之前完成了转换,这意味着他们今年上半年的业绩与去年同期具备了可比性。
中信保诚人寿、中荷人寿今年第一季度和第二季度开始切换到新会计准则, 招商信诺人寿、中银三星人寿、光大永明人寿三家银行系险企还没有完成新旧会计准则切换,这几家不能简单以净利润等指标来做对比。
保费收入可圈可点,
整体竞争较激烈
根据《每日财报》此前统计的数据,截至 7 月 31 日已披露今年上半年业绩数据的 58 家非上市人身险企,共计实现保险业务收入 7625.76 亿元,同比增长 4.68%。
对比可见,不考虑统计口径的差异,今年上半年 10 家银行系险企保费收入达 3200.17 亿元,较去年同期相比,增长了 12.38%;在非上市人身险保费中的占比高达 42%,而且增速也远高于行业均值水平,保费规模增势强劲。
这其中,中邮人寿一如既往的优秀,不仅是 10 家银行系险企中保费规模最高的,稳坐头把交椅,达到了 1180.72 亿元,同比增长 12.07%,为拉动银行系险企整体保费规模增长的贡献主力军,而且也是所有非上市人身险企中唯二保费收入突破千亿元的保险公司。
此前我们也分析过今年上半年中邮人寿保费端为何表现如此亮眼的原因,如聚焦邮银主渠道提质升级,深耕精耕邮银主渠道 2.0 实施路径,不断巩固稳健经营;在产品及服务端,坚定向浮动收益类转型,深化协同、做强生态,着力打造特色优势,以及持续向康养赛道发力等。
除了中邮人寿,剩下的 9 家银行系险企保费收入表现各异,竞争态势非常激烈。
其中保险业务收入超 300 亿的有三家,分别是位列第 2 名、第 3 名、第 4 名的建信人寿、工银安盛人寿及农银人寿,分别达 338.03 亿元、334.71 亿元、326.11 亿元,保费收入差距拉的很近,相互比拼赶超之意愈发显著。其中,保费规模增速最高的是农银人寿,高达 24.2%;其次则是建信人寿,为 22.88%;工银安盛人寿则达 8.83%。
紧随其后的是招商信诺人寿,保费规模突破 250 亿大关。中信保诚人寿、中银三星人寿、交银人寿、中荷人寿和光大永明人寿五家银行系险企,保费则超过百亿元。其中,中信保诚人寿和中银三星人寿比拼 " 咬得很紧 ",两者保费收入仅相差约 2 亿元;交银人寿和光大永明人寿保费虽然有一定差距,但是增速比较接近,分别为 6.07%、5.77%。
值得一提的是,中荷人寿今年上半年实现保费收入 127.17 亿元,而去年同期则为 93.18 亿元,如果不考虑新旧准则切换影响,那么该公司保费增速是 10 家银行系险企中最高的,达到了 36.48%。
基于以上分析,整个银行系险企今年上半年保费收入可以说非常可观,这主要是与各大保司自身转型变革、依靠股东渠道优势等多重利好因素叠加赋能有关,折射出当前银行系险企在战略转型期所取得的阶段性成果,为人身险行业高质量发展注入了一剂 " 强心针 "。
净利润各有参差
再来看利润情况,尽管保费多数都实现了大增长,但是净利润方面各有参差。
Top 3 公司中,净利润 51.77 亿元的中邮人寿是第一名;工银安盛人寿随后,达 12.04 亿元;中信保诚人寿则为 10.26 亿元,排名第三。中邮人寿占据绝对优势。排名第四的是农银人寿,净利润 7.43 亿元,但是同比下降了 33.72%。
今年上半年银行系险企有两家可圈可点,分别来自中信保诚人寿、光大永明人寿的利润反转。
二季度偿付能力报告数据显示,中信保诚人寿新会计准则下实现净利润 10.26 亿元。光大永明人寿依旧沿用了旧准则,今年上半年净利润 2.77 亿元,较上年同期的 -8.67 亿元扭亏为盈。
此外,今年上半年净利润增幅较大的还有工银安盛人寿、招商信诺人寿和中荷人寿。其中,工银安盛人寿同比增速高达 52.79%;招商信诺人寿盈利 2.86 亿元,同比增长 32.41%;中荷人寿净利润 2.77 亿元,较去年同期的 0.16 亿元实现翻倍式增长。
考验远不止此,
如何重塑产品及渠道价值?
当前仍在新旧会计准则交替的窗口期,大多数银行系险企已完成准则转换,另一部分仍沿用原有旧准则,这种参差进阶的状态导致跨期数据对比的可靠性大幅削弱,市场研判的难度与不确定性随之加大。
但无论怎样,毕竟在监管规定的期限内所有险企都要完成新旧准则切换,只是时间早晚而已,因此细究与否,意义不是很大。因为还有老生常谈的两大问题,是切切实实摆在各大银行系险企面前,这才是我们需要重点关注的。
一是负债端,随着普通型产品定价利率的一降再降,以增额终身寿险为代表的固收类产品吸引力无形被大幅削弱,寿险公司负债端转型分红险等浮动收益型和保障类产品,已经成为行业主流趋势。
这对于天然自带银保渠道优势的银行系险企而言,是一大利好。这是因为银行客户普遍对收益敏感,而分红型的 " 保底 + 浮动红利 " 模式正好契合其多元化配置需求,银行系险企通过分红险,不仅可以满足不同客户的个性化需求,还能增强客户对银行的黏性。因此,我们可以看到目前已经有不少银行系险企开始谋动而变,向分红险等浮动收益型产品转型。
比如,为精准聚焦低利率环境下广大客户的保险需求,以及着力满足长寿时代老年客群差异化保障缺口,建信人寿持续提升浮动收益型产品、保障类产品供给力度。2025 年上半年,该公司浮动收益类和保障类产品期缴保费同比增长 237.9%;两项转型业务在高价值期缴中占比同比提升 12.1 个百分点。
再比如,为降低利差损风险,招商信诺人寿积极继续推动产品结构转型,主动放弃保费高、利率高的固收类产品,全面转向浮动利率产品。2021 年至 2024 年,其银保渠道期缴分红险业务占比从 6% 提升至 70%,高于大部分银行系险企,位居寿险行业第一梯队。
二是渠道端,随着 " 报行合一 " 政策的落地,银保渠道正经历一场粗放型增长到专业化、精细化运营的转型,从此前的高速增长阶段走向了高质量发展阶段。
在这个过程当中,一个新的市场风向已然出现,银保合作正朝着 " 长期稳定 "" 共谋发展战略 "" 资源高度共享 " 等方向聚拢。
比如,为了改善银保 " 依赖症 ",中信保诚人寿与中信银行、中信养老等中信集团旗下多家金融子公司,推出 " 银行 + 保险 + 信托 + 产业 " 四位一体的信托养老服务业务。作为参与一环,中信保诚融入集团金融产品体系中,发挥保险业务优势,实现协同发展。
另一银保 " 依赖大户 " 光大永明人寿,也在积极求变。在年初 2025 年业务推进会上,该公司提出渠道多元化战略:探索个险、互联网渠道,降低银保集中度风险。
可以预见,在寿险行业正面临内外部转型的背景下,2025 年下半年,银行系险企仍有很多新看点,值得期待。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