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童误塞异物、蜂蜇过敏、老人急腹症 …… 他的药箱与脚步,成了村民心中不缺席的 " 山村 120"。在海拔 2200 多米的云雾山峦间,六盘水市水城区杨梅乡彭寨村的夜晚总有一盏灯亮至深夜。
这盏灯,是村医赵伟的卫生室窗口,也是千余名村民心中最安心的坐标。五年来,他背着药箱踏遍崎岖山道,用医者的专业与赤诚,在田埂上、农家院落里,成为了乡村里最温暖的存在。
" 村民们白天忙农活,有时候看病只能等到天黑回家。" 赵伟的话语带着山野的质朴,却道出了乡村医生的昼夜无界。2024 年冬夜的那次急救,至今令人揪心:心梗患者家属的求救声穿透寂静,赵伟在电话中紧急指导心肺复苏,同时披衣冲进漆黑的山路。手电筒的光束在碎石小道摇晃,他深一脚浅一脚狂奔,最终与呼啸而来的救护车接力,将濒危的生命拽回人间。
" 那天要是不是赵医生的帮助,真不敢想会怎样。赵医生就是我们乡村的救命福星啊,有他在,我们心里就踏实。" 提起那晚的事,患者家属至今仍满是感激。
五年来,赵伟的手机 24 小时开机,无论白天黑夜,只要村民有需要,他总会第一时间赶到。他说:" 乡村里的医疗条件有限,我多跑一步,村民就少一分危险。"
彭寨村的乡村布局分散,而赵伟用脚印织出一张 " 健康地图 "。他的药箱里,听诊器与一本卷边笔记本是永不离身的 " 法宝 "。翻开泛黄的册页,密密麻麻的随访记录爬满纸页:高血压患者的血压监测、糖尿病老人的用药叮嘱、谁家有老人孩子需要格外关照 …… 雨天山路湿滑,他将笔记本裹进塑料袋,护在药箱最底层。" 再好的记性,也抵不过白纸黑字的承诺。" 这句话,是他五年如一日的坚守。笔记本里还藏着 " 独家密码 " ——每户的特殊情况标记:孤寡老人需定期探访,留守儿童需多叮嘱用药,残疾村民需协助换药 …… 一笔一划,皆是沉甸甸的医者仁心。
有村民算过一笔账:" 赵医生走的路,够从村里到县城打三个来回。村里面 17 户散居在山坳里的人家,他每月至少要跑两趟,哪家有慢性病号,他比谁都清楚。" 五年来,他用自己的脚步,丈量着对村民的责任,也走进了村民的心里。
在一次外出培训中,赵伟接触到了中医适宜技术。他发现,这些技术对于治疗村民们常见的腰腿痛等疾病非常有效。于是,他先后三次奔赴水城区参加技术培训,学习刮痧、拔罐、推拿等技艺。
村民王大叔常年受腰腿痛的困扰,经过赵伟几次推拿和拔罐治疗后,疼痛明显减轻了。他高兴地说:" 赵医生的手艺真不错,以前疼得直不起腰,现在能下地干活了。不用去城里大医院折腾,在家门口就能看好病,太方便了!"
" 老人们腰腿痛是陈年旧疾,中医‘治未病’的理念,正合他们所需。" 卫生室的小屋,渐渐飘起艾草香气。如今,村民不再需跋山求医,推拿的力道、火罐的温热,成了他们劳作后的慰藉。
在赵伟的书柜里,放着几本荣誉证书," 水城好医生 "" 先进医务工作者 " 等称号见证着他的付出。但他从不把这些荣誉挂在嘴边,也不摆放在显眼的位置。他说:" 这些称号,比不上村民一句。你来了,我们就安心了。" 他的坚守,得到了村民们的认可。有人问他,是什么支撑着他在大山里坚守这么多年?他说:" 我是一名医生,健康所系,性命相托。能守护好村民们的健康,看着他们健健康康地生活,我就觉得很值。"
云雾依旧在群山间流转,而赵伟的药箱与那盏不灭的灯,仍在书写新的篇章。
来源 水城区委宣传部
编辑 周欢 /编审 李枫 /签发 蒲谋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