爆款越来越爆,走进电影院的人却越来越少。
随着《南京照相馆》预测票房超 30 亿,今年暑期档总算得救了。
但在《南京照相馆》上映之前,今年暑期档的前两个月,总票房甚至不到 60 亿。
而最近,电影圈还有一件大事,那就是《死神来了 6:血脉诅咒》定档。
但 " 尺度 ",能成为票房灵药吗?
01
尽管在《南京照相馆》的加成之下,今年暑期档的数据或许不会太难看。
但单部爆片的辉煌,难以掩饰市场的整体低迷。
作为横跨 6、7、8 三个月、长达 92 天的暑期档,往往承载了一年中票房相当重要的一部分。
从 2017 年开始,除去疫情三年,暑期档票房均高于 150 亿。
2023 年暑期档更是拿下了 206.20 亿票房,创下暑期档票房记录。而这一年,全年票房 549.15 亿元,也即是说,暑期档占到了一年中票房的近 2 分之一。
但在经历了 2023 年的辉煌之后,2024 年,暑期档票房就暴跌至 116.43 亿,缩水近一半,被称为十年来最差暑期档。
而近两年来,电影市场的低迷已经成为不争的事实。
今年以来,电影市场高开低走。
《哪吒 2》上映以前的元旦档,票房已经不尽如人意。在《哪吒 2》创造了影史奇迹之后,也几乎再无爆片。
整个 2025 年上半年,票房破亿的新片只有 23 部,如果将标准拉高到 10 亿这个量级,今年上半年更是只有春节档三部新片过线。
这也就导致,3 月到 6 月间的四个月,没有一个月的票房突破 20 亿元。
3 月以来,全国电影院场均人次仅 2 至 4 人,空场率一度接近 40%,有的电影院甚至可能几小时都卖不出一张票。
影院空荡荡,观众在哪里?
如果说过去尚且可以靠着大大小小的档期或者多部爆款支撑票房,那么今年的电影市场的冷清,就是连所谓的档期和爆款也无法拯救。
《死神来了 6》,或许是从业者心目中的另一个解。
作为美式恐怖片的代表之一,《死神来了》系列基本都充满了血腥、暴力画面。
对于没有分级制度的国内院线来说,过往几乎被公认为不可能被引进的电影。
事实也如此,《死神来了》整个系列,此前从未有任何一部电影被引进内地院线,但是《死神来了 6》来了。
不难发现,从 2024 年开始,院线电影的 " 尺度 " 越来越大,逐渐突破过往观众对于 " 审查 " 制度的认知。
《周处除三害》、《九龙城寨之围城》、《默杀》、《异形:夺命舰》等等 ...
再到如今的《死神来了 6》。
而回顾这些上映的大尺度电影,也都毫无意外取得了不错的成绩——
成本不足 1 亿的《默杀》,最终收获 13 亿票房;成本仅 1000 万左右的《周处除三害》砍下 6 亿票房;《九龙城寨之围城》,在内地收获近 7 亿票房;《异形:夺命舰》也在国内收获了 7 亿票房。
不仅如此,内地成绩不错的《周处除三害》,在中国台湾地区票房甚至都不足 2000 万。贡献 7 亿票房的国内市场,成为了《异形:夺命舰》全球最大票仓,甚至超过美国本土。
不得不感慨,血浆是商业片最有效的兴奋剂之一,特别是在 " 血浆 " 稀缺的国内,哪怕引进免不了删减,仍旧能够叫好又叫座。
这次《死神来了 6》引进,也不可避免地面临删减,但仍旧代表了院线电影的进一步开放。
尽管大尺度的引进片只能治标,没法治本,但未来,这类电影或许将逐渐成为电影行业的一大投资方向。
恐怖片成本低,很容易收回成本,甚至还能塑造收益奇迹。就如温子仁导演的《电锯惊魂 1》,就是以 120 万美元的制作成本,拿到超过 1 亿美元的票房神话,收益率接近 1000%。
在内地院线尺度逐渐放开的背景下,像《默杀》一样的电影或许会越来越多。
但资方和观众想要的,并不只是 " 血浆 "。
02
2025 年一开年,陈思诚表示,中国电影的年产票房红线,是 480 亿,如果全年票房低于这个数额,70% 的影院可能面临关门。
而 2024 年,全年电影票房仅为 425 亿,一夜回到十年前。
更为触目惊心的数据在于,2024 年,全年仅观影一次的观众比例上升到了 57%,上升至有史以来最高,更不要说更多根本没有踏入电影院的观众。
在此数据下,2024 年,81% 影院年票房不足 500 万。而影院,本就是一个高成本的投资。
数据显示,一家上海的中型影厅,日租金成本就达到约 2 万元,如果日均观影人次不到 200 人,一天亏损就达到 1.5 万元。
这样的结果不难想象:长此以往,势必引发影院倒闭,而影院数量缩减,又会提高观众观影成本,进而进一步压抑观影欲望,对于电影行业上游制片方来说,投资回报的预期势必也大幅缩减。
如果从根本上讲,电影算不得一个好生意。
今年 6 月,光线董事长王长田曾在上海电影节上表示,中国的票房分账制度极不合理:
100 块钱片方只能拿到三十八九块钱,去掉发行宣发成本后,投资方和制作方拿到的大概在 33%。
以《哪吒 2》为例,尽管电影拿下 154 亿元票房,导致光线传媒股价飞涨,一季度利润超过去年全年。
但从分账数据来看,在 139.78 亿的分账票房中,影院拿走了 52.27%,共 73.06 亿。
具体来看,一张电影票,首先要交 8.3% 的税费和专项基金,剩下 91.7% 才进入分账。
按照行业惯例,影院和院线拿的占比通常规定不超过 57%,片方和发行公司的分成则不低于 43%。
但片方需要再支出发行代理费、制作成本等费用,因此,卖出一张一百元的电影票,片方和发行公司只分得 33 元左右。
也是因此,王长田表示,每年电影行业整体亏损可能达上百亿元,这会导致社会资本投入中断,很多影片在拍摄过程中资金链断裂。
这样的投资回报比使得电影行业大厂极为脆弱,甚至是 " 易逝 "。
回顾过往的老牌电影厂,华谊兄弟、北京文化、乐视影业,几乎都已经在主流电影出品方中销声匿迹,博纳、万达在电影投资方面近年来也少有爆款的主投作品。
万达电影董事长陈祉希曾表示,如今哪怕投入 1.2 亿元也未必能拍出一部合格电影。
在新一批导演的工业水准要求下,电影的拍摄周期也进一步拉长。
如《哪吒 2》的制作周期长达 5 年,《流浪地球》系列的制作周期均为四年左右。
可见,如今电影行业的问题,是行业从上游到下游,供需失衡的问题。
数据显示,2025 年备案电影数量暴跌 20%,产能已经开始逐渐萎缩。
原因或许也很简单,电影行业资本投入大,回报又不甚稳定,哪怕是这一次制造了爆款,下一部也可能血扑,自然无人愿意再花钱去赌。
对电影失去信心的不止是投资方,还有观众。
资方会衡量一部电影的投入产出比,观众同样也会。
网络视听报告数据显示,2023 年我国网络视听用户规模已经达到了 10.74 亿,短视频日均观看时长超过 2.5 小时,微短剧市场规模更是突破了 500 亿元。
6 月,头部短剧 APP 红果短剧的月活已经达到 2.1 亿,同比增长 179%,超过了不少传统长视频 APP。
相较于电影,短视频和短剧廉价又易得,但是更为机动、灵活,投资也更低,显然,更受普通观众青睐。
当免费娱乐唾手可得,谁还愿花 40 元票价加上 2 小时的时间成本,去赌一部未知质量的电影?
而这,或许才是让电影走向没落的根源。
观众并非逃离了电影院,也并非只爱短视频,而是当生活重压在肩,电影就成为了最容易被舍弃的一种娱乐方式。
毕竟一张价值 40 元的电影票,也许是一家人一天的菜钱,也许是辛辛苦苦几小时的工资。一场两个小时的电影,可能面临无数个工作电话,也可能会失去两个小时难得的休闲时光。
观众并非不爱电影,只是在生活和工作之间,在廉价的快乐和渺茫的未来之间,已经容纳不下一部电影。
电影行业再也回不到那个烂片猖獗、资方乱投,却仍旧观众满座的年代,观众也是。
03
结语
电影市场的倒退,或许已经不可逆了。
尽管越来越多影企开始回归内容,不再盯着流量和票房,但短剧的崛起正在分流更多观众。
也许未来,电影不再是大众娱乐的主流,但真正的好电影,仍旧会吸引人到电影院,花费两个小时,将自己的人生延长三倍。
电影可能会没落,但电影不会消亡。
人对于美好未来的向往也是。(全文完)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