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我们三易生活的朋友可能都知道,在我们的日常内容中有大量产品评测,还有不少各种发布会、技术活动、展会的现场报道,除此之外还会有一些视频内容。
在准备上述这些内容的过程中,自然就需要大量地用到相机、用到存储卡。正因如此,对于我们来说,遭遇存储卡 " 损坏 " 的概率,也就会比普通用户更大一些。
前段时间,我们就将手头三张自以为已经坏掉、无法读写的存储卡,寄送给了相关厂商进行售后。说实在的,本来我们对这件事没抱太高期望,毕竟存储卡现在确实不贵,而且闪存芯片的损坏通常是没法修复的。
但就在几天前,厂家方面将检测报告反馈了回来,不得不说,这件事的真相,以及所带给我们的思考,开始向一个略微奇怪的方向发散开来
" 坏掉 " 的存储卡,检测发现其实都还 " 活着 "
根据相关厂商反馈的检测报告显示,我们送交售后的这三张 SD 存储卡,严格意义上来说其实都没有真正 " 损坏 "。
它们之中的两张,在金手指的塑料分隔片位置出现了破损情况。有频繁使用存储卡的朋友都知道,存储卡在金手指位置上的这些塑料分隔,本身主要有两个作用。首先是对金手指起到一定的防冲击保护作用,此外就是在将存储卡插进读卡器时,这些塑料分隔会起到一个 " 定位引导 " 的作用,从而帮助每个触点和读卡器里的簧片准确接触。
雷克沙官方售后提供的故障报告 ( 节选)
正因如此,对于大多数常见的存储卡来说,它们的这些金手指塑料分隔结构,确实很容易在长时间、频繁的插拔过程中,或是因为自身的材料老化、或是因为插拔的角度不当、用力过猛,出现开裂、脱落的问题。
雷克沙在金属卡(左)上就直接取消了触点分隔结构,可见它们本就不是什么好的设计
针对这个问题,有些厂商(比如我们现在使用的雷克沙)确实想出了解决方案,比如使用金属来替代塑料制作存储卡的外壳。理论上来说,这就能够大幅提升卡片顶端的结构强度,避免 " 塑料卡 " 的种种材料老化问题。
其中一张 " 坏卡 " 的触点部分磨损情况
在这份检测报告中提及,实际上真正导致我们那几张存储卡 " 不读卡 " 问题的根源,其实并非塑料外壳的破损,而是存储卡金手指上常年积累的脏污、划痕和氧化层。事实上,在维修人员清理干净金手指后,这三张存储卡都通过了读写测试,性能和稳定性重新 " 恢复 " 到了正常状态。
问题出在触点磨损与脏污上,但这真的是个问题吗
本以为 " 坏掉 " 的存储卡结果发现只是遇到了点小问题,这当然是件令人高兴的事情。但除此之外,这件事也引发了我们的反思。那就是为什么存储卡用着用着,就会因为金手指的磨损、老化和污渍,突然就 " 貌似暴毙 " 了呢?
给存储卡 " 擦拭触点 ",很多时候并不像看起来的那么容易
可能有的朋友会说,还不是因为自己平时不注重保养,要是经常清理擦拭就不会这样。说实在的,这话乍看有电道理,但仔细想一下," 清理存储卡触点 " 这种行为,既并非普通消费者的常见习惯,同时对于像 SD 卡这类、触点深陷在卡片内部的设计来说,在不拆开卡片外壳的前提下想要将触点擦拭干净,其实也不像说起来的那么容易。
而且更进一步来说,这种仅仅因为频繁插拔就可能会导致 " 损坏 " 的现象,其实既不是 SD 存储卡的 " 专利 ",甚至也不是在 SD 存储卡上表现得最为严重。事实上,它几乎可以说是目前整个消费电子行业的一大通病。
其实不止存储卡,USB 接口、电脑内部的 PCIe 和 DIMM 接口实际上都是类似结构
为什么我们会这么说呢?因为从结构上来看,所有这种俗称 " 金手指 " 的触点,它们的插槽部分都要靠弯曲的弹性接触片来实现与触点的电路接通。而这些插槽里的弹性接触片,其实才是真正 " 坏事 " 的部分。
接触性与磨损的二元对立,对大多数人其实无关紧要
根据初中的物理知识,触点的接触越紧密,那么它就可以有更低的电阻。而消费电子行业的常识则告诉我们,电阻越低、且电路本身传输距离越短,就越有利于保持信号传输的完整性,从而能够实现更高带宽的数据传输。
"NitroPath" 插槽让今年的主板普遍有了更高的内存频率,但代价就是显著降低的插拔寿命
在这两大原则的 " 指导 " 下,如今可以看到,无论是前面提及的相机用 SD 存储卡,还是大家熟悉的 USB 接口,又或者是电脑主板上的内存、显卡 PCIe 插槽,它们这几年的 " 提速 " 本质上其实靠的都是同一套逻辑。即要么是增加触点数量,要么就是通过插槽的改进,让金手指和插槽里的弹片接触得更紧,从而可以承载更复杂的、数据密度更高的电路信号。
传统 DIMM(内存)插槽的金手指和弹片接触情况
NitroPath 插槽的金手指和弹片接触情况
但这样一来,更多的触点数量就意味着单个金手指的面积更小,与插槽里的弹片接触面积也更小;而更大的接触压强,则进一步使得每一次插拔时,插槽内部双方金属触点的摩擦更为剧烈。总结来说,就是 " 触点越先进、接触就越紧密,接触越紧密、速度可以越快,但也会越不耐插拔 "。
从结果来说,这就会使得如今的 " 高速接口 " 在反复插拔寿命这个指标上,呈现出倒退的趋势。请注意,这并不是我们自己的推理,而是某些采用了 " 接触性更好 " 新插槽、新设计的厂商,自己公布的结论。
更多的触点、更快的速度,但 " 插拔寿命 " 这个代价实际上并非所有人都能感受到
那么站在消费者的角度来说,这是一件 " 坏事 " 吗?其实并不一定。因为在绝大多数情况下,这些速度提升、但耐用度下降的接口设计,从一开始就是建立在 " 相关设备根本不会被频繁插拔 " 这个前提下。说白了,像我们这样高强度使用、而且每天需要插拔多次的用户,反而才是小众中的小众。
对于大多数消费者来说,已经被验证了几十年的 " 金手指 + 弹片触点 " 设计,至少到目前为止,依然算是消费电子行业里速度、易用性和耐用度兼顾得的最好方案,甚至可能没有之一。
【本文部分图片来自网络】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