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媒1号 08-08
耳朵市场,能养几个「小宇宙」?
index_new5.html
../../../zaker_core/zaker_tpl_static/wap/tpl_keji1.html

 

作者|葛缦

最近,知名播客平台「小宇宙」经历了一场不小的震动——

COO 芒芒(陈临风)、内容总编 ouli(欧里)、商业市场负责人小福三位高管相继离职,三人分别负责运营、内容和商业化,是小宇宙最核心的三个板块。

因此,这场看似「人事调整」的背后,被不少圈内人视作「小宇宙进入转折期」的明确信号。

而就在这起风波不久前,播客行业另一巨头喜马拉雅也刚刚被腾讯音乐正式收购,行业局势摇摆不定,风声鹤唳。在这样的节点上,小宇宙的动荡无疑又一次激起了外界对于「耳朵经济」的讨论。

 

小宇宙之「困」

尽管三位核心高管集体离职被官方轻描淡写地称为「正常调整」,但熟悉小宇宙的人都清楚,这三人几乎覆盖了平台运转的三大核心命脉——芒芒负责整体运营架构与战略执行;ouli 是内容品味与社区调性的灵魂人物;小福则是商业变现的操盘手,直接关系到平台未来的自我造血能力。

而在互联网行业里有一个共识:核心团队集体离职从不是巧合,它往往意味着某些难以言明的问题,已经走到了台面下无法消化的阶段。

更耐人寻味的是,坊间传闻,在这场离职风波前,小宇宙曾低调空降一位 VP 级别的新高管。公开资料未披露其来历,但多位行业观察者指出,该高管上任后在战略节奏与团队风格上与原核心团队产生过分歧。在平台发展临近「拐点」时,新旧理念若难融合,管理权的重新洗牌便在所难免。一场看似是岗位更替的变动,实际上,是关于平台「下一步该怎么走」的路线争夺。

所以,这一次高管变动到底意味着什么?小宇宙是否遭遇了方向感上的模糊?抑或只是一次组织更新过程中的阶段性阵痛?

目前,外界无法断言答案。但可以确定的是,它让外界第一次清晰地意识到,小宇宙可能并不如看上去那般「稳」——

首先是内容方向的微妙变化。小宇宙之所以在中文播客市场中脱颖而出,不在于功能差异,而是其「内容气质」与「社区审美」始终如一。它所坚持的选题逻辑、呈现语境以及创作者体系,构成了中文播客里难得的一块「语境净土」。而这套气质,并非产品机制自然生长的结果,而是一种人为精细打磨出来的文化工程。从平台初期到如今,ouli 主导的内容调性功不可没。因此 ouli 的离开,并非单纯岗位空缺,更像是一个时代审美范式的断点。一旦社区语境发生偏移,那些「因为气质而来」的忠诚用户,未必不会悄然离去。

运营端的挑战,也逐渐露出水面。小宇宙的数据看起来依旧可观:人均每日收听时长达 80 分钟左右,重度用户占比超过 50%。但即便如此,其整体月活仍未突破千万。在 2024 年实现 50% 增长之后仍无法进入「量级玩家」的第一梯队。更现实的是,音频市场的头部战局已然固化:喜马拉雅坐拥超 2.8 亿月活,B 站借助视频播客迅速积累 4000 万听众,小宇宙在「大厂夹击」之下逐渐边缘化。这种「小而美」的模式,如果没有后续增长补血,其结构性压力将越来越重。

至于商业化问题,它或许并非当前最严重的危机,却很可能是最直接压垮高管团队的那一根稻草。JustPod 2024 中文播客听众调研数据显示,约 74% 的听众愿意为播客付费,这本是一片被热望开采的金矿。但问题在于,平台始终没能建立起一套稳定的转化机制。无论是「追光平台」,还是品牌定制、栏目付费等多种尝试,都没能打开真正的规模化增长口子。

2025 年 Q3 以来,平台在广告侧的数据趋于沉寂,缺乏新客户更新,也缺乏对外公布的营收增长,行业内甚至一度出现「广告流量主退场」的传言。这种信息的缺失,加上商业负责人的空缺,使得其广告业务的稳定性和增长性备受质疑。品牌方在选择合作平台时,团队的稳定性是重要考量因素,核心商业团队的动荡无疑会劝退潜在的广告主。

不过话说回来,即便遭遇这些挑战,小宇宙依然是中文播客里「最接近好内容标准」的平台之一。正因如此,它的每一次动荡才格外引人关注。它曾以「内容洁癖」「社区理想主义」构建了一种稀缺性的品牌辨识度,而今,它也必须面对现实的残酷拷问:当内容理想遭遇增长瓶颈,当口碑壁垒无法直接转化为收入和融资优势,小宇宙要如何重新讲出下一个阶段的故事?

这一次动荡,也许是战略阵痛,也许是结构调整,但无论如何,它都揭示了一个更本质的命题:理想主义平台,如何穿越周期?

所以,这匹耳朵黑马的瓶颈到底是什么?

从「小宇宙」的动荡往外看,我们会发现,那些表面上属于它自身的危机,其实也在不同程度上指向整个中文播客行业的结构性瓶颈。

首先,是音频产品自带的商业难题。虽然近年来,音频平台经历了从「知识付费」到「泛娱乐播客」的转型尝试,但总体而言,它的变现模型始终乏善可陈。

回看喜马拉雅,早年凭借「平台 +PGC+ 会员」的三段式结构勉强走通了一条重资产道路,但在用户增长放缓之后,它也迅速回归到了「成本管控」「重组转型」的保守状态——最终被腾讯音乐收入囊中。

荔枝则更早暴露问题,IPO 后股价长期低迷,社区运营难以为继,转型 AI 赛道至今未见起色。

至于曾被寄予厚望的「音频 + 社交」「直播打赏」「虚拟主播」等新模式,实际表现大多虎头蛇尾。

放在这个行业全景之下,小宇宙所面临的变现困难,便不再是特例,而是行业的共性:音频产品自带「听觉轻盈、商业沉重」的悖论。

而对于小宇宙来说,更棘手的是,它还背负着一层「中产内容平台」的身份包袱。

从立项伊始,小宇宙就不是一个走「全民产品」路线的工具型 App,它在有意无意中选择了一种审美阶层——也就是那批以自我表达、深度陪伴与内容洁癖为文化坐标的城市中产。这种「气质选民」的构建,在播客草莽阶段是一种优势:它为平台锚定了极高质量的用户群,也构建起远超竞品的社区归属感。但与此同时,这种内容调性也注定了其受众规模难以外扩。

更大的变量是——今天的所谓「中产」「白领」「小资」已经变了。

五年前的「都市中产」们喜欢谈自我、谈理想、谈审美,播客作为「耳机里的小酒馆」,很自然地成了他们的精神避风港。但五年后的今天,他们更在意孩子上什么学校、公司裁员名单有没有自己、理财产品是否亏了 10%。

小宇宙曾承载的那种「生活方式投射」,正在逐渐从消费幻想变为现实对抗。当星巴克开始关店,山姆被唱衰的时候,「知识分子朋友的朋友」的调性,也正在褪色。播客这门「慢媒介」,未必还能跑赢这届中产的危机感。

这就导致,小宇宙在用户获取上遭遇「双重剪刀差」:一边是原本的核心用户,对平台内容不再感到「共情」;另一边,是更广泛的潜在人群,始终没有足够动力「入圈」。中间的断层,开始松动它最初赖以为生的传播模型——一种建立在情绪认同和价值共振之上的「口碑裂变」。

当朋友圈不再转发节目的片段,当社区推荐不再自带影响力的背书,小宇宙赖以生存的「气质型增长」就开始陷入停滞。而对于一家仍未找到稳定商业模型的平台来说,增长一旦止步,接踵而至的,不只是声量的衰退,更是资源、资本与团队信心的系统性塌缩。

「播客」的底层之困

或许我们还能更深挖一层。

如果说高管离职、用户增长疲态、商业化受阻,是小宇宙眼下的显性困局,那么更深一层的问题,或许要回到它所依附的媒介土壤本身——播客,究竟是一种怎样的存在?

在国内互联网语境里,播客一直有种「模糊地带」的尴尬感:它不像视频那样强刺激、强流量,也不像图文那样轻触达、易转化。它既不是知识工具,也不拥抱娱乐快感;既不像抖音那样「刷完就走」,也不像 B 站那样「追完才停」。更像是一种介乎于「思考」与「陪伴」之间的温吞内容。

换句话说,它其实一直是一种不典型的媒介,却总是承载了太多典型的期待。

在理想状态下,播客是内容生产的乌托邦:它不追热点、不依赖流量分发,而是靠创作者之间的情绪共鸣、语言结构和观点咀嚼力慢慢建立连接——就像你坐在一间偏暗的书房里,听一个你熟悉又陌生的人缓缓讲述他的所思所感。你不一定全听懂,但那份陪伴感是真实的。

也因此,它注定是一个小众的媒介形态。它不是为「万人空巷」设计的,而是为那些愿意在耳机里保留一方精神自留地的人准备的。这也是为什么,无论是小宇宙,还是喜马拉雅、蜻蜓、荔枝,哪怕已经跑了这么多年,中文播客的天花板仍然停留在一个微妙的体量区间。

更重要的是,播客的这种「对谈体」结构,虽然让人亲近,却很难承载更大的信息密度。中国的《论语》、西方的《理想国》,最初也都是「对话体」的形式,但那毕竟是两千年前的世界。在今天的信息社会中,人们对知识的期待不是「陪我想一想」,而是「告诉我怎么做」;对情绪的需求也从「与你共鸣」变成了「让我爽一把」。于是,「慢」成了优势,也成了负担。

播客的洞察不够深,它的热闹也不够炸;它既不像课程那样给你方法论,也不像综艺那样让你忍俊不禁。它更像是人群之间的「余光」交流——你不一定要听,但你希望它在那儿。你未必认真听完,但你愿意时不时打开一下。

而这种「听了,但没留下」式的消费方式,对平台来说却是最难转化的结构。它缺乏显性购买路径,也缺少爆款激励机制。算法推荐不太适用,情绪营销也难以复制。它像极了曾经的独立书店、小众杂志、慢生活咖啡馆:你知道它好,却很难让它赚到钱。

在用户端,这种「半亲密关系」的陪伴属性也面临考验。起初,大家会因为「主播像朋友」而黏在一起;但时间久了,听众其实更期待内容的递进:要么观点要升维,要么表达要更有节奏。可这正是播客最难突破的天花板。因为它本身没有叙事结构、没有强制节奏,更没有「用户成长路径」这种机制设计。大多数播客,听完一集和听完十集之间,你的收获是一样的。它并不会「引导你成为更好的自己」,它只是陪你「听听别人的生活」。

这在过去是浪漫的,如今则容易成为审美疲劳的来源。

所以,当人们问「小宇宙到底怎么了」时,或许也该问:「播客到底想成为什么」?

它到底是「更温柔的社交网络」,还是「更松散的知识产品」?

它到底是一门有价值的内容生意,还是一个被夸大的理想想象?

1 号结语

这些年,耳朵的生意看起来越做越热闹,平台越来越多,流派越来越杂,可无论如何换包装、讲故事,它始终没能真正变成一个「躺着赚钱」的好生意。

小宇宙当然不是最差的那一个,甚至,它仍是中文播客世界里最接近「好内容标准」的一块净土。但问题是,当这块净土开始出现裂缝,谁还能站出来给整个耳朵市场打气?

或许,我们也该承认:并不是每一种内容形态,都有义务被拽进增长的轨道上跑。

小宇宙如今的问题不是「变得不够好」,而是「曾经太好看了」。

参考资料:

https://user.guancha.cn/wap/content?id=1487270&comments-container

https://www.sohu.com/a/916308153_116230

https://www.digitaling.com/articles/1309055.html

https://finance.sina.com.cn/jjxw/2024-09-29/doc-incquwaa0386752.shtml

https://www.shobserver.com/journal/getMobileArticle.htm?id=423597

https://browser.qq.com/mobile/news?doc_id=130684ba37a19452

https://www.shyp.gov.cn/shypq/xwzx-bmdt/20250729/486613.html

《主编浅度》视频号

宙世代

宙世代

ZAKER旗下Web3.0元宇宙平台

一起剪

一起剪

ZAKER旗下免费视频剪辑工具

相关标签

小宇宙 脱颖而出 离职 腾讯音乐 拐点
相关文章
评论
没有更多评论了
取消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

12 我来说两句…
打开 ZAKER 参与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