洗衣房曾一度遍布英美城市街头——它们与钢铁厂、铁路一样,都是同一历史进程的产物。然而不同于那些更为人熟知的工业化象征,这些 " 清洁工厂 " 女始终与家庭领域紧密相连。在《蒸汽洗衣房》一书中,莫恩通过这一独特视角,探讨了性别如何塑造日常劳动分工、劳动力构成及劳动价值评估等更深层的社会议题。英美两国的对比研究进一步揭示出:文化传统、监管制度与社会结构的差异,如何使这个看似地域性极强的行业,最终呈现出意想不到的跨大西洋特征。
《蒸汽洗衣房 : 美国和英国的性别、技术和工作(1880 — 1940)》, [ 美 ] 阿尔文 · P. 莫恩 著,孙超 译,中国工人出版社出版
>>内文选读:
洗衣房是一个没有离我们太远的问题。在许多传统的家庭技艺消失之际,身边的洗衣机和烘干机一直是中产阶级经济富裕的象征。对于那些不怎么富裕之人,花点时间在公共洗衣房仍是一种常态。不过,事情也不总是这样。19 世纪时,企业家和机器制造商尝试将洗衣工作从家庭领域移出并让其演变为一种工业化进程。从 19 世纪 80 年代开始,越来越多的顾客选择了 " 蒸汽洗衣房 " ——这是当时最常见的叫法——而抛弃了洗衣妇、华人洗衣房、洗衣桶和尖头熨斗。本书所写的就是这一变化在美国和英国的产生,其所呈现的形态,以及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洗衣工作重新回归家庭后的最终衰落过程。
洗衣业的历史,特别是在这一过程中家庭和工作的关系所经历的重塑为工业化进程提供了别样的视角。洗衣房高度机械化,与家庭生活和妇女持续联系在一起。它们的顾客也成了它们的竞争者。洗衣行业的劳动力主要是女性。洗衣房广泛分布在城市各地,一直规模很小而没有实现集中化发展。这个行业具有特殊之处。人们在分析技术和文化、消费和生产、家庭生活和工业进程时经常拿它说事儿。在诸多方面,洗衣房都是值得谈论的主题。
本书的总体叙述是想详尽地回答这样一个问题:洗衣工作是如何以及为什么实现工业化又回归家庭的。本书认为,这个行业的兴衰以及这个行业在此期间所呈现的形态是一对辩证关系:技术上所可能实现的(既指洗衣房,也包括其竞争者)和文化上所需要的。顾客、业主、工人和改革家在不断的选择中塑造了其发展轨迹。对这个故事进行详细考证后发现,文化观念,特别是清洁、家庭生活、性别角色等观念都起到了极其重要的作用。同时能清楚地看到,商业洗衣房也面临着巨大的技术上的限制。只有在没有其他替代品的情况下,那些眼光挑剔的顾客才会接受它。
关注洗衣服务业的生产者和消费者只代表故事的一部分。尽管工人阶级中妇女只是偶尔会将需要洗涤的衣物送到洗衣房,但该行业对她们而言更常扮演着就业来源的角色。她们接触商业洗衣技术并非出于消费选择,而是将其视为谋生手段——一个充斥着高温与危险的环境,她们生命中大部分的时间都耗费于此。从另一个角度来说,洗衣房的业主也离不开大量的掌握特定技术知识的妇女,雇用这些妇女所需工资很低。这个阶级以及性别系统所具有的活力跟决定这个行业生存能力有关的技术创新具有完全等价的重要性。
这些工人和他们的辩护者在塑造这个行业时起到了根本性的作用。通过工会化和国家管控,他们重塑了洗衣房业主与消费者最终付出的服务成本之间的竞争关系。机械化成了一种规避熟练工人诉求的策略,在保护性立法取消了加班和夜班之后,也是一种创造超额产能的方法。国家的介入并非为洗衣房业主所完全排斥。工厂检查和最低工资制度让那些最小型的、最边缘的从业者离开了这个行业,从而带来了某种稳定,也抑制了竞争强度。
雇主、顾客、工人和他们的辩护者(本书中指的是 " 改革家 ")都是这个故事中的主角。所有的这些人都在让衣物变得清洁的技术过程中占有一席之地。在某种程度上,这些群体构建了一种叠合的社群网络,兼具地方性与跨国性双重特征。作为这些人日常互动的场所,个体洗衣房成为这个行业最具体、最亲近的表征。洗衣房融入了社区和城市,它们提供了就业机会,是人们送去脏衣服、取回干净衣物的场所,是矗立在街头的工业化象征物,也是扰民的雾气和脏水的源头。到 19 世纪末期,人们开始谈论 " 洗衣行业 "。这种称呼缺乏准确的空间界定,强调的是行业协会和工会会议,改革家的话语,以及监管洗衣房业主商业行为的法律。
许多手段和方法在分析这个行业的诸多面向时是管用的。如果不能理解其中的性别角色、关系及其意义的动态变化,那么这个故事中的经济和文化的动态变化也就很难理解了。性别差异的重要性体现在多个层面上,包括劳动的性别分工、男性洗衣房业主与女性顾客之间的关系,以及与洗衣过程本身相关的性别化意义。性别化的身份和关系又因种族、族群和阶级因素的加入而变得复杂。比如,洗衣工作和消费,以及(在英国的)管理制度,这些都带有特定的阶级和性别暗示。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