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从市应急管理局获悉,天津市抗震救灾指挥部办公室(以下简称指挥部办公室)以 " 早、实、细 " 为工作导向,创新机制、夯实基层、完善设施,通过 5 项硬核举措筑牢地震灾害应对防范 " 安全网 ",为城市安全发展注入 " 稳定剂 "。
深化 " 区域联动 "
构建协同救援 " 联动机制 "
会同北京、河北抗震救灾指挥机构办公室联合印发《京津冀大震巨灾抢险救援协同机制(应急资源)》,构建 " 专家 + 队伍 + 物资 + 信息 " 四位一体的大震应急协同联动体系,规范抢险救援启动条件、联合会商机制、跨区域救援任务分工及队伍物资来源保障,强化联合会商、联动响应、联调物资、联同救援能力,为构建高效协同的区域救援格局提供有力制度保障。
锚定 " 指挥协同 "
优化应急预案 " 四梁八柱 "
围绕实战化目标,组织修订《天津市地震应急预案》,结合天津市机构改革职责调整实际,对指挥体系组织架构进行优化,明确 12 个工作组职能分工,推动跨部门资源整合与职能互补,构建形成 " 覆盖全面、层级分明 " 的应急指挥体系。认真贯彻 " 防抗救相结合 " 原则,严格规范临震阶段信息报送与先期处置程序,确保地震灾害发生后在 " 黄金救援时间 " 内实现快速响应、科学调度。在响应机制建设方面,系统规范市、区两级应急响应流程与行动标准,明确各级响应程序、责任主体及岗位要求,强化国家、市、区三级工作协同联动,切实提升预案实操性和地震灾害应急指挥协调效能。
夯实 " 基层基础 "
打通应急演练 " 最后一公里 "
指挥部办公室联合多部门先后印发天津市医院、中小学校、乡镇(街道)、社区地震应急演练工作指南,以 " 规范、安全、节约、有序、有效 " 为原则,指导基层开展单项、综合等多样化演练,有效提升基层 " 第一响应人 " 的应急处置能力。通过演练检验预案、理顺机制,提高预案的针对性、实用性和可操作性,同时,检查指挥系统、物资装备等准备情况,锻炼队伍对响应行动的熟悉度,科普防震减灾救灾知识与自救互救常识,提升医院、养老院、学校、乡镇(街道)、社区工作人员、志愿者及群众的防震减灾意识和自救互救能力。
聚焦 " 责任落地 "
制定基层救灾 " 任务清单 "
印发基层地震应急准备工作指导意见、基层抗震救灾主要任务清单,分类施策,以 " 清单化 " 管理推动责任精准落实。针对区、乡镇(街道)、村(社区)不同层级,分别制定 27 项、24 项、26 项主要任务清单和主要任务建议清单,内容涵盖震前、震后主要任务和其他任务等全链条工作,指导帮助基层单位提升应急响应速度与处置效能。
筑牢 " 安全底线 "
构建应急避难 " 生命港湾 "
按照 "2+2+2" 试点模式,建设 6 处市级长期应急避难场所,包括 2 个公园:水西公园、水上公园,2 个体育馆:海河教育园体育中心、团泊体育基地,2 个展馆:国家会展中心(天津)、梅江会展中心。新增 135.98 万平方米避难空间,预计可为 27.2 万人提供避险服务,有效覆盖了中心城区及环城四区重点区域。制定启用预案,明确启用条件和关闭条件,规范区指挥部工作组构成,配套建设应急供水、供电、直升机起降点等,确保灾时做到 " 有场所、有物资、有保障 "。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