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 年,亚马逊官宣将于次年 6 月关闭中国 Kindle 商店,同时终止向经销商供货,拉开了 Kindle 撤出中国市场的序幕。但回顾 Kindle 在中国的发展,这场「退场」其实早有迹象。
自 2020 年,Kindle 的中国书店就已经陷入了「更新慢、内容少、价格虚高」的三重困境:硬件多年不迭代,书城冷清,优惠稀缺,想买本正版书还要切换账号、「翻墙」找资源。对于 Kindle 这种强调生态闭环的产品来说,当封闭的生态无法满足消费者,那这一生态也到了分崩离析的时候。
图片来源:亚马逊
Kindle 虽然走了,但电子阅读器在中国市场的故事并没有就此结束。在 Kindle 撤离之后,国内电子阅读器市场并没有降温,反而迎来了一波产品形态与功能思路上的大爆炸——而这些新主角们,看起来和 Kindle 已经完全不是一种路子了。
不同于 Kindle 时代那千篇一律的 6 英寸单色墨水屏,在「后 Kindle」时代,国内电子阅读器品牌的想象力得到了「解放」。在雷科技看来,光是产品形态上,「后 Kindle 时代」就进化出了三个不同的方向。
首先是产品尺寸的变化。刚刚提到,Kindle 那款来自元太科技的 6 吋电子墨水屏一度成为了全球电子阅读器的「默认配置」。但从另一个角度想,Kindle 的 6 吋屏真的是电子阅读器领域的「最佳选择吗」?答案是否定的,只不过是「大家跟着行业走,要错一起错」而已。不同于传统出版物,「碎片化」「轻量阅读」才是电子阅读器的标签。
图片来源:雷科技
也正因如此,在「后 Kindle 」时代,电子阅读器迅速开启了小型化的进程,开始和手机等小型电子设备看齐。掌阅、海信等品牌推出了多款类似手机形态的 6 吋迷你阅读器,将真正的「单手操作」带到了电子阅读器上,更符合国内用户碎片化使用的习惯。
其次是「彩墨」的普及。Kindle 时代,黑白墨水屏几乎是电子阅读器的唯一选项,甚至成了一种「理应如此」的默认设定——每当有电子阅读器的新用户在网上问「为什么只有黑白」「为什么翻页这么慢」时,总有「老玩家」在底下评论说「墨水屏就这样」。
但从用户的角度看,如今电子阅读器的早就脱离了「文字阅读」的范畴,漫画、杂志、绘本、教材等内容层出不穷,用户也早已不满足于灰白两色的阅读体验,彩色电子纸的需求开始快速抬头。
虽然目前彩墨屏还存在刷新慢、色域受限的问题,但文石 BOOX、海信、墨案等国产品牌已经率先将其推向市场,不少产品都采用了 E Ink Kaleido Plus 或 Gallery 3 这类新一代彩色墨水屏幕,在视觉观感和实用性之间找到平衡。
图片来源:TCL
除此之外,以 TCL「NXTPAPER 类纸屏」为代表的全新屏幕技术,也突破了电子阅读器必须使用传统「E Ink」的限制,在教育硬件赛道掀起了全新的显示技术革命。
从这个角度看,我们虽然失去了 Kindle,但却迎来了更开放,更具有竞争力的电子阅读器市场,消费者也得到了更多样的选择。作为用户,我并不认为这是一件坏事。
当然了,在产品形态和技术路线发生转变的同时,国内电子阅读器市场真正的分水岭,还在于产品逻辑和内容体系的差异。
在 Kindle 的产品逻辑中,「内容补贴硬件」一度被视作成功的典范——硬件不贵,重点靠后续电子书消费赚钱。问题在于,这套商业模式在中国显得有些水土不服。
一方面,Kindle 的价格和当地「实体书价」是相对应的——美国一台入门 Kindle 定价为 109 美元,畅销实体新书定价一般在 20 美元,Kindle 和实体书定价比值大约是「1:5.4」。而在中国这个「实体书低价区」,Kindle 和实体书定价比值大约在「1:20」,这从一开始就削弱了 Kindle 作为「实体书平替」的价值。
此外,Kindle 中国独立运营的书店也让国内 Kindle 无缘大多数新书和自制书;相信用过中国区 Kindle 在线书店的用户,都对《三体全集》《活着》《穷爸爸富爸爸》这「三剑客」有深刻印象。
但比起书单贫瘠,更致命的是 Kindle 压根没接入中国人日常使用的数字阅读生态(除了中国移动定制版)。
图片来源:微信读书
在国内,电子书消费早就被微信读书、掌阅、QQ 阅读、番茄小说这类平台切得七零八落。有人为了积分打卡看免费网文,有人为了社交属性订阅微信读书,还有人直接把小说平台当成追更工具。更关键的是,这些平台根本不靠「单本付费」赚钱,而是依赖会员订阅、广告、作者分成、榜单曝光形成闭环。
而 Kindle 这种「内容补贴硬件」的产品路线,在国内也「难于上青天」。即使我们不提 Kindle 在中国那惊人的「实体书售价比」,国内内容平台早已不再依赖通过硬件进行引流——再好的阅读器也是要花钱的,但在手机里安装一个 App,只要不到 30 秒。
也正因如此,在 Kindle 还没推出中国市场的时候,国产阅读平台就早早改变了方向:搭建一个摆脱硬件限制的内容平台,让用户在哪都能看到自己想看的内容。至于高排他、强封闭的 Kindle,与其说它抛弃了中国市场,倒不如说中国市场和中国用户集体「用脚投票」,抛弃了它。
作为一个中国读者,在小雷看来,中国用户对电子阅读器的要求并不复杂:我们要的从来不是 Kindle 这样的「极简」设备,而是需要一个「想看什么有什么」的设备。
毕竟对大多数用户来说,电子阅读器是个辅助设备,不是刚需,也不是生产力工具。他们用它的目的很明确:护眼、轻便、偶尔替代手机看点小说、资料或者文档,但一定要以最低的成本覆盖最多的内容平台——很多人买电子阅读器,并不是为了看几本经典名著,而是为了追更新、看网文、刷轻小说,甚至复习教辅、整理 PDF 资料。
图片来源:番茄小说网
这些需求不高级,但真实。
其次,阅读器的基础体验不能差。在把千元手机「玩出花」的中国市场,中国用户已经被高性价比的手机「养刁了」。任何价格超过 1000 元的电子阅读器,也必然拿来和千元手机对比。如果和主流千元机体验差距太大,「系统又卡续航又短」,那用户同样不会买账。
说到底,中国用户需要的从来都不是一台「精英式」的阅读工具,而是一个「好用」「啥都能看」的电子阅读器——越是接地气的产品,活得也越久。
至于 Kindle,怕是没机会看懂这个道理了。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