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 独行侠
数据支持 | 勾股大数据(www.gogudata.com)
7 月以来,A 股大市相当强势。在上周四遭遇反内卷力度不及预期等利空之下,本周不但修复跌幅,还不断创新今年新高,离去年 10 月 8 日盘中创下的 3674 点仅一步之遥。
市场持续亢奋,让不少人开始憧憬牛市,认为接下来不仅要突破 3674 点,还要拿下 2021 年 2 月的 3731 点,且有望冲击 4000 点。与此同时,不少人畏高,认为当前估值过高,且对经济增长预期过于乐观,对反内卷不及预期等利空没有进行有效定价。
那么,到底如何看待当前大市?接下来的机会又主要聚焦在哪里?
01
在 A 股市场,不管是交易基本面的,还是做趋势的,亦或是做技术的,最终行情走向终究要落脚在资金面。当资金净流入大于净流出,那么会驱动市场上行,反之亦然。
因此,什么样的主导资金,就会形成什么样的市场风格。
2017 年,中国股票市场走出了一波漂亮的蓝筹 50 行情。其中,上证 50 全年大涨近 30%,远超上证指数 6.5%、中证 1000 指数 -17% 的表现,超额收益非常明显。这背后主导力量是北向资金。
2017 年,北向资金净买入近 2000 亿元,超过 2014-2016 年三年之和,而这些外资偏好就是 A 股核心蓝筹大票。
再看 2020-2021 年 2 月,A 股呈现更加极端撕裂的 " 牛头熊 " 行情——沪深 300 在 2 月 18 日拿下历史最高记录的 5930,超过 2015 年、2007 年的历史大顶。估值 PE 倍数去到了骇人听闻的 17.5 倍,远超 10 年来平均估值中线的 12.3 倍。
这一波茅系超级行情,主导力量是公募主动型基金的大扩容。据中金公司,2020 年,公募基金占 A 股自由流通市值的 11.6%,远超 2019 年的 6.8%,2021 年进一步提升至 13.6%。
2024 年开始,银行为首的红利资产表现非常强势,不断刷新历史新高,成为上证指数大涨的核心驱动力量之一。据统计,2024 年以来,上证指数、沪深 300、中证 500、中证 1000,涨幅分别为 22.2%、19.6%、16.5%、16.2%。上证表现持续超过中小票,这在 A 股历史上也是比较罕见的。
2024 年以来,中证银行累计暴涨 53%,且连续两年领涨大 A。这又是为什么?
我们依旧从资金面角度去分析。据统计,截止 2024 年末,A 股 ETF 市场规模已有 3.7 万亿元,较年初增长 1.7 万亿元,增幅高达 83%。其中,股票型 ETF 累计资金大幅流入约 1.05 万亿元,同比增长 92%。其中," 国家队 " 为稳市,为 ETF 净流入绝对大头。
除此之外,保险资金是排名第二的净资金流入方。据统计,2024 年 Q1 末到 2025 年 Q1 末,险资所持有的股票规模已经从刚超过 2 万亿逼近到了 3 万亿。
ETF 会大量配置宽基类指数,受益最为明显的就是银行为首的权重板块。要知道,在沪深 300 指数中,银行行业占比第一,高达 14.9%。另外,保险资金基于长期稳定回报诉求,配置板块必然倾向于大票、蓝筹、红利等特点。
两股边际增量最大的主力资金,均倾向于配置银行为首的红利资产,那么银行板块持续走高就不难理解了。
那么,A 股接下来还有哪一路资金还有很大边际增量呢?
02
2024 年,A 股自由流通市值为 43.6 万亿元。其中,散户投资者占比高达 54%,公募占比 10.3%,保险占比 8.8%,外资占比 7.5%、私募占比 6%。
虽然散户投资者持仓占比最大,但因数量最多,对市场的话语权相对还是比较低。目前,机构投资者仍然是主导 A 股市场的重要力量。其中,五大主力分别为公募主动基金、被动 ETF 基金、保险资金、北向资金以及私募基金,累计持仓规模逾 15 万亿,占到 A 股流通市值的近 40%。
这五大机构资金,谁边际增量越大,就越可能主导市场结构。
我们一项一项来分析。公募主动基金规模占比自 2021 年见顶后持续下滑,伴随以沪深 300 为首的蓝筹股持续下跌,且旱涝保收的收费机制,已导致大批基民信任流失,占比从 2021 年的 13.6% 逐步回落至 2024 年的 10.3%。
北向也不太可能成为未来主力增量资金。2016-2023 年,北向资金净流入 A 股每年分别为 607 亿、1997 亿元、2942 亿、3517 亿、2089 亿、4321 亿、900 亿、437 亿。可见,北向流入 A 股最疯狂的时间年份是 2017-2021 年,之后就持续疲态了。
2024 年第四季度,北向资金更是高位大减持,净流出达到 1364 亿元,全年总计净流出为 615 亿元,为 2014 年互联互通机制创设以来首次年度净流出。现在 A 股的位置高于去年四季度,那么北向会更加谨慎,再度减持流出将有不小概率。
并且,北向资金每日流动披露制度修改后,对 A 股的话语权和影响力已经大为减弱,无法主导市场走势以及市场风格。
私募也不算乐观。2021-2024 年,私募占比分别为 9.4%、8%、8%、6%,呈现明显下降趋势。
除以上三大主力资金外,未来可能的边际增量资金就只有 ETF、还有保险资金了。
短期来看,ETF 要持续净流入,需要 A 股估值水平处于相对低位,因为边际增量更多是来源于国家队,在 3600 点以上的位置,预估国家队不会继续净流入,反而有可能高卖低买。当然,拉长时间看,ETF 仍会持续流入 A 股。
在我看来,保险资金有望成为今年下半年,乃至明年最重要边际增量主力资金。
一方面,是政策驱动。
在今年 1 月,中央金融办、中国证监会、财政部、央行等六部门联合印发《关于推动中长期资金入市工作的实施方案》。其中,明确提出,对于商业保险资金,力争大型国有保险公司从 2025 年起每年新增保费的 30% 用于投资 A 股。且保险等资金全面建立实施三年以上长周期考核,大幅降低国有保险公司当年度经营指标考核权重。
在改革之前,保险不愿意加大力度入市,最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会计核算制度下,股价波动会即时影响当期利润,再加上考核周期过短,会进一步影响公司绩效,更愿意把大量资金配置债券。那么,从 2025 年开始,考核等制度大幅优化,有利扫清了保险资金等中长期持续入市的主要障碍。
另一方面,保险资金因近年来债券收益率持续走低,迫使自身加大力度去配置权益市场,尤其是高股息板块。
因此,保险资金接下来有可能主导市场风格切换。
03
如果 7 月底召开的政治局会议,如期兑现了市场关于反内卷全局式、力度媲美 2016 年供给侧改革的话,那么 A 股确实有很强动力持续上攻,演绎一波牛市。但是,会议定调更加谨慎,对反内卷乐观预期进行了明显纠偏,那么上攻动力不足了,反而应该下修才更为合理。
那么,A 股接下来有可能重回保守风格,即回到红利这一条主线上来。并且,保险是接下来重要的边际增量主力,那么红利相关板块更加值得重视,有一定概率跑出超额回报。
红利又主要分为三大类,包括银行、电力、交通运输等为首的类债红利,石油石化、煤炭、钢铁等为首的周期红利,以及家电为首的消费红利。
因为红利从 2024 年开始,持续大涨,有些类型红利估值已经明显偏高,而有的涨幅相对还比较落后。
在我看来,周期红利可能是更好选择。一方面,银行为首的类债红利与周期红利,两者比价,已达到历史 90% 以上分位数,那么也意味着大概率要均值回归,周期红利爆发力要更强一些。
另一方面,反内卷进一步驱动周期红利。虽然政治局会议定调反内卷更加温和,但大方向依旧要反内卷,那么仍然将驱动周期板块迎来较长时间的修复,只不过节奏会更慢、更缓。
事实上,7 月初以来,红利内部已经出现了明显分化。其中,钢铁大涨 20.8%、建筑材料大涨 17.9%,基础化工大涨 17.6%。而公用事业上涨 2.2%,银行上涨 4.5%,涨幅排名靠后。
这一现象未来还可能会持续,且行且珍惜。(全文完)
▍往期回顾
格隆汇声明:文中观点均来自原作者,不代表格隆汇观点及立场。特别提醒,投资决策需建立在独立思考之上,本文内容仅供参考,不作为任何实际操作建议,交易风险自担。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