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解来临之前,吐槽也好,无声反抗也好," 偷偷放屁 " 也罢,至少坚守自我的主体性、以不卑不亢的姿态往前走,引路人会有的,同行者会有的,回音也会有的。」
>>>
" 现在小孩怎么不爱说话了 "
" 新来的实习生总是这个表情啥意思 "
最近,海外社交平台上流行起一个词—— "Z 世代凝视 "。《福布斯》形容这种来自 95 后 00 后的凝视,像 " 公路上被车灯照到的鹿 ":面对前辈或上级,眼神空洞、面无表情,出现卡顿、呆滞、无神的状况。
(媒体对 "Z 世代凝视 " 的报道)
不少人抱怨称这种凝视是冷漠无礼、教养缺失的体现。
国内网络对此也有自己的传译——嘴巴微张、双目无神、呆呆注视的猪猪侠表情包,生动还原了年轻人初入职场时 " 不知如何回应 " 的社交焦虑。
(网友对猪猪侠表情包的心理解析)
但在模仿和流量的推波助澜下,这种凝视被夸张成翻白眼的 " 臭脸 ",挑衅意味被放大,加剧了代际对立,标签也随之贴上:年轻人 " 难搞 "" 不懂人情世故 "。
(外网对 "Z 世代凝视 " 的争论)
在被频繁误读和代际冲突的压力下,Z 世代为自己辩护,还原凝视的本意,并非刻意为之,而是想活得轻松,想要真实,不愿再为虚假的面具买单,是出于 " 节能社交 " 和 " 情绪自我保护 " 的表达。
这场由一种表情引发的声讨,关乎文化语境的变迁、代际沟通的差异与隔阂,更深地,折射出年轻人的社交姿态——不妥协、不迎合、不依赖,坚守自我的主体性,挣脱传统束缚,重塑人与人的关系。
或许,怪罪年轻人是容易的,但理解比指责更重要,做到尊重和包容新世代的沟通习惯,创造真实、透明、灵活的环境,才是有效对话的开始。
01
被误读的眼神:
冷漠、焦虑还是边界感?
最近,外网网友对年轻群体在社交中双目无神、目光呆滞、没有社交欲望的表现叫苦不迭,抱怨称 "Z 世代凝视让人不解,更不爽 ",沟通起来 " 很费劲 ",不知道年轻人在想什么,更有甚者,嘲讽称 "00 后越来越难相处 ""mean 得没边了 "。
一个眼神为何让 00 后成为众矢之?
凝视,作为一种权力运作的观看方法,意味着看与被看的主客体关系。在过去,凝视通常源于自上而下的权力结构,成为社会默认的规训方式。
然而,在 "Z 世代凝视 " 的语境中,许多年长者身上上位者的惯性,在接触年轻人时却被动失效了,这种落差——在炒作偏见和对立的舆论环境中,被放大了 " 挑衅 " 意味,进一步升级为摩擦,对 Z 世代的声讨,成为挽回旧有尊严和秩序的体面手段。
不过,凝视,并非 Z 世代的专属。一些网友称,X 世代的人也会出现眼神茫然、张口结舌、沉默不语的情况。也有文章分析,早在 20 世纪五六十年代,流行文化里就频频出现 " 死鱼眼 " 形象,象征着自我觉醒与反叛精神。Z 世代的凝视,只是新语境生长出的社交表达。
("Z 世代凝视 " 成为一种迷因)
不了解、不理解难免就有误解,眼神没有对错,但对眼神的解读会产生偏见。
事实上," 每个年代的老人们都有各自贴给年轻人的标签 "。历史上各代青年都曾被误读和标签化,诸如 " 垮掉的一代 "" 沉静的一代 ",这种循环的核心在于观念的错位,用旧有的逻辑审判新的社交表达。
一旦回到 Z 世代的处境,不难发现,这种 " 凝视 " 并非冷漠、刻意为难,一部分人恰恰是社交焦虑状态下 " 不知道如何应对 " 的体现。
(网友分享猪猪侠表情包背后的迷茫)
一方面,长时间的线上沟通削弱了面对面互动的表现力,很多年轻人习惯了用表情包、简短回复来维持关系,面对真实交流时往往显得笨拙或没有耐心。
在一篇 " 新来的实习生总是这个表情啥意思 " 的帖子中,一位实习生分享自己因呆呆的眼神收到 HR 提醒后的紧张不安。
不少网友在评论区解释自己的同款表情的内心挣扎:不知道怎么回应,怕被说态度差,心里想着 " 就这点工资别为难我 ",索性用空洞注视躲开社交压力。看似迟钝,实则是情绪上的自我保护。
(网友用猪猪侠表情包形容初入职场的尴尬)
另一方面,疏离是年轻人遵守边界感的礼貌体现。用眼神避开无效的寒暄,是一种节能、高效的非语言沟通。Z 世代的沉默,本身是一种 " 我没兴趣,但我在场 " 的表达。
在老一辈眼中," 礼貌 " 首先意味 " 面子上过得去 ",装也得装得像。但在年轻人眼中,相较面子文化,他们更注重真实性与边界感,不想迎合不愿假装。
此外,长期浸染在滤镜与虚拟人设的环境里,年轻人对表演性社交有着天然的质疑和反叛,抗拒传统社交中的 " 人情债 " 逻辑,抵触做作、虚伪还有所谓权威的施压。
所以这种凝视,除了不擅长社交的焦虑、对表演社交和面子文化的反感,更深地,是一种 " 消极抵抗 ",既不想正面冲突,也不愿完全屈从。
其本质上是对社交自主权的争夺。Z 世代试图重建社交中的主体性,拒绝情绪劳动,让社交服务于自己,而不是凌驾于生活。
02
节能型社交:
不迎合、不假装、不依赖
" 不愿意拍毕业照 "" 不想谈恋爱 "" 上课不会举手回答问题 " ……
除了 "Z 世代凝视 ",近年来,网络上的 00 后形象,在 " 寂静的一代 "" 淡淡综合征 "" 清澈愚蠢的大学生 " 等标签下,变得面目模糊、" 无可救药 "。
(网友对年轻人身上标签的反思)
网络对 00 后的想象太过匮乏,以至于任何偏离主流的赛道都会成为 " 问题 ",不迎合传统的态度被称为 " 矫情 "。
正如人类学教授袁长庚曾说 " 一切青年问题都是历史债务 ",与其说年轻人变得越来越难搞,不如是社会需要重塑看待年轻人的眼光。
当社会关系越来越虚假和间接,年轻人冷漠、疏离的另一面,恰恰是对真诚、简单关系的渴求。
根据 Soul 发布的《2024 年社交趋势洞察报告》,54% 的年轻人选择 " 经常联系,但也有自己的独处空间 " 作为理想的朋友相处状态,仅有 12.6% 选择 " 每天黏在一起 "。
(soul 发布的《2024 年社交趋势洞察报告》截图)
这种偏好,反映出亲密不再是年轻人的生活刚需,自主性和情感联结的平衡,正在取代浓稠的关系,取之以低负担的搭子社交。
一篇论文将这种保持边界感和独立性,不依赖、不黏腻的社交方式称作 " 零糖社交 ",形容年轻人旨在剥离传统社交中过度的情感黏腻与义务捆绑,追求一种清爽、低负担的社交体验,恰似零糖食品。
(分析 " 零糖社交 " 的文献)
这不仅是年轻一代应对现实压力的策略,也是个体渴望回归自我的表现,对传统的反叛与抽离。
03
弱者的武器:
理解来临之前,个体自助的救赎
埃塞俄比亚有一句古老的谚语," 当一个只手遮天的地主路过你的农田的时候,一个聪明的农民会懂得深深地向他鞠躬,然后默默地放屁 "。
这种 " 偷偷放屁 " 的智慧恰如詹姆斯・斯科特在《弱者的武器》里讲述的 " 小打小闹的反抗 ",诸如聊八卦、逃跑、拖延、装傻等,暗度陈仓,是一种个体自助式的救赎,避免直接对抗权威。
(《弱者的武器》有关 " 武器 " 的阐述)
同样,对于没有话语权的年轻人而言,用无声反抗进行自助式的救赎,既是明哲保身的必要,也是缓释压力的安抚。
在不堪重负的实习工作中,尝试用摸鱼、带薪追剧挽救上班的损耗;在家长高压的期许下,用 " 我从未阻止我爸考哈佛 " 反讽还击;在简历 " 空窗期 " 的恐惧中,用 " 假装上班公司 " 渡过困境。这些都是年轻人对外界施压的无奈,也是最小单位的反抗。
(年轻人对父母 " 既要又要 " 的吐槽)
正如 "Z 世代的凝视 ",弱者的武器,有时候是无声的、微弱的、缓慢的,但总比 " 以卵击石 " 更安全,比 " 无动于衷 " 更接近改变的可能。
回到 "Z 世代凝视 " 引发的争议,背后是代际认知的割裂。每一代人都有自己的时代印记,而隔阂往往来自群体经验与价值观的差异。
一味地苛责年轻人不懂礼数、没有社交能力,用批评抵御对新事物的理解焦虑,何尝不是一种自我保护机制。
毕竟,指责比理解容易,理解缺席已久。只是偶尔,也有温柔的回音。
最近,脱口秀演员唐香玉分享了三姨的来信,信里,曾经频繁给香玉 " 找对象、催结婚 " 的三姨,开始改变自己受老一辈影响的执念,意识到婚姻不是 " 找个主 ",无论男女都该自己做主,为香玉活出自己感到骄傲。
(脱口秀演员唐香玉分享 " 乡村丘比特 " 三姨的来信)
这份改变和理解,虽然慢一点,但足够温柔真诚,至少有人愿意站在年轻人背后给予支持。
历史学教授王笛曾说 " 别再责怪年轻人,普通人过好一生的价值被远远低估了 ",理解年轻人,不必以宏大叙事为标尺,也不必用优绩主义作鞭策,仅仅从普通人的局限和处境去体谅和尊重。
(历史学教授王笛聊 " 停止怪罪年轻人吧 ")
理解来临之前,吐槽也好,无声反抗也好," 偷偷放屁 " 也罢,至少坚守自我的主体性、以不卑不亢的姿态往前走,引路人会有的,同行者会有的,回音也会有的。
(图片均来自网络)
参考资料
[ 1 ] 《弱者的武器》 [ 美 ] 詹姆斯 · C. 斯科特
[ 2 ] 福布斯:The ‘ Gen Z Stare ’ : What It Means And Why Employers Can ’ t Afford To Ignore It
[ 3 ] 段俊吉 ." 零糖社交 ":当代青年人际关系的新型样态及其逻辑 [ J ] . 中国青年研究 ,2025, ( 05 ) :76-84+75.
[ 4 ] 那个 NG:猪猪侠的表情,成了辱骂 Z 世代的抓手
[ 5 ] Soul:《2024 年社交趋势洞察报告》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