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娱春秋Plus  昨天
陈楚生凭什么成为“歌王”,他真是芒果台的“皇子”?
index_new5.html
../../../zaker_core/zaker_tpl_static/wap/tpl_yule1.html

 

8 月 8 日晚,《歌手 2025》的演播厅里,当主持人喊出 " 歌王是——陈楚生 " 时,金色的彩带像一场设定好的暴雨,准时落下。

镜头里,44 岁的陈楚生,和其他歌手拥抱着,双手合十,微笑,显得平静。

这个现场,是充满了精致灯光、专业乐队,和标准流程的荣誉现场。

但另一个现场——由无数手机屏幕组成的、更真实的现场,正在上演截然相反的戏码。社交平台上," 恭喜耀祖 " 这个词条,像病毒一样悄然爬上高位,底下跟着的评论,是整齐划一的 " 耀祖 "。

没有人在意官方的加冕,大家正忙着进行一场民间的 " 追封 " 仪式。

这两个现场的调性,完全不同:

一个在制造神话,一个在解构神话。

《歌手 2025》,就在这种魔幻的、互为镜像的割裂感中,落下了帷幕。

-" 耀祖 " 的诞生 -

谁也想不到," 耀祖 " 成为了这一季《歌手》的关键词。这一争议的中心,是一个有点 " 扎心 " 却又无比戏谑的玩笑。

源头,其实非常简单:杀进《歌手 2025》总决赛的七个人,有六位是女性,分别是美国的 Mickey Guyton 和 Grace Kinstler、日本的 BENI,以及单依纯、A-Lin 和李佳薇。而唯一的男性候选人,就是陈楚生。

这种 " 六女一男 " 的决赛阵容,就像一根引线,瞬间点燃了一些人埋藏在文化记忆深处的火药。他们从故纸堆里,翻出了过去家族的故事。

" 耀祖 ",光宗耀祖,是旧时代一个家族对男丁,尤其是那根独苗,所寄予的全部期望。而为了这个 " 耀祖 " 的男孩,可能需要几个甚至更多的姐姐做出或多或少的牺牲,那些姐姐有时甚至会被取一个名叫 " 招娣 " 的名字,意思是 " 招个弟弟来 "。

这个本已有些蒙尘的、带着浓厚宗族和性别色彩的比喻,因为决赛阵容的 " 完美对应 ",被重新捡了起来。一个 " 耀祖 ",六个 " 招娣 "。一个玩笑就这么诞生了。

它听起来很糙,甚至有点粗鲁,但传播的速度却异常惊人。因为它足够形象,也足够直接,为那些对比赛结果憋着一肚子火的人,提供了一个最顺手的武器。

豆瓣上,一位网友毫不客气地写道:" 为女歌手们感到不值 …… 是皇子,是耀祖 …… 找了那么多又有唱功又真诚的女歌手陪你们皇太子演了一整季有意思吗?你良心过得去吗?" 另一则评论则更加直接:" 叔夺冠一男耍六女,疑似论资排辈在我歌失效 "。这里的 " 叔 ",显然指的就是陈楚生。

在 " 湖南卫视 " 官微下,高赞评论全是讥讽之词—— " 下季停办 "" 你看听众接受不 "" 湖南台自己的耀祖,皇了一整季,666"" 最难听的是歌王诶,这就是我们歌手 2025"……

所以,这场胜利,到底是纯粹靠陈楚生实力赢得的,还是某种预设好的、偏袒 " 皇子 " 的内定结果?

- 为什么是他 -

放下争议,回到陈楚生本人。

他,为什么能赢?

决赛当晚分两轮。第一轮帮唱,陈楚生请来了郑钧,两个中年男人在台上唱了一首摇滚老歌《赤裸裸》。演出结束后,他在社交媒体上引用歌词 " 想说的说了,想做的做了 ",像是在给自己一个交代。这场表演很 " 燃 ",也很显态度,最终拿到了第一轮的第三名。

这个成绩,不错,但并不足以确保他稳赢。那一轮的冠军,是美国的 Mickey Guyton 和她请来的帮唱嘉宾,她们合作的《Never Enough》,被现场媒体评价为 " 堪称格莱美水准 "。

真正的胜负手,出现在第二轮的独唱。在这个最关键的环节,陈楚生做了一个冒险又固执的决定。他没有选择翻唱经典老歌,而是拿出了一首自己尚未正式发行的原创歌曲——《获奖之作》。

这首歌,歌词出自知名词人唐恬,曲子则出自火星电台。他唱的是自己,一个 44 岁的男人,回头看自己从 19 岁在酒吧驻唱,到今天站上《歌手》舞台的心路历程。他在台上说:" 我尽力了,当然对得起歌手这两个字。"

正是这首极其个人化、需要静下心来听的原创作品,似乎打动了现场的听审团。在第二轮投票中,陈楚生以超过 21% 的得票率,拿到了压倒性的第一名。这个近乎断层的领先优势,让他最终捧起了 " 歌王 " 的奖杯。

可以说,他的胜利,不是靠石破天惊的高音,也不是靠花哨的舞台设计,而是用一首歌的时间,讲述了一个能与听众共情的故事。

他 " 好 " 得非常 " 刚刚好 " ——他不像李佳薇那样,将成名作《煎熬》和《天堂》熔于一炉,在舞台上最后一次毫无保留地展现自己惊人的高音爆发力;他也不像 A-Lin,用一首热闹的阿美族歌舞点燃全场。

如果不在现场,仅仅从荧屏里观看,没多少网友能体会到陈楚生对于现场观众的感染。而这种 " 在场感 " 的缺失,也就埋下争议的伏笔。

但,陈楚生这次夺冠的争议性,远不止决赛夜的这一首歌。

为什么芒果台要将这顶 " 王冠 " 戴在他的头上?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得把时钟拨回到十八年前的 2007 年。

那一年,陈楚生也是站在湖南卫视的舞台上,参加当时火遍全国的选秀节目《快乐男声》。他以一把吉他,和远超同龄人的沧桑嗓音,一路过关斩将,最终拿下了全国总冠军。那是他声名鹊起的开始,也是他与湖南卫视背后公司——天娱传媒,一段长达数年 " 恩怨情仇 " 的开端。

当年的陈楚生,想做的是纯粹的音乐,而不是被公司过度包装、跑着数不清的商业通告的偶像。这种近乎文青式的理想主义,与当时国内刚刚兴起的选秀造星工厂模式,产生了剧烈的化学排异反应。

矛盾在 2008 年 12 月 31 日湖南卫视的跨年演唱会上,以一种最极端的方式爆发了。作为当年的冠军和压轴表演嘉宾之一,陈楚生在演出开始前,毫无征兆地 " 失踪 " 了。

这次 " 失踪 ",在当时的娱乐圈,不亚于一场地震。它直接导致了后续一系列的连锁反应:天娱传媒和他对簿公堂,向他提出了天价的违约金索赔。紧接着,便是长达数年的 " 雪藏 "。

在这漫长的几年里,作为内地影响力最大的电视平台,湖南卫视的各类节目和晚会上,几乎再也看不到陈楚生的身影。一个由这个平台亲手选出的冠军,就这样被这个平台亲手 " 放逐 " 了。

这段经历,几乎中断了陈楚生本该一路高歌猛进的职业生涯。他花了很长的时间,通过打官司、支付赔款,才最终换回了所谓的 " 自由身 "。

而现在,十八年过去了。当年那个因为不服管束、追求音乐自由而被 " 封杀 " 的倔强青年,人到中年,以一种近乎 " 返场 " 的姿态,重新回到了这个让他成名也让他陷入深渊的平台。并且,这一次,平台不仅张开双臂拥抱了他,还把旗下最重磅、最代表专业性的节目——《歌手》的 " 歌王 " 奖杯,郑重地交到了他的手上。

这像一场迟到了太久的 " 世纪和解 ",也像一个意味深长的隐喻。当年那个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 " 叛逆者 ",如今成了被体制认可和加冕的 " 王者 "。

这背后,是个人与平台的共同成长与妥协吗?或许。但也可能,这只是一次双方都觉得有利可图的商业合作。

毕竟,当年那个桀骜不驯的狼崽,如今人到中年,变得温和、沉稳,也更懂得游戏规则了。他成了一个完美的、可以被放心加冕的冠军。

- 大家在气什么 -

那么,回到最开始的那个问题——如果陈楚生的表现并不算差,那大家到底在气什么?把 " 耀祖 " 这顶大帽子扣在他头上,是不是太不公平了?

既当歌王,必承其重,因而,一两句调侃,倒没什么公平不公平——网友的怒火,从来都不是精准制导的导弹,它更像一场覆盖式的山火,烧起来就不管那么多了。陈楚生只是那个最显眼的、被点着了的树。

事实上,守在屏幕前观看 " 比赛 " 的观众,真正生气的,是奖杯背后那些更深层的东西。

其中有一股气,是对 " 说不清 " 的规则的憋屈。比赛结果由几百个现场观众投票决定,但这个过程,对场外的几亿人来说,像个永远无法打开的黑箱。

为什么这个人票高,那个人票低?没人解释,只有一个冷冰冰的结果。人一旦对规则的过程感到模糊,就自然会怀疑它的结果。有网友直斥:" 节目组特意制造节目噱头,赛制乱七八糟,引导黑流量,粉丝饭圈争吵。"

另一股气,是为那些同样出色的歌手感到 " 不值得 "。决赛当晚,几乎每位歌手都贡献了高光时刻。Mickey Guyton 的《Never Enough》被赞为 " 格莱美水准 ";李佳薇的《天堂 · 煎熬》现场表现堪称完美;单依纯与王力宏的合作也极为亮眼。当

这些在部分观众心中同样精彩、甚至更胜一筹的表演最终与冠军失之交臂时,一种为她们 " 不值得 " 的感觉便油然而生。人们在评论中反复对比她们与陈楚生的表现,认为她们的落败,是这场比赛最大的 " 意难平 "。

但最关键的,还是那种 " 又来了 " 的无力感。

对很多人来说,《歌手》决赛上演的 " 剧本 ",与他们在现实生活中所经历或观察到的某些场景,实在太像了。比如,一个业务能力极强、拼尽全力却没有关系的员工,在关键的晋升或评选中,最终却输给了一位表现稳妥但未必更优秀的高层嫡系。

当这种源于生活的、模糊的无力感,在电视上被一个清晰具体的结果所印证时,许多人积压已久的情绪便找到了一个完美的宣泄口。正如一位网友在豆瓣写的那样:" 高高兴兴打开一个很有口碑的音综看看欣赏的歌手,结果期期被强按着头吃 …… 被指着鼻子说‘亲爱的你的审美就是一坨’。每期到最后都是一口郁结之气堵在胸口,实在是气,被花钱看的综艺审美凌辱。"

你看,骂 " 耀祖 ",骂的其实就是自己心里憋着的那口 " 郁结之气 "。

- 没了初心的游戏 -

或许,我们都该对自己诚实一点。

大家愤怒的根源在于:依然错把今天的《歌手》,当成了一场纯粹的音乐专业比赛。但它首先是一档综艺,一盘需要计算收视率、话题度和商业回报的生意。

有网友说 " 当歌手竞演节目只剩下演,饭圈(qu ā n)真就成了饭圈(juàn)",用一个谐音梗,道出了一些观众最真实的感受。这里的 " 饭圈(qu ā n)",指的是粉丝群体;而 " 饭圈(juàn)",则意指猪圈。

这种感受翻译过来就是:这档节目,已经从一个音乐的圣坛,变成了一个只为收割流量、挑动粉丝对立的 " 圈套 "。

在社交平台上,有网友洋洋洒洒列出了节目的 " 十二宗罪 ",从选曲的日趋保守,到音乐改编的敷衍了事,再到越来越无所顾忌的剧本痕迹,几乎涵盖了节目的方方面面。

这种感受并非孤例,许多网友留言都认为,节目早已偏离了音乐的轨道,转而沉迷于制造争议和话题。它不再费心去呈现一首歌可以被改编得多惊艳,反而更热衷于如何通过排名和赛制来挑动粉丝间的对立,从而坐收渔翁之利。

与其说是在做一档音综,不如说是在做一盘精密的流量生意,用一个网友的话说就是 " 引导黑流量,粉丝饭圈争吵 "。为了热搜和收视率,甚至不惜做出一些匪夷所思的决定,比如 "Gai 想走时不让走,反而淘汰唱中文的外国歌手 "。

这种操作逻辑,完全符合一档综艺节目的 " 生存法则 ":话题大于内容,流量大于口碑。节目组只需要提供一个充满争议的 " 剧本 ",剩下的自然有粉丝和观众去完成争吵、制造热度。这盘生意,节目组永远是赢家。但音乐的 " 初心 ",却在这场流量的狂欢中,被消耗得所剩无几。

回想 2014 年前后,当这个节目还叫《我是歌手》的时候,它给人的感觉是不一样的。那时的节目,谈论的是音乐本身。那时的初心,是让那些真正会唱歌的、甚至有些被市场遗忘的歌手,重新回到舞台中央,用最纯粹的音乐力量打动人。

而今天的《歌手》,在一些观众看来,味道已经变了。它变得像是为了捧人而制作。

因而,也才有了 " 皇子 "" 耀祖 " 等称谓。这些称呼的核心,都指向了一种对节目组的深层疑虑。而当这种怀疑发酵到顶点,讽刺就变成了赤裸裸的怒骂,有网友气愤地吼出:" 别说光宗耀祖了,祖宗十八代的脸都丢完了!"

在赛后的采访中,陈楚生自己说,不认为谁是绝对的歌王,歌手们都是独一无二的。这话没毛病,但由旁人眼里的 " 耀祖 " 说出来,就显得 ……

歌手们的故事还在继续,他们都从这段旅程中获得了属于自己的东西。

但《歌手 2025》的故事,却在它落幕的那一刻,被永远地改写了。陈楚生的那座 " 歌王 " 奖杯,不再仅仅代表 " 年度歌王 " 这个单纯的荣誉,它成了一个复杂的符号,记录着一场关于音乐审美和标准的激烈碰撞,更记录下了一场在 2025 年的夏天,大众心中那点儿 " 意难平 " 的讨论。

很多年以后,我们也许会忘记那一晚谁唱了哪首歌,谁的编曲更高级。但很多人应该还会记得,那个既形而上却又精准的戏谑之词——

" 耀祖 "。

撰稿|JackA

策划|文娱春秋编辑部

宙世代

宙世代

ZAKER旗下Web3.0元宇宙平台

一起剪

一起剪

ZAKER旗下免费视频剪辑工具

相关标签

陈楚生 歌手 神话 a-lin 美国
相关文章
评论
没有更多评论了
取消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

12 我来说两句…
打开 ZAKER 参与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