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 年 8 月 4 日,创下 41 万人次观众纪录的第二十二届中国国际数码互动娱乐展览会(ChinaJoy)在上海落幕,作为全球数字娱乐产业的核心舞台之一,这里历来是消费电子品牌激烈角逐的场所。
但在今年的硬件展区,却有一个值得注意的反常现象,三星的 " 玄龙骑士 "、联想的 " 拯救者 "、华硕的 " 玩家国度 " 等在市场上激烈竞争的旗舰产品线,罕见地围绕着同一个上游供应商—— TCL 华星,构建了联合展区。
在消费电子的价值链中,上游供应商通常因不直接面对消费者而处于相对被动的位置,显示面板行业尤为如此,高额的资本投入与残酷的价格战,是所有参与者都必须面对的 " 液晶周期 " 的一部分。
但 TCL 华星在此间扮演的角色,却截然不同,市场数据显示,TCL 华星在电竞显示器(MNT)领域的面板出货量与市占率,已连续三年位列全球第一。" 全球平均每三台电竞显示器里,就有一台使用 TCL 华星的屏幕。"TCL 科技高级副总裁、TCL 华星首席执行官赵军就在 ChinaJoy 现场的采访中表示。
在一个以残酷周期性和价格战为特征的行业,一家上游企业,究竟是如何摆脱 " 供应商 " 的宿命,将自己的技术,经营成了一个所有顶级品牌都无法绕开的 " 行业标准 " 与 " 基础设施 "?
一个现象
8 月 1 日,ChinaJoy 开幕首日,在三星的展区中心,一块首次公开亮相的屏幕成为全场的焦点之一。
这是三星最新的玄龙骑士 G90XF 裸眼 3D 电竞显示器,在现场演示中,这块 27 英寸的屏幕无需用户佩戴特制眼镜,通过其内置的光场显示技术,便将游戏画面以三维形态呈现。
而支撑这一前沿体验的核心显示模组与技术解决方案,均由 TCL 华星提供。
这种深度的技术嵌入,并非孤例。
在联想的 " 拯救者 " 展区,其主打的高性能游戏本以强大的性能释放和散热系统著称,而承载这一切、作为玩家感知游戏反馈第一触点的屏幕,同样来自 TCL 华星。目光投向华硕的 ROG 玩家国度与微星的展台,那些被硬件发烧友们奉为圭臬、赖以巩固其高端市场地位的核心产品线,其所采用的显示解决方案,追根溯源,也无一例外地可以看到 TCL 华星的名字。
在高端电竞硬件这个竞争最激烈的细分市场,TCL 华星的存在,已不是选项之一,而是一种普遍的、结构性的现实。
这些终端品牌之所以做出一致的选择,是因为 TCL 华星有一套针对不同电竞场景、经过精细切分的显示解决方案。
例如,HVA Black 技术通过 5000:1 的原生对比度,提升 3A 大作的暗部细节表现;HFS Shoot 技术则以高达 500Hz 的刷新率,满足 FPS 竞技游戏对极限反应速度的要求;而 HVA Fast 技术则通过 1ms 的快速响应,解决竞速游戏中的动态模糊问题。
这一系列技术布局的背后,是 TCL 华星对电竞市场需求变化的一个核心判断:玩家对于电竞显示屏的需求,正从单一的 " 性能驱动 " 向综合的 " 体验导向 " 演进。
过去的玩家,或许会为某一项参数的领先而买单,例如更高的刷新率、更低的点距,但今天的核心玩家群体,其评价体系则更为立体和复杂:画质的逼真度、视觉的流畅度、长时间游戏的眼部舒适度,甚至是产品的功耗与形态,都成了影响最终购买决策的关键因素。
换言之,市场不再需要 " 偏科生 ",而是在呼唤能提供完整、舒适、沉浸体验的 " 六边形战士 "。
TCL 华星的上述技术组合,分别对应了这一系列新的用户体验需求,HVA Black 满足了对 " 画质 " 的极致追求,HVA Fast 和 HFS Shoot 满足了对 " 流畅 " 的极致追求,而印刷 OLED 等下一代技术,则开始在 " 护眼 " 和 " 低功耗 " 等新的体验维度上建立优势。
这一系列事实最终指向了一个结果,在高端电竞领域,"TCL 华星 " 这个名字,开始从一个产业链上游的供应商代码,逐渐转变为一个可以被终端玩家直接感知的技术品牌。
一套战略
时间回到 2019 年。彼时的 TCL 华星,已是中国面板产业的头部玩家,但整个行业依旧被 " 周期 " 的引力束缚——扩产、过剩、价格战、亏损、洗牌,循环往复。
在这种循环中,单纯的规模扩张和成本控制,已不足以在下一轮的产业洗牌中建立真正的安全边界,决策者们需要一个新的战场,一个能够摆脱同质化价格战、建立技术壁垒和品牌势能的新战场。
电竞,正是 TCL 华星选定的那个突破口。
这一选择,首先基于其清晰的技术储备与认知,赵军曾解释称:" 电竞显示器所需要的高刷新率等相关技术要求,其实跟 TCL 华星一直以来深耕的 HVA 技术不谋而合。"
但要在 " 液晶周期 " 之外,开辟一个新的价值空间,赛道内的玩家们首先需要回答一个根本性问题,在一个技术参数日渐趋同、任何单点领先都可能在数月内被追平的市场,究竟该如何定义 " 一块好屏 " 的差异化?
在传统的产业链分工中,上游供应商的角色通常是被动的。
它们等待下游的终端品牌客户,根据其市场规划,提出具体的屏幕规格与参数需求,然后进行相应的研发和生产。这是一个典型的 " 订单驱动 " 模式,技术创新的方向,往往由下游定义。
但 TCL 华星所做的第一步,并非技术上的单点突破,而是一次商业思维上的根本转变,从被动地 " 接订单 ",转向主动地 " 定义市场 "。
TCL 华星主动选择将触角,伸向产业链最末端的、最挑剔的用户群体——电竞玩家,去寻找那些连终端品牌自身都尚未完全解决或清晰定义的 " 体验痛点 "。而将这种前端洞察,转化为实际产品竞争力的方法论,便是与下游客户 " 共创 "。
比如建立 " 联合实验室 ",TCL 华星深度参与到客户的产品定义阶段,这一模式的建立,意味着 TCL 华星所追求的,不再仅仅是提供一块性能优异的面板,而是要输出一套被市场验证过的、关于 " 一块电竞好屏应该是什么样 " 的完整认知。
这种模式也从根本上改变了 TCL 华星在产业链中的角色。它不再仅仅是 " 供应商 ",更是客户在显示技术路线上最核心的战略伙伴之一。
这才是其 " 立标准 " 战略的真正起点。
然而,一项技术要成为一项普适的 " 标准 ",仅有技术本身的领先是远远不够的。
对于面板制造业而言,从零开始建设一条高世代产线,通常需要经历数年的设备安装、工艺调试与产能爬坡。这是一个耗时巨大且充满不确定性的过程,任何一个环节的延误,都可能错失一个关键的市场窗口。
2020 年,TCL 华星收购了三星位于苏州的 8.5 代液晶面板产线。
这一决策的战略价值在于,通过收购一条技术领先且已实现稳定运营的成熟产线,TCL 华星得以在短时间内,直接获得三项核心能力:
其一,是高品质的量产能力,一条成熟产线已经克服了良率爬坡的难题,能够确保其推出的新技术面板,在品质和一致性上达到行业领先水平。
其二,是宝贵的时间窗口,相较于自建产线数年的周期,一次成功的收购,使其得以将新的技术主张迅速转化为可被市场检验的产品,抢占先机。
其三,是成熟的工程团队与工艺积累,收购的不仅是物理资产,也包括了运营这条先进产线所需的人才与技术积淀。
这三项能力,共同构成了 TCL 华星将其技术主张,从一个 " 概念 " 转变为一个可被大规模交付的、可靠的工业 " 标准 " 的现实基础。
而前述一系列布局的结果是,在高端电竞领域,"TCL 华星 " 这个名字,很快就从一个产业链上游的供应商代码,逐渐转变为一个可以被终端玩家直接感知的技术品牌。
对于谋求在电竞市场建立优势的终端品牌而言,选择 TCL 华星的面板,也因此不再是一个单纯的供应链决策,而是一个直接关乎其产品核心竞争力的战略选择。
一个未来
科技产业的演进,有时并非全然出自精确规划,一个被行业反复提及的案例是,为满足游戏图形渲染需求而设计的 GPU,其并行计算架构,在十几年后被证明是人工智能深度学习的理想算力引擎。游戏产业对硬件性能的追求,为 AI 时代的到来提供了关键的算力基础。
如今,相似的逻辑链条,正围绕 " 显示 " 这一环节展开。
随着 AIPC、AI 手机等端侧智能体在 2025 年成为现实,本地算力的提升,直接带来了对设备功耗的严峻挑战。如何在有限的电池容量下,容纳一颗更强大的 " 大脑 ",成为所有终端品牌都必须解决的工程难题。
这让屏幕的角色,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它不再仅仅是一个被动的图像输出端口,而是 AI 应用的最佳载体,其运算速度和功耗水平,直接决定了 AI 的实际体验与整个设备能够分配给 AI 核心算力的能源预算。
面对 AI 给行业带来变化,TCL 华星的布局,在两个层面同时展开。
第一层面:AI for Display。
即用 AI 的技术,更高效、更智能地制造显示产品,TCL 华星在这一领域的布局,始于 2023 年发布的显示行业内首个自研大模型—— " 星智大模型 "。
根据公开数据,截至 2025 年中,该模型已迭代至 3.0 版本,在内部的研发、制造与供应链环节深度应用,并已取得明确的效率提升:" 产品问题解析效率提升了 20%,材料开发效率提升了 30%。" 在全球工业大模型的公开竞技排名中," 星智大模型 " 位列第 11 位,而在半导体显示这一垂直领域,则排名第一。
不难看出,TCL 华星早已开始用 AI 来优化自身的生产制造环节,试图在成本与技术这两条传统的护城河之外,建立起由 " 智能化 " 驱动的、新的效率壁垒。
第二层面:Display for AI。
即为 AI 时代本身,提供不可或缺的硬件支撑,这一战略定位,源于 TCL 华星对 AI 终端核心痛点的判断。
赵军就曾指出,随着 AIPC 等端侧智能体对本地算力要求的不断提升,设备功耗的增加将成为一个不可避免的工程挑战。作为终端的耗电大户,显示屏幕能否在技术上实现更低的功耗,将直接影响到整个设备能为 AI 核心算力预留出多少能源预算。
他认为,在 AI 时代,低功耗将是显示技术最需要关注的核心方向之一。
这一判断,为行业的技术演进指明了方向,无论是其持续投入的 LTPO 技术,还是被视为战略重点的印刷 OLED 技术,TCL 华星技术创新的核心目标,都在于能耗的显著降低。
当所有终端品牌都在为 AI 算力的提升而焦虑于 "1 瓦的功耗都无比珍贵 " 时,TCL 华星的策略,是努力成为那个能够为整个生态 " 省出 " 更多能源预算的关键角色。
在 ChinaJoy 现场,赵军还透露,TCL 华星内部还在探索 AI 与显示结合的第三种可能性,一个尚处于早期 " 模糊想法 " 阶段的方向。
对于这家已经致力于 " 立标准 " 的企业而言,对 AI 无人区的探索,或许是战略的必然延伸。
至此 TCL 华星的破局方法论已非常清晰:自己不直接下场与终端品牌竞争,而是选择成为所有头部品牌的赋能者,其实现路径,便是将自身的技术,嵌入到每一个追求极致体验的电竞产品中,从而将 " 一块好屏 ",从一个模糊的消费者概念,变为一个清晰的、产业约定俗成的 " 行业标准 "。而遵循着这个明确的战略定位,TCL 华星的探索还在继续。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