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弹财观 前天
从轨道部署到20国落地:中国商业航天的全球化破局之路
index_new5.html
../../../zaker_core/zaker_tpl_static/wap/tpl_keji1.html

 

2025 年 8 月 9 日凌晨,山东日照附近海域的一声轰鸣,吉利星座第四个轨道面,以一箭 11 星方式被送入预定轨道。至此,时空道宇在轨卫星数量增至 41 颗。

毫无疑问,这是中国民营航天从技术突破迈向全球商业化的一次重要进展。

回溯商业航天的全球赛道,马斯克的星链(Starlink)曾长期垄断低轨卫星通信市场。但如今,全球市场也出现了中国民营航天企业的身影——时空道宇。

这家脱胎于吉利生态的企业,正以 " 中国速度 " 改写规则:从 2022 年 " 一箭九星 " 开启组网,到 2024 年 " 一箭 10 星 " 和 " 一箭 11 星 " 两次发射的加速布局,再到 2025 年实现海外 20 国落地、通信成功率 99.15% 的商业化验证测试,时空道宇用短短数年完成了从 " 跟跑者 " 到 " 开拓者 " 的蜕变。

值得关注的是,随着未来两个月 64 星组网目标的临近,吉利星座将实现除南北极外,全球任意地表实时无缝数据通信。届时,时空道宇将实现对智能网联、海洋渔业、工程机械、低空出行等十余类场景的覆盖。

在这场太空新基建的全球竞赛中,时空道宇不仅是中国民营航天的 " 出海标杆 ",更在重新定义商业航天的产业边界与商业价值。

1

产业破局:

打破垄断,

重构商业航天权力格局

市场研究机构 Mordor Intelligence 报告预测,预计到 2029 年低轨卫星市场规模将达到 289 亿美元,复合年增长率高达 95%。

商业航天竞争激烈,但发展到现在,各家的竞争已不是 " 比规模 " 和卫星数量,而是争夺技术和市场话语权。

纵观全球市场,低轨卫星通信市场曾长期被欧美企业主导,星链(Starlink)一度占据全球近 70% 的份额,核心技术标准与专利壁垒掌握在少数玩家手中。时空道宇的崛起,正在打破这种 " 单极格局 ",为全球商业航天注入新的产业逻辑。

时空道宇打破垄断的关键一步,就是从 " 技术创新 " 到 " 海外输出 " 的跨越。通过自主低轨卫星物联通信技术,结合整轨部署的快速组网策略,时空道宇不仅完成了多个轨道面卫星部署,更让其技术方案获得了马来西亚、沙特等 20 国运营商的认可。这意味着,中国民营航天企业实现了核心技术的对外输出,在全球低轨卫星物联通信市场中,终于有了 " 中国方案 " 的一席之地。

而技术突破的背后,是产业链国产化的深度革新。

时空道宇始终聚焦于构建一张具备全球覆盖能力的卫星物联通信网络,通过核心技术自主掌握与系统工程能力集成,形成了显著的竞争优势。如在通信能力稳定方面,吉利星座卫星物联通信终端已完成多轮全球 POC 测试(Proof of Concept 测试,即验证性测试),具备面向智能网联、海洋渔业、工程机械、低空出行、应急通信、能源、交通等行业的稳定通信保障能力。

在卫星制造方面,时空道宇发射的所有卫星均由位于台州湾新区的吉利卫星超级工厂生产,该工厂是全球首个深度融合航天制造与汽车制造能力的卫星量产工厂,实现卫星量产 AIT(总装集成测试)周期压缩至 28 天,年产能力达 500 颗,在显著提升产能的同时,制造成本降低约 45%,为星座的规模化部署提供强有力支撑。

此外,吉利星座的终端产品适配灵活广泛。时空道宇自主研发的卫星物联网终端具备小型化、低功耗、嵌入式设计等特点,适合在各类设备与行业场景中灵活部署,具备相较国际同类产品的价格优势。

这种 " 高可靠性 + 成本可控 " 的技术与产业链,让中国商业航天企业的组网成本大幅下降,也吸引了智能出行、海洋渔业、工程机械、低空出行等领域的跨界玩家入局,加速行业生态扩容。

2

商业闭环:

从技术突破到场景落地

解锁航天经济新范式

商业航天的终极价值,是能否在地面应用中做到商业闭环。时空道宇认为,下一阶段的低轨通信竞争不再只是 " 比规模 ",而是谁能真正把技术转化为产业价值、服务能力和市场能力。这是其一直坚持的方向,也是形成全球竞争力的关键所在。

目前来看,围绕这一目标,时空道宇选择了 " 技术突破—场景验证—规模复制 " 的路径,通过构建商业航天落地体系,让 " 高大上 " 的航天技术真正走进产业与生活。

全球化布局的加速,是时空道宇商业闭环的第一块基石。吉利星座自启动以来,始终坚持 " 场景驱动、全球落地 " 的发展理念,围绕多个核心领域开展应用验证与商业部署。

截至 2025 年 8 月,时空道宇已与马来西亚、阿曼、摩洛哥等 20 国运营商达成合作,并完成商业 POC 测试,终端测试网络的可用性超 99.97%,通信成功率达 99.15% ——这一组数据远超国际同类星座的初期表现(星链初期成功率约 92%)。

这些数据背后,是商业可行性的实战验证,意味着这一民营中国 " 星链 " 的服务能力已具备了大规模商业化的条件。

目前,时空道宇在不同行业场景中逐渐深度渗透,让航天技术从 " 实验室 " 走向 " 生活场 "。不同于传统航天,其应用场景已渗透至智慧出行、海洋渔业等各个市场。

以国内市场为例,自 2023 年 9 月起,时空道宇自主研发的车载卫星通信技术开始规模化装车,首批应用于极氪 001 FR 车型。这一进展意味着卫星通信能力正由航天级专用领域向民用市场加速延伸,并进入商业化落地阶段。目前,极氪、领克、吉利银河等多个品牌的量产车型已将该技术作为标配或选配配置,为企业在智能网联及应急通信领域开辟了新的增长曲线。

而在海外市场,时空道宇已率先完成吉利星座在 20 多国的商业合作网络布局。例如,2024 年,时空道宇与阿曼 Azyan Telecom 达成战略合作,将首先针对当地海洋渔业等关键行业开展卫星物联网服务部署。按照规划,该服务将最快在今年年底覆盖阿曼数万艘渔船,实现远洋作业船只的实时数据回传、紧急通信与位置监测,显著提升海上作业安全性与管理效率。

时空道宇正在编织一张 " 航天 +" 的产业网络,其核心是将卫星的 " 时空信息服务能力 " 转化为各行各业的 " 生产力工具 "。

随着在不同领域的合作,时空道宇积累了规模化的用户基础与场景生态,为未来的商业规模效应的爆发埋下伏笔。

当技术突破能够快速转化为商业价值,航天经济的新范式已然成型。时空道宇的商业化路径,不再是 " 烧钱换轨道 " 的资本游戏,而是 " 技术落地—用户付费—持续迭代 " 的健康循环。

◀   左右滑动查看更多   ▶

这种闭环能力,让市场对时空道宇估值的想象边界不断扩大,成为撬动全球航天经济的关键力量。

在全球商业航天的竞赛中,时空道宇正在用 " 技术落地能力 " 争取长期的市场话语权。随着吉利星座组网加速、应用场景持续拓展,其商业模式的可复制性与市场渗透力将不断提升。

从智能汽车到阿曼渔船,从东南亚到中东再到非洲,这张 " 航天 +" 网络的边界还在外延。下一步,竞争将不止于谁能把卫星送上天,而是谁能率先将星座能力深植产业链、转化为稳定的现金流。

当卫星通信真正成为全球产业的基础设施,时空道宇也许将不再只是中国商业航天的一部分,而是全球航天经济版图上不可忽视的关键变量。

© 投稿专线   微信:cyzqx2013

宙世代

宙世代

ZAKER旗下Web3.0元宇宙平台

一起剪

一起剪

ZAKER旗下免费视频剪辑工具

相关标签

卫星 破局 星座 吉利 核心技术
相关文章
评论
没有更多评论了
取消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

12 我来说两句…
打开 ZAKER 参与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