尽显爱国之心的画作,长逾 7 米的书法手卷,离世前最后一封家书 …… 与丰子恺相关的多件难得一见的展品,8 月 8 日亮相上海程十发美术馆 " 人生短、艺术长——丰子恺艺术展 "。
今年是丰子恺逝世 50 周年,他的创作,是艺术大众化和生活化的典范。很多人或许并不知道,这位为大众熟悉并喜爱的艺术大师,是上海中国画院首任院长,还是一位书法家、翻译家、散文家和教育家。上海中国画院与丰子恺研究会联合主办的这次展览,是近年来全国最大规模丰子恺展,精心遴选丰子恺书画作品、重要文献资料近 200 件,启引观众再读他的艺术及其精神世界。
△丰子恺画作《小母亲》
自成一派的漫画,探索中国画的现代转型
" 丰子恺艺术所表达的大爱与真情,恒久绵长,值得人们铭记。" 展览策展人、中国美术馆研究部主任裔萼感叹。
踱步于展厅,观众很难不被丰子恺众多天真烂漫、温暖人心的画作所感染。例如,坐在窗边、给布娃娃兴致勃勃缝着小衣衫的女孩,被画成了《小母亲》;屋外挨个搬着小板凳、将它们排成列的小男孩,被画成了《蚂蚁搬家》;《夜花深处一灯归》是隽永的剪影,聚焦夜色中提灯行走的两姐妹;《梁上燕》以凭栏望向远方落花、飞燕的女子背影,予人无尽遐想 ……
" 众所周知,丰子恺是中国现代漫画的开创者。事实上,他还是中国画由传统向现代转型的杰出代表。从这一层来说,他是上海中国画院实至名归的首任院长。" 裔萼指出,丰子恺的漫画,本身就是现代中国画、简笔水墨画,完全符合中国画的以书入画、诗画相融、强调画外之意韵外之致的写意传统。有别于古代文人画的出世、野逸,他的画作表现的都是日常琐事,俨然用画笔写日记,以少胜多,通俗易懂,但同时又蕴含诗意、谐趣与哲理。这样的画,在中国现代绘画史上独树一帜、自成一派。
值得一提的是,新中国成立之后,丰子恺以饱含激情之笔歌颂祖国、歌颂人民,创作了不在少数的作品。现身展览的《庆千秋》,是他 1959 年为庆贺新中国十岁生日而画的,寥寥数笔勾勒出国泰民安,画面远景绽放的簇簇烟花令人印象深刻。《饮水思源》创作于 1961 年 9 月他随上海政协参观团访问瑞金革命根据地后的归途中,只见掩映在大树下的那口 " 红井 ",成为一种精神象征。
多样化的艺术才能,呈现全面的丰子恺
" 一提丰子恺,很多人想到就是他的绘画,以至于他的绘画锋芒掩盖了其他艺术才能。而这次展览力图更全面、更充分、更多元地反映一个跨界的丰子恺。" 丰子恺之孙、丰子恺研究会会长丰羽说。
一批书法作品难得集结,让人们感受到丰子恺的书法面貌。丰子恺写字,偏好向左微微倾斜,笔笔中锋,特色鲜明,整体给人以古朴厚重、逸趣横生之感。三件长长的手卷此次均为首次亮相上海,洋洋洒洒书有众多诗词,有一卷甚至长达 7.62 米。丰羽透露,手卷书写的,既有《古诗十九首》、陶渊明《桃花源记》、温庭筠《菩萨蛮》等经典作品,也有丰子恺自己填的词," 这些都是他写给子女,要求他们能够背诵的,从中可见他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和功底 "。
22 本泛黄的旧书,布满一整面展墙,这些都是丰子恺的经典著作,打开他的博学。除了《子恺漫画选》《简明图画讲义》等美术类著作,一批音乐类著作颇为引人注目,如《音乐的常识》《世界大音乐家与名曲》等。原来,丰子恺还是音乐理论家、音乐教育家。早在上世纪 20 年代初,他就开始翻译音乐著述,此后编写的普及读物《音乐入门》曾先后再版 30 多次。
丰子恺的家庭文化教育,则由不少现身展览的家书得以呈现。他的最后一封家书写于 1975 年 7 月 29 日,此后没两天就住进了医院,直至 9 月 15 日去世。在信中,丰子恺告诉身在远方的小儿子,自己每天还能抽一包半香烟,喝一斤黄酒,叫他不要担心,乐观的情绪跃然纸上。" 这是写给我父亲丰新枚的,用的是中国古代文人最传统的书写方式,以毛笔写在宣纸上,由上到下,由右到左,还盖了章。" 丰羽说。
作者 范昕
编辑 段筠 /编审 李枫 /签发 蒲谋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