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场跨越 1400 公里的重逢,源自一位高邮教师与陕北学子的约定。
7 月初,支教期满的陶睿在宿舍里挑灯夜战。桌上摊开的 108 张明信片,印着高邮的古秦邮八景的水墨画,每张卡片右下角都贴着一枚高邮特产的双黄鸭蛋邮票。
▲图源:扬州发布客户端
" 刘宇希,勇敢的人,不是不落泪的人,而是含着泪,继续向前而行的人。"" 赵子贤,愿你,永远心里有爱,眼里有光,做自己的小太阳,总有不期而遇的温暖,给你带来生生不息的希望。"…… 陶睿笔尖流淌的字句,饱含对每个学生的深情祝福。
这些明信片最终和每人一个玩具一起,成为孩子们最珍贵的临别礼物。当 6 班学生侯焱钊发现明信片上 " 你会在热爱的领域发光。" 这句祝福时,突然 " 哇 " 地哭出声来。" 老师别走 " 的呼喊很快蔓延整个教室。陶睿抱着孩子们,哽咽着承诺:" 等有时间,老师一定回来。"
这份承诺的背后,是父女两代人的教育传承。陶睿的父亲陶兴赋是高邮市南海中学的化学教师,2019 年曾在米脂县第三中学支教,带过两个毕业班。
" 爸爸总说米脂的孩子眼里有光,就是缺些引导。" 受父亲影响,陶睿主动申请来到这片黄土高原,接过了教育帮扶的接力棒," 支教一年,却是一生的牵挂。"
前段时间,陶兴赋得知米脂县第三中学有一位家庭困难的学生,今年考上了陕西的一所大学。但由于家贫,孩子萌生了放弃读书、外出打工的想法。陶兴赋设法为其拉来了一份赞助,确保这名学生大学四年能够安心读书。
" 一次援手,就能改变多少孩子的人生。当了他们的老师,我就不能让任何一个孩子掉队。" 支教期间,陶睿记下了几个特殊家庭的困境,利用寒假回高邮的机会,四处奔走联系爱心企业。
今年 3 月," 邮米协作 助学圆梦 " 爱心捐赠仪式在米脂举行。扬州七一软件科技有限公司、扬州顺金小微企业管理服务有限公司为三名贫困学生每人每学期捐赠 5000 元助学金,直至他们完成义务教育。
虽然陶睿已经离开米脂,但学生们仍旧每天在她组建的微信群里 " 打卡 ",汇报英语学习进度。回到高邮不到一个月,陶睿的手机就被米脂家长们的电话 " 打爆 "。" 陶老师,娃天天数着日历问你啥时候来。" 5 班家长刘女士的话,让她再也坐不住。8 月 5 日清晨,陶睿带着两箱文具,再次登上了前往米脂的飞机。
" 老师带你们看高邮的视频!" 在南关小学的临时教室里,陶睿打开平板电脑,盂城驿的古驿站、高邮湖的落日余晖在屏幕上流转。" 老师,这是你家吗?"" 我们以后能去高邮看你吗?" 孩子们瞪大眼睛,叽叽喳喳地问。
陶睿笑着掏出 108 张新的明信片:" 这是老师画的米脂古城,背面写了高邮的地址,想老师了就写信。"
离别的时刻再次来临,这次没有眼泪。孩子们把亲手绘制的陕北腰鼓画塞给陶睿,齐声用英语喊:" We love you, Miss Tao!" 陶睿看着这群皮肤黝黑、眼神明亮的孩子,突然明白父亲当年为何总说 " 支教是双向成长 " —— " 他们让我懂得,教育的本质不是付出,而是一场温暖的相遇。"
来源 / 扬州日报、榆林日报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