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标★ IPO 日报 精彩文章第一时间推送
担忧 IPO 会大水漫灌的股民可以吃一颗定心丸了。
制图:佘诗婕
日前,在证监会例行发布会上,针对市场上对 " 科创板、创业板包容性增强会否造成 IPO 大规模扩容 " 的担忧,证监会新闻发言人李明表示,证监会将继续严把发行上市入口关,做好逆周期调节,不会出现大规模扩容的情况。
证监会的这一表态引发广泛关注。那么,今年 IPO 的节奏究竟如何?何为不会大规模扩容?背后的 " 逆周期调节 " 机制如何运作?与注册制改革是否矛盾?股民又该如何理性看待 IPO 数量与融资规模?
数据可能是讲道理的最有力证明。我们来看看今年来的 IPO 真实数据。
2025 年截至 8 月 7 日,证监会新增披露的全国辅导备案企业约 243 家,其中 6 月、7 月两个月合计新增约 112 家。我们再来看往年的数据,2021 年 724 家、2022 年 587 家、2023 年 695 家、2024 年 307 家。
也就是说从备案数据来看,今年比去年同期要多一些,相比前几年还是有较大的差距。而真正的 IPO 成功数量可能比想象中的还要少:今年来,真正走到发审会门前的只有 43 家企业,过会率 95.35%;新增 IPO 上市 62 家,募资总额约 634 亿元。而 2021 年上市企业为 524 家、2022 年 428 家、2023 年 315 家、2024 年 100 家。2025 年初至今 IPO 上会数量同比下降超 30%,新股发行数量与融资规模同比下滑约 40%,尤其大盘股发行寥寥,与 2021 年高峰相比,数据相差甚远。也就是说,目前为止,今年的 IPO 无论受理节奏还是上会节奏或者上市企业数量,都还属于底部区间,所谓 " 扩容 " 并未发生。
客观来看,6 月 18 日证监会出台科创板 "1+6" 政策,重启未盈利企业适用科创板第五套标准上市,确实在一定程度上刺激了一些企业的 IPO 热情,但这种刺激的针对性颇强:目标是人工智能、商业航天、低空经济等前沿科技领域企业。属于将资本资源向科技创新、先进制造等领域倾斜,提升了资本市场服务实体经济的精准度,其相关监管配套措施也较完善。
与此同时,证监会表示,将继续严把企业上市关,进行逆周期调节。这体现在几个方面,一是证监会继续对 IPO 在审企业实施 25% 左右的现场检查比例,延续 2024 年监管力度,严控 IPO 质量,遏制 " 带病申报 ";二是对产能过剩领域实施 IPO" 红灯暂停 ",防止落后产能企业上市融资。
" 发多发少还不是他们说了算 "、" 发行多少才算合理 " 一些市场人士对 IPO 合理数量或融资额度有质疑声。笔者以为,有这样的声音属于正常,毕竟市场是动态,IPO 的发行也应该是动态,如果刻意保持一定的数字,或许就属于 " 刻舟求剑 ",动态平衡才是关键。
毕竟 " 大规模扩容 " 本身并无绝对数值标准,其核心在于市场承载力,需综合考虑当前指数点位、投资者情绪、日均成交额、破发率等各项指标。当破发率持续高企、资金面承压时,放缓 IPO 节奏是必要之举。另外,要尽量做到融资与需求相匹配,既要满足优质企业合理融资需求,也要避免对市场的 " 竭泽而渔 "。有业内人士认为," 理想状态下,IPO 融资额不应超过 A 股年度净利润增长量。"
我们还要看到,逆周期调节看似与注册制的市场化原则相悖,但实则相辅相成,注册制并非放任自流,注册制改革内涵本就包含 " 放管结合 "。实践中,监管可能通过窗口指导(如建议大型 IPO 延后发行)、调节过会批文下发速度、优化再融资规则等市场化手段实现 " 逆周期 " 调节,但这并不是简单叫停。短期调节是为了维护市场稳定,它最终服务于注册制长期健康运行——没有稳定环境,市场化改革便会是空中楼阁。
对于股民来说,关注每月 IPO 新增受理、过会及核发批文数量变化,这比口号更能反映真实供给。 另外,股民还需要认识到,当前 IPO" 提质 " 远重要于 " 增量 ",生物科技、半导体等领域优质新股或带来结构性机会,IPO 逆周期只不过是 " 缓冲器 ",市场最终走势取决于经济基本面与上市公司的盈利,勿将 IPO 放缓视为牛市信号。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