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觉志 前天
喜欢吃零食的人,要哭了
index_new5.html
../../../zaker_core/zaker_tpl_static/wap/tpl_keji1.html

 

到底是从什么时候开始,大家不能愉快地吃零食了?

友情提示:现在出门购物一定要看清价码,即使是最小消费品,也可能给你最致命一击。

最近就有网友发帖称在杭州遭遇了 " 话梅刺客 " ——两颗话梅 128 元,直接被价格击穿。

如果你是个喜欢吃零食的人,就会发现这两年零食生意的门道越来越多。有的零食主打 " 怀旧风 ",商家在启动 " 时光穿梭模式 " 的同时把手伸进了消费者的钱包;有的零食走高端路线,却被发现高端的食材往往采用最朴素的 " 偷工减料 " 手段,让消费者稀里糊涂吃了亏。

那些曾经让我们花很少钱就能体会到的 " 零食自由 ",如今已悄然蜕变为新一代的消费陷阱。

这几年,大家可能会有所发现,大街小巷 " 怀旧零食俱乐部 " 像雨后春笋一般冒出来。它们大多被装修成上世纪小卖部的模样——红白格子地砖、张贴 " 发展经济保障供给 " 等年代感十足的标语、还有绿皮青蛙和铁皮铅笔盒摆件……总之情怀氛围拉满。

还有些店铺会在店内循环播放 80、90 后记忆中的经典歌曲,比如《灌篮高手》主题曲……根据店主的个人选择,零食店的墙面上还贴满各类泛黄的海报,动漫、影视剧都有。

这种沉浸式场景构建,让消费者心甘情愿为 " 时光门票 " 买单。

而进入这些 " 时光杂货铺 " 后,你会发现可选的零食确实琳琅满目:" 唐僧肉 " 辣条、" 流口水 " 糖、大大泡泡糖、牛羊配、酸妞……货架上的商品几乎完全复刻了 90 年代校园周边的零食矩阵。

显然,这些时光杂货铺瞄准的群体是想要找回童年记忆的人们,甚至有人在接受媒体采访时直接就表示:" 就是要把小时候的遗憾一次都补上!" 通常他们在挑选商品的同时会给同伴讲述小时候的故事,他们买的与其说是零食,不如说是童年的时光。

然而,就是这些平平无奇的怀旧零食,看上去与童年的一样,价格却天差地别。

一包 60 克的话梅肉售价为 15 元;

一包 300 克的果丹皮售价为 10 元;

一盒净含量 18 克的 " 猴王丹 " 售价为 8 元……

……

随便买几样小零食,价格都能逼近百元大关。

不少人表示理解,毕竟这么多年过去了,物价上涨了,像小时候一样几毛钱买零食的岁月肯定一去不复返了。可是,同样的零食,如果你在网上买,会便宜很多。

所以实体店的溢价其实包含了在店里挑选商品时的儿时感觉,总有人愿意为了情怀买单。

但如果这份情怀夹杂了商家的 " 小小算计 " 呢?

就有网友发现,并不是所有的 " 怀旧零食店 " 都能做到明码标价。很多零食店会把价格藏在隐秘的地方,消费者不容易看到,甚至有些没有价格标注,如果想买就必须询问店家——这个简单的动作却会破坏怀旧的沉浸感。

除此之外还有很多 " 隐形陷阱 ":你以为是 0.17 元,结果是 0.17 克,12 包辣条直接花了 50 元。

不过商家也有自己的委屈,因为怀旧零食店通常会开在繁华地段,房租、水电费会高一点,所以东西就贵一点,这种 " 地租转嫁 " 的逻辑在旅游景区尤为明显。

最终妥协的往往都是消费者。偶尔买一次,虽然贵,但也能接受。只是,因为怀旧记忆而被收割,这总是让人心里觉得不是滋味。

当怀旧零食店尝试通过情怀消费构建情感共鸣时,另一类零食刺客早已在商场柜台磨刀霍霍多年了。

这些色泽诱人、香气扑鼻的散装软糖或话梅,在店铺整体的氛围包装下如艺术品一般,而它们的价格也同样像艺术品。

以开篇提到的 " 话梅刺客 " 来说,这款话梅产自中国香港,配料就是青梅、白砂糖、食用盐等,售价每 50 克 358 元,换算下来,一公斤的价格要高达 7160 元。

所以在这家店你会看到这样的画面:消费者不是论克买,也不是论袋买——全是论个买。

" 您给我称一个…… "

至于为什么这么贵?工作人员也有话说,因为这款产品的原材料是 " 进贡级 " 的罗光梅,原本树上能够采的生果数量就有限,加上制作工艺传承了老字号手艺,所以与其他梅子相比品质和等级都要高出一大截。

这套话术听多了,你真的会怀疑自己买的不是话梅,而是什么非物质文化遗产。而这些号称是 " 贡品级 " 的梅子,口感虽说可能与普通话梅有差别,但不大,多数人并不能吃得出来,买的就是个名头。

当然这类店铺对于产品的高价也是有认知的,所以不会把价格藏着掖着。他们甚至还专门提醒消费者—— " 此款商品价格较贵,请理性购买 "。

品牌主打的 " 清香话梅王 " 每斤 3580 元,因为定价高昂有着 " 话梅中的爱马仕 " 之称。但却也是供不应求,有网友慕名想去买来尝尝,到了柜台才发现早就售空了。

然而这类高消费零食就因为明码标价,还被称为了零食界的良心。

不过仔细一看,商家是一两一两报价的,比如话梅是 358 元 50 克。如果换算成日常习惯的标价 " 公斤 ",怕是会吓走一大批客人。

类似的还有商场里的肉脯,你以为是 18 块钱一斤,结果两片猪肉脯花了 46,定睛一看,原来是 18 块钱一两;

还有水果捞,以为 7 块一斤,细问才知道 7 块一两,没买什么东西,60 多块就已经花出去了。

有句互联网名言说得好:麻绳专挑细处断 , 命运戏弄大馋猪。只想吃点零食的当代人,一辈子挣不到一个小目标,转眼就成为了零食价格刺客的目标。

消费者以为自己能在零食柜台找到当 " 土豪 " 的感觉,其实商家早就准备好将小时候随手可买的小零食,变成以克计价的奢侈品送到你手上了。

还有一类零食刺客隐藏得更深,它们甚至是以打 " 骨折 " 的实惠外表完成伪装的。

比如很多以 " 便宜大碗 " 为招牌的量贩零食店,很多时候消费者可以花很少的钱买出来一大包零食,看似实现了零食自由。不过买的次数多了,有的网友就会发现,时不时就会被 " 刺 " 一下,自己都不知道到底发生了什么。

数量众多的量贩式零食店,到底是不是真便宜呢?

只能说,有的商品是真的便宜。比如,两元一听的可乐,五六元一包的品牌饼干……

实际上,这种店铺通常有两类零食:知名品牌零食和白牌零食(杂牌散装)。零食店通常会用知名品牌低价引流,真正的利益大头则来自货架上充斥的 " 白牌 " 零食。它们看似平平无奇,一旦散称,总价往往就会超越超市的正规品牌。

更不要提在称重过程中有的商家存在缺斤短两现象,等消费者拿着小票反应过来的时候,真金白银都已经花出去了。

当代消费者需要在头脑中树立这样一个信念:那就是不管多普通的零食,只要它在连锁量贩式零食店里以散装的形式出现,我们都要警惕起来,以免被价格背刺。

以星球杯为例,有网友发现,零食店里可能有两种包装相似的星球杯,你以为买的是便宜的那款,一称重就会发现价格飙升。

而即便价签上的价格标得明明白白,散装零食的包装也能玩出 " 买空气送零食 " 的花活——一袋零食里有一半是包装和干燥剂的重量。

这种包装充重量的行为在散装零食界可以说是基本操作了。有媒体报道过,有人在买梅子的时候遭遇 " 包装刺客 ",光是袋子的重量就有 5 块钱。

还有媒体报道过知名 " 炒货 " 店——就是那些卖瓜子、花生等小零嘴的店铺,是最有可能让消费者遭遇 " 价格利刃 " 的地方。相比零食会受品牌价格影响,炒货店的上游是批发市场而不是品牌商,这就意味着炒货店拥有定价权,溢价可以非常高。

习惯在商场中岛开店的某炒货品牌,其果脯、坚果的单价几乎都在 100 元 /kg 以上,一些网红产品的售价则会超过 150 元 /kg。

人们常说的,缺什么都不能缺嘴,吃在我们的生活中占比巨大,零食也是其中之一。

其实零食刺客在以前也存在,不过是以另外一种形式出现的。

从父辈年轻时在街头遭遇的 " 天价切糕 " 到如今的怀旧零食刺客、计价糖果、轻奢炒货……好像每个年代都有自己的 " 刺客列传 "。

而过去消费者在街头看到切糕价格的刺痛感,与我们扫码支付时看到百元零食账单的心塞感也没什么不同,因为这些 " 价格刺客 " 的内核都是一致的——

利用信息的模糊地带,以及消费者的冲动心理,精准地狙击了我们毫无防备的钱包。

也许有人会说,买不起就不要吃了,谁也没规定人必须要吃零食。

这话说得倒没错,但却忽略了零食存在的意义。零食为什么会存在?因为这是我们获得生活快乐的最小单位。

我们在怀旧小铺买零食,买的不止是吃食,更是怀旧过后获得的幸福感;我们在商场里买梅子,买的也不是 " 贡品 ",而是梅子入口后那种酸中带甜的口感,好像生活里的某种小确幸。

我们愿意为了这一口的快乐买单,因为这快乐里有我们最珍视的生活,更因为幸福感就是从这些细微的快乐中积攒起来的。

美味本无罪,零食的甜酸苦辣原本就是人间最值得的真实滋味。我们想要零食自由,其实就是想让美味回归纯粹——希望每一口零食的甜蜜里都少掺杂一些 " 算计 "。下次面对 " 刺客 ",我们不妨多一分清醒,好在零食丛林中全身而退,毕竟我们的钱包和童年记忆,都值得更温柔的对待。

监制:视觉志

宙世代

宙世代

ZAKER旗下Web3.0元宇宙平台

一起剪

一起剪

ZAKER旗下免费视频剪辑工具

相关文章
评论
没有更多评论了
取消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

12 我来说两句…
打开 ZAKER 参与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