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化金融领域改革,天津持续深入推动金创区建设,用足用好中央政策,建立多部门联动机制,打通金融政策落地的 " 最后一公里 "。
凭借着 1300 多项专利技术、年销售额超过 100 亿元等多项条件,自从今年 5 月份拿到首笔 2.5 亿元科技创新债后,时隔 3 个月,渤化再次获批 3.5 亿元科技创新债。将用于这 50 万吨的辛醇项目建设,以及后续的新品研发。
科技创新债也是去年 7 月份,中国人民银行等四部委,支持天津高质量发展金融新政策中的一项。市委金融办联合中国人民银行天津市分行等单位,用了 1 个半月的时间,将这份政策,细化成了 120 条举措,形成了一个金融工具箱。王大鹏,市委金融办运管一处处长,参与了全过程。他告诉记者,工具箱是有了,但谁能用?怎么用?如何精准匹配融机构和企业?
为了用足用好中央这一揽子增量政策,天津通过改革建立联动机制,由市委金融办牵头,围绕金融支持科技创新、实体经济、服务消费等重点领域,统筹 120 项政策中,涉及到的科技局、国资委等 11 个相关部门,和全市 16 个区,以及 90 多家金融机构,全部纳入进来。由行业主管部门梳理符合条件的企业,推送给市委金融办,以及融资机构。在推动科技创新债落地时,市国资推荐了渤化集团,第一次接触这项新政策,企业不摸门怎么办理。市委金融办再次联合人民银行天津市分行、天津银行等 20 多家机构,提前介入,为渤化等公司进行辅导。通过提前准备,今年 5 月 7 日,在中国人民银行科技创新债券细化政策发布的第二天,包括渤化在内的 3 家天津市场主体,成功获批发行全国首批科技创新债券。看中这个产品融资成本低、还款周期长,很快,渤化再次申请了第二笔。
截止目前,全市共有天津港集团、天津医药集团等 8 家发行主体,发行超过 150 亿元的科技创新债。一年来,共有 40 多项金融支持政策在津落地,截至 5 月底,天津科技贷款余额达 8850 亿元,同比增长 9.9%。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