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记侠 前天
为什么华为要把经验写成案例?
index_new5.html
../../../zaker_core/zaker_tpl_static/wap/tpl_keji1.html

 

内容来源  |   本文摘编自蓝狮子图书书籍

《华为从不浪费经验:让知识资产变现为可持续竞争力》

庞涛 著

责编  | 柒   排版  | 拾零

第 9108  篇深度好文:4029  字 | 11 分钟阅读

很多人知道华为是一家敢于花钱、善于学习的企业,其中最为人津津乐道的例子就是华为于 1998 年引入 IBM 顾问,启动研发流程变革。

前后历经 10 年,花了 40 亿元,终于修成了正果,华为的 IPD(集成产品开发)方法在公司牢牢扎根,为公司的产品研发和管理、流程化运作奠定了坚实基础。

中国企业学习欧美标杆的不止华为一家。而当华为成为国内标杆企业后,很多企业学华为也是一掷千金,态度诚恳,但是大家学来学去,真正像华为学 IBM 一样,把本事学到家的却寥寥无几。这是为什么呢?

原因当然有很多,但其中有一条重要的原因在于华为是双轮学习,而很多企业是单轮学习。所谓双轮学习就是既注重向标杆学习,又注重向自己的经验教训学习;而单轮学习则只关注向标杆学习,不善于内化总结。

组织跟我们每个个体一样,就学习的途径而言大体就是两个,一个是跟高手学,一个是总结和反思自己的经验,两者并行不悖。

当企业在某一领域和主题刚刚起步,积累还不多不深,同时该领域又有行业经验和方法可以借鉴的时候,自然首选标杆学习(如图 1 第二象限);但当自己已经有了一段时间的实践和积累后,就应该逐渐转向总结自己的经验和教训,把外取和内萃结合起来(如图 1 第一象限);随着实践继续深入,则逐渐走向对自己的经验进行萃取整理为主(如图 1 第三象限)。

一、为什么要向自己的经验和案例学习?

国内的很多企业只注重像华为、阿里这样的标杆学习,但是不注重对自身经验的沉淀、总结和内化,这样就像独轮车一样,很难走得远。那么华为为什么这么推崇向自己的经验和案例学习呢?

1. 华为的业务模式决定

华为起家的业务是 2B 的运营商业务,打交道的是全球各地的通信运营商,合作的方式主要是围绕一个又一个的通信项目,所以华为这样的业务特点自然形成了项目制的组织和运作方式。

而全球运营商一共也就 300 多个,这就导致了 2B 的运营商业务是以项目方式开展的。而不同地域之间的项目具有较强的共通性,无论是前期的销售谈单还是后期的实施交付,本质上都有很多类似的地方,而且跨度周期非常长,所以如果不注重对项目案例的复盘和总结,就会重复在同样的坑里跌倒,持续付出惨痛的学费和代价。

反之,善于通过案例总结一个项目当中的经验教训,则会在其他同类项目中避开巨大的陷阱,带来可观的效益。

2. 错题本文化

华为作为一家高科技企业,从成立之初,员工主体就基本上是名牌大学毕业生,后来则基本上以 985、211 院校的毕业生为主。在中国这种应试教育体制下,能进到这些院校的学生都有一个独门秘籍,那就是善于总结错题。

他们深知,在一次考试和练习当中,错过的题目是宝贵的经验财富,因为这次犯过的错往往暗含着没有吃透弄懂的知识点和解题规律,在后面的考试中还会不断地重演,所以必须注重对错题的梳理和总结。

3. 军事思想与智慧的渗透和影响

在《华为训战》一书中,我提到华为长期效仿学习的标杆包括中国人民解放军和美军。两者都特别强调及时的战地研讨和复盘。

中国人民解放军及其前身无论是在红军时期,还是后来在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直到抗美援朝期间,都非常擅长在战斗和战役结束后立即总结经验。

而美军推崇 " 递近战场,高效复盘 ",并总结出全球知名的 AAR(After Action Review,行动后总结)方案,此方案重点有三:训练接近实战,结果记录在案,训后进行即时复盘与点评。

受此启发,华为结合美军的 AAR 思想,采用接近真实商战场景的训战与复盘方式,来快速提升员工的技能。

二、不同类型业务该如何向内求?

1. 成熟业务案例萃取的侧重点

成熟业务,它的特点是业务模式、组织阵型等都已经相对成型。所以在这个过程当中,案例萃取主要是提炼出一些可以推广复用的流程、方法、工具,去帮助组织提升效率,减少不必要的浪费。

比方说我在宝洁作为全国大客户销售经理期间,公司每年都提炼总结大客户销售联合生意计划工具包,里面包括了联合生意计划的模板、开发联合生意计划的指南、标杆联合生意计划的范例、标杆客户洽谈联合生意计划的案例分享,而且每年还都进行更新。

公司之所以还要每年总结提炼并进行更新,主要是两方面的考虑:第一是大客户年度合作计划谈判,有这样的沉淀之后新人们更容易照葫芦画瓢;第二是公司希望根据业务的特点不断进行升级迭代,把一线的最佳实践及时整合进来,分享给全国的同事,供大家参考借鉴。

总结起来,成熟业务萃取出来的这些方法,除了面向新员工,让他们少犯错误、少交学费,一般多围绕 " 变 " 和 " 痛 " 展开,也就是说即便一个业务再稳定,也有发生变化的时候,或者还有一些环节可以升级更新,这些地方是需要去多挖掘、多总结的,包括一些持续的痛点,这些都是开展案例萃取的重点环节。

2. 新业务案例萃取要关注特例和正向偏差

新业务的案例萃取思路和出发点就跟老业务不一样了。我们需要留心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叫作正向偏差。

大家面临的挑战都是类似的,但同样的环境、同样的挑战下总会出现一些特例,这些特例跟正常情况下的做法不一样,却带来了更好的效果。

这种偏离常规做法却带来更好效果的特例,就被称为 " 正向偏差 ",类似于我们通常所理解的 " 标兵 " 或者 " 先锋 "。所以组织要非常重视正向偏差,找到背后的成功要素。新业务需要特别关注成功特例,特例背后往往蕴含着智慧。

也正是因为新业务没有统一的打法,大家都在黑暗中摸索,有的时候甚至完全不得究竟,最开始的尝试实践有不少都是客户给逼出来的。往往在离客户比较近的部门,我们更容易找到或催化这样一些亮点。

移动电话在早期属于高消费产品,用户经常出现高欠费情況,催款成为通信运营商头疼的事。为了避免事后的补救,通信运营商采用 " 开户制 ",即用户先到电信营业厅缴纳入网费并预存话费,才能享受相关服务。

这确实解决了高欠费的问题,但同时带来了新的挑战:新开户的用户数增长很缓慢;流动人口比例越来越大,用户经常在全国各地走动,属地缴费的机制太麻烦。

这时,中国移动公司找到华为,华为积极响应,经过对场景的仔细分析,帮助中国移动重新设计商业模式,开放自动漫游预付费业务。用户无须缴纳月租费,只需购买充值卡就能便利地用手机打电话,而且该业务支持异地空中充值。

之后,中国联通也跟随采用了这一创新模式。这就是后来火遍中国大江南北的中国移动 " 神州行 " 和中国联通 " 如意通 "。

新业务的萃取要特别关注特例和业务亮点背后的一些创新,从中挖掘出一些根本的规律和智慧,必要时再加以试点、扩大、总结,最终形成一套匹配自己使用的方法,这往往比从外部找专家寻求外部标杆的方法更加适用、更加有效。

3. 提炼出背后的方法工具才能真正解决问题

不管是老业务,还是新业务,案例萃取一定要提炼出背后的方法论才能推广,并在更大范围发挥作用。

表 1 是我总结的,在不同领域,通过案例可以总结提炼的一些常见方法工具。这些方法工具如果使用得当、能够真正成为公司宝贵的知识资产,可以在不同的业务团队中流传、推广、复制。

重要的是从案例当中提炼方法论,它的通用性决定了其适用性和应用推广的价值。

作为公司业务管理者,一定要有这样的视野和认识,仅仅挖掘复制案例是不够的,还要推动大家总结出案例背后的思路、原理、方法论。

在这方面,如果有较好的员工素质和内部条件,我们可以逐渐引导大家建立这种能力,如果暂不具备这些条件,也可以考虑与外部专家合作,引入一些工具、方法、范例,帮助大家更好地做到这一点。只有这样大家才能真正透过案例,做到既知其然又知其所以然,更好地推广应用这背后的方法。

4. 不同复杂程度的案例萃取要点

组织面临的难题的颗粒度,或者说大小是有区别的,这会影响案例的篇幅和复杂度,因此经验萃取也有相应的级别。李文德老师在他的《组织经验萃取》中,把经验萃取由低到高分成三个层级,分别是专业岗位级、团队运营级和组织经营级(如表 2 所示),开发难度依次提升。

在华为,根据案例承载的信息量和对应业务场景的复杂性,一般将案例分为大型案例和中小型案例,两者关系和区别如下图所示。如果从以上组织经验分层的角度来匹配,团队运营和组织经营级的案例大体对应大型案例,而专业岗位级案例则基本属于中小型案例。

在具体的表现形式和开发思路上也有差别。专业岗位的个人案例,通常可以用 STAR 等模型支撑开发。如果是团队和项目,包括组织级别的大型案例,它的形式就更加复杂。以下分享我在《华为训战》中提及的华为用在复杂案例开发上的一套思路和方法。

大型案例一般总结系统的重大成功或失败,一般包括以下结构:

故事正文,包括:标题、背景、正文、附件等。

观点提炼,包括:核心理念、工具、技能包、经验教训、根因分析、改进措施、思考题等。

开发上,如下图所示,主要分为六步。

每一步的关键输入和产出如表 3 所示。

我接触到了一些典型案例,如某个特大型能源煤炭企业,他们的功勋团队自己在工艺研发、生产等方面的一些大型案例;某家头部乳品企业,他们赞助世界杯营销的全景复盘案例;某家头部快速消费品企业进入四川等省级市场的复盘案例等。

这些案例帮助企业提炼出经验教训和方法,成为这些企业内部面对同样难题的重要参考,也成为组织内部宝贵的知识资产。

在企业中,当组织碰到疑难杂症,甚至面临生死存亡的严峻考验时,很多时候,解决难题的智慧往往不来自于抄外部作业,甚至不来自于高层的指挥若定、料事如神,而是来自于一线的最佳实践,这些最佳实践最初的样貌甚至非常粗犷和零散。

所以,不一定每个企业都能找到合适的标杆,找到标杆也不一定每家企业都有充裕的预算,但是成功和失败的案例每家企业都有,无论规模,无论阶段,这是企业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宝贵财富。正是从这个意义上,我认为,只有案例学习是普遍适用于各类企业且近乎零成本的学习方式。

* 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笔记侠立场。

好文阅读推荐:

分享、点赞、在看,3 连 3 连!

宙世代

宙世代

ZAKER旗下Web3.0元宇宙平台

一起剪

一起剪

ZAKER旗下免费视频剪辑工具

相关标签

华为 ibm 中国企业 阅读 学费
相关文章
评论
没有更多评论了
取消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

12 我来说两句…
打开 ZAKER 参与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