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种日历 08-12
海狮:“集体躺尸?我们也不想的。”
index_new5.html
../../../zaker_core/zaker_tpl_static/wap/tpl_font3.html

 

虽已立秋,但闷热的天气并未立即消退。海滨是人们纳凉休闲的绝佳去处。当鲜咸的海风吹拂面庞,海潮的韵动涤荡耳中,劳碌的身心总能被抚慰。

不过对于加州湾区的居民来说,海滨恐怕是一副截然不同的面貌。当在旧金山渔人码头畅游时,喧嚣粗哑的吠叫和腥臭 " 醉人 " 的气息总在提醒着人们,这里还有其他生物与人分享滨海的欢愉。在 39 号码头的 K 船坞,人们很容易就能发现这群不速之客——加州海狮。

码头上的加州海狮丨 Jaymi Heimbuch / mindenpictures

人与海狮的 " 博弈 "

自从 1989 年末第一头海狮来到渔人码头之后,K 船坞就一直是它们钟爱的休憩场所。对于这些不请自来的大家伙,码头管理方一度如临大敌,他们在码头上设置了围栏和喷水器,但这些阻碍丝毫没有动摇海狮们霸占此地的决心。

在此后 30 年里,除了个别年份的繁殖季节外,几乎每天都有几百头海狮盘踞于此,最巅峰的时期甚至有 1700 头海狮拥挤在狭小的 K 船坞水道里,以致于停泊在此的一些游船都被压坏了。

好在多年的磨合让双方最终找到了和谐相处之道—— K 船坞的船只被挪往他处,而海狮也没有继续扩张自己的地盘,到 K 船坞看海狮成了旧金山观光的新招牌。

集体躺尸丨 David Kjaer / NPL / mindenpictures

处境无危

沉睡在人造码头和浮筏上的海狮,的确是一个适应力极强的物种。从温热的墨西哥沿海到冰冷的阿拉斯加近岸,加州海狮的足迹遍布绵长的北美西海岸,而在更久远的岁月里,它们的足迹更为广阔——至少在 220 万年前,加州海狮的先祖曾经渡过重洋来到远东,并逐渐分化成一个独立物种日本海狮,而赤道上的加拉帕格斯群岛上生活的加拉帕格斯海狮,也与加州海狮有着密切的血缘联系。

加州海狮(CSL)、加拉帕格斯海狮(GSL)和日本海狮(JSL)的分布范围丨 Jochen BW Wolf   et al. / Frontiers in Zoology(2007)

早在北美殖民初期,毛皮贸易吸引而来的西方殖民者已经知晓了它们的存在,但当时的毛皮猎手更青睐售价高昂的海獭和附近河流中的河狸。针对海狮的捕杀虽也存在,但一直没能成为主流。

相比直接猎杀,美国对这片新领地的开发反倒让加州海狮承受了巨大的压力。被淘金热吸引而来的人流拓展着城市的规模,许多曾经是加州海狮独享的滩涂被钢筋水泥的丛林替代,而膨胀的人口快速消耗着加州沿海的渔业资源,食不果腹的海狮种群一度快速下滑。

替加州海狮挡枪的海獭丨 Suzi Eszterhas / mindenpictures

不过,和已经被捕杀灭绝的日本海狮以及依然站在灭绝边缘的加拉帕格斯海狮相比,加州海狮的处境还是要幸运得多。1972 年,美国《联邦保护海洋哺乳动物法案》开始实施,得到全面保护的加州海狮种群快速恢复。或许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海狮们重新回到了先辈曾生活过的近海,尽管这里已经面目全非,但霸占了码头的海狮显然已经完成了对故乡的再适应。

海狮迷途

许多人猜测,1989 年发生的旧金山大地震和海狮们对 39 号码头的占领有着一定的联系。地震发生后,旧金山近海的鲭鱼密度大大增加。对海狮来说,把码头作为觅食基地显然是一个很有性价比的选择。

追寻猎物足迹确实是影响加州海狮分布的一个重要因素。位于俄勒冈州的博纳维尔大坝(Bonneville Dam)和威拉米特瀑布(Willamette Falls)距离最近的入海口有一百多公里,但一群加州海狮每年都会追随洄游的鲑鱼逆流而上。聚集在水坝下等待鱼梯的鲑鱼遭到海狮大肆洗劫,一些鱼群的规模至少缩减了 25%。同样的故事造成了更严峻的后果——加州海狮直接就把华盛顿湖的硬头鳟给吃绝了。

在威拉米特瀑布下捕食硬头鳟的加州海狮丨 Kale Williams

为了避免海狮威胁鱼群繁衍,人们尝试在水坝下捕捉海狮并将其 " 遣返 " 入海。但仅仅几天之后,这几头海狮就回到了作案现场。万般无奈之下,美国官方只得允许部分州采取猎杀海狮的方式来保护渔业资源。

对于海狮这样可以耐受短期渗透压变化的生物来说,逆流上百公里或许并没有多什么困难。不过 2004 年的一个清晨,一位加州的老农民却无论如何也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在开车前往农场的路上,他惊讶地看到公路旁蹲坐着一头海狮,而此地距离最近的河流近一公里远。

人们推测,这头海狮沿着圣华金河(San Joaquin River)至少逆流而上一百英里,又沿着灌溉水渠深入内陆。或许是找不到返乡的路,心大的海狮干脆登陆上岸,甚至还在赶来救援的警车后备箱上晒起了太阳。

在哪里迷路,就在哪里歇一会儿丨 Mark Crosse

毒素在食物链中富集

孤军深入陌生的内陆河网并迷路,当然算得上一场意外,但当栖息在世代居住的海滩上的海狮也出现迷路的迹象,甚至对近在咫尺的海潮都无动于衷时,这就不能不引起关注了。

近年来,海狮搁浅愈发频繁——仅从其他身体指标来看,搁浅海狮并没有明显的外伤,营养水平也比较健康,而在搁浅事件发生的海域,并没有出现虎鲸和大白鲨等天敌。是什么导致了这些海狮的行为异常呢?

礁石上的海狮群丨 Calibas / wikimedia

2008 年,一种神经毒素进入了调查人员的视野。人们发现,这种软骨藻酸(Domoic acid)对海狮脑部的海马体破坏巨大,而海马体则与短期记忆、长期记忆以及空间记忆密切相关。由于软骨藻酸可以通过食物链富集,位于食物链顶端的掠食者受到毒素的影响比其他海洋生物更为严重。

软骨藻酸并非人工污染的产物,海面浮游的藻类才是产生它们的根源。作为全球经济最活跃、人口高度密集的地带,北美西岸日趋严峻的水体富营养化,给藻类的大量滋生提供了基础。

这或许反映了一个事实:海狮对人类塑造的新环境的重新适应看似顺利,但其中依然潜藏着不小挑战。

加州某处海湾,红藻爆发带来了红色的 " 潮汐 " 丨 P. Alejandro D í az / wikimedia

相比在觅食时中毒的成年海狮,被遗留在海滩上的幼崽们的处境更让人揪心。2015 年 2 月,人们在旧金山的一座垃圾堆里救助了一只小海狮,并将其 " 亲切 " 地命名为 Rubbish(垃圾)。当时 Rubbish 仅有 8 个月大,体重也只有正常同龄海狮的一半,但在救助人员的帮助下,它最终得以康复并被放归。然而仅仅 1 个月之后,Rubbish 就又出现在旧金山的一条马路上,当时它的体重甚至比之前又减少了一半。

由于幼崽缺乏长距离游动和独立觅食的能力,哺乳期的母兽必须频繁往返海洋觅食区和海滩繁殖地之间,在这个过程中难免有母兽因为天敌的袭击殒命。沦落为孤儿的小海狮等不到喂养,常常会营养不良甚至饿死,幼崽爬向人类生活区寻找垃圾糊口的事件也不罕见。但在 Rubbish 被救助的 2015 年,饥饿的小海狮似乎格外多:仅当年前四个月,就有超过 1450 只小海狮爬到城区;而在 5 月,这个数字就又翻了一番。

在救助站中休养的 Rubbish 丨 californiadiver.com

和谐表象下,暗流涌动

日趋剧烈的厄尔尼诺现象似乎是导致小海狮悲惨境遇的元凶。自 2013 年起,由厄尔尼诺导致的海水升温让北美西岸的洋流剧烈波动,一股暖流沿着海岸向北蔓延,随之而来的则是低含氧区(OMZ)的扩张。

由于含氧量和水温的变化,许多原本栖息于此的沙丁鱼、鲭鱼丰度下降。对于哺乳期的加州海狮来说,这就缺少了家门口喂养后代的重要食材。而对低含氧区有较强耐受力的头足类的到来,进一步加剧了这种竞争,以美洲大赤鱿为代表的头足类大肆捕食鱼群,迫使母海狮只能前往更远的外海寻找鱼群。这一切延长了小海狮每餐之间的间隔。

母海狮与小海狮丨 Suzi Eszterhas / mindenpictures

周期性变化的厄尔尼诺现象并不会一直持续下去,但即便是 2015 年灾难过后,加州海狮的生存依然面临着人类的威胁。北美西海岸是世界主要渔业生产区,海狮所钟情的鱼群对人类也至关重要,双方对渔业资源的 " 抢夺 " 在所难免。此外,渔业生产中的兼捕也是一个威胁,海狮被渔网缠住窒息而死的情况亦有发生。

被鱼线缠绕在脖子上的加州海狮,和那些直接被渔网窒息致死的同类相比,顽强的它还算幸运丨 robertharding.com

不过,这一切似乎都被 39 号码头的祥和所掩盖。今天,这里被誉为人类和野生动物和谐共处的典范,然而翻查旧金山城市的发展史,你马上就能发现一丝尴尬的意味——渔人码头的得名绝非只为迎合游客的兴趣,这里的确是早期意大利籍移民的渔业基地。

" 渔歌唱晚 " 的景象早已在此消散。野生动物与人类和谐共处,远不是短短 30 年就能走到圆满。

作者:一个男人在流浪

本文来自果壳自然(ID:GuokrNature)

如需转载请联系 sns@guokr.com

欢迎转发到朋友圈

宙世代

宙世代

ZAKER旗下Web3.0元宇宙平台

一起剪

一起剪

ZAKER旗下免费视频剪辑工具

相关标签

旧金山 日本 美国 墨西哥
相关文章
评论
没有更多评论了
取消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

12 我来说两句…
打开 ZAKER 参与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