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公社 08-12
传统豪华车,不香了?
index_new5.html
../../../zaker_core/zaker_tpl_static/wap/tpl_keji1.html

 

导语

Introduction

中国车市没有永远的护城河,只有对趋势的敬畏与快速响应。

7 月 1 日,鸿蒙智行即迫不及待地发布了 6 月新车销量—— 5.27 万辆。

其中,最畅销的问界贡献了 4.46 万的数据。鸿蒙智行销量海报的下方,两行小字尤其明显:"39 个月内实现 80 万累计交付创达成速度纪录 "。

8 月 7 日,乘联分会的中国汽车半年的进口数据姗姗来迟。

上半年,进口汽车 22 万辆,其中,6 月进口车辆 4.3 万辆。乘联分会秘书长崔东树所发的文章中,第一句话的结尾同样引人瞩目:" 这是近期少见的 1-6 月下滑。"

根据以上两段的已知信息,不难得出一个结论:6 月中国进口车总量还未超过问界一个品牌的销量。

传统豪华车的困境不止于进口车数量的 " 崩盘 " 与自主豪华品牌的崛起。

上半年,捷豹、凯迪拉克降到 15 万元,玛莎拉蒂价格收缩至 40 万元,保时捷、BBA 等传统豪华品牌的净利润无一增长……

承压之下,传统豪华车的转型迫在眉睫。

接二连三的 " 巨大下滑 "

"2025 年 1 — 5 月进口汽车 18 万辆,同比下降 33%,这是近期少见的 1-5 月巨大下滑。"

"2025 年 1 — 6 月进口汽车 22 万辆,同比下降 32%,这是近期少见的 1-6 月巨大下滑。"

同样的开头,同样的巨大下滑,不过进口车的下降趋势已不再是少见。回顾历史,2014 年进口车销量曾达 143 万辆的历史峰值。

然而自 2018 年起,进口车市场规模持续收缩,至今未见回暖迹象。截至去年,进口车总量已萎缩至约 70 万辆,且主要依赖豪华品牌支撑。

今年上半年,进口车下滑态势进一步加剧,销量仅为 22 万辆。其中,雷克萨斯 " 一枝独秀 ",以 9.1 万辆的销量几乎占据半壁江山,同比增长 12.2%。然而 " 一花独放不是春 ",除雷克萨斯外,进口车阵营亮点寥寥,部分豪华品牌跌幅甚至超过 50%。

即使表现相对企稳的雷克萨斯,也暗藏危机。短短几年间,其销量支柱 ES 系列便从昔日加价抢购的巅峰,跌入以价换量的境地。最新上市的 2025 款 ES,裸车价已降至 20 万元区间。

采取降价策略的不止雷克萨斯一家。5 月,全新上市的凯迪拉克 XT4,入门的 1.5T 版本售价 15.99 万元,即便顶配也不足 20 万元。

7 月,捷豹官方推出优惠政策,捷豹 XEL90 周年典藏版限时售价 15.98 万元起。相较 33.46 万元的指导价下调 17.48 万元,下探的价格甚至已经高出了车辆的现有售价。

同样在 7 月,玛莎拉蒂经销商针对 SUV 车型 Grecale 推出限时尊享价 38.88 万元起,相比 65.08-103.88 万元的官方指导价,起售价降低了 26.2 万元。

然而,与雷克萨斯通过降价实现销量增长不同,上述品牌上半年销量仍呈下滑趋势,仅跌幅有所收窄。

更严峻的是,在企业核心关注的营收与利润层面,传统豪华品牌普遍表现不佳:BBA 三大品牌净利润骤降,保时捷下调全年业绩预期,部分品牌甚至由盈转亏。

自主豪华品牌抢占市场份额

传统豪华品牌的式微,并不是因为市场的萎缩。数据显示,2016 — 2024 年,国内豪华车市场展现出强劲的增长势头,豪华车销量从 145 万辆攀升至 2024 年的 511.3 万辆,渗透率也从 5.9% 提升至 18.5%。

市场的盘子在扩大,但传统豪华品牌的蛋糕却越来越小。看似矛盾的现象背后,是自主豪华品牌在新能源领域的精准布局与强势崛起。

2020 年,豪华车市场的新能源渗透率仅为 10.8%。短短四年后,自主豪华新能源车型已从传统豪华品牌手中夺取了超过 60% 的市场份额,上演了一出虎口夺食的戏码。

而在今年上半年,中国豪华车市场的增长不再持续。据乘联会等多方统计,2025 年上半年中国豪华车(含国产与进口)总销量约 160 万辆,同比小幅下滑 5% – 7%,高端需求仍在,但增速显著放缓。

豪华市场的罕见萎缩或许与关税贸易以及消费降级有所关联。

无破数据终端显示,2025 年上半年,共产生 4135 件破产(含破产申请、破产上诉、破产监督等多种类型)及关联相关案件,涉破企业数量 23035 家。地域分布上,东部沿海地区占比 56.57%,中西部地区占比 43.43%,呈现 " 沿海密集、内陆扩散 " 特征。

根据乘联分会统计的豪华车区域变化特征来看,东部沿海地区正是进口豪华车销量的主力军。

以 2025 年进口豪华车购买最多上海地区为例。今年 " 五一 " 上架第一食品商店的上海本土品牌思乐得,其产品曾远销 50 多个国家和地区,每年出口销售额约 5000 万美元,其中 80% 产品出口欧美。

但在美国高昂的关税政策下,思乐得美国订单几乎归零,工厂端已经积压了半年库存。出口转内销,成了外贸公司的 " 救命稻草 "。曾经贴牌出口标价 1800 元的产品,如今只卖 219 元,同时还能叠加满 200 减 20 元的门店券。

从 1800 到 200,思乐得的处境可谓关税大棒下一众珠三角、长三角外贸公司的缩影。过往,在利润尚可的条件下,企业可以通过购置豪车规避消费税并抵扣部分税收。而在利润大幅下降的背景下,豪车需求骤降,企业用户也就大幅流失。

然而,从自主豪华品牌的表现来看,其所受到的波及相对较小。

上半年,鸿蒙智行销量达 20.46 万辆,仅问界品牌便贡献 15.4 万辆;蔚来交付新车 11.41 万辆,同比增长 30.6%。此外,极氪、理想、小米、智己、阿维塔、方程豹、腾势、仰望等品牌也在协同发力,共同构成中国品牌向上突破的重要力量。

与之相对应的,面对国内市场的调整与关税壁垒,自主豪华品牌不仅守住了阵地,更在出口端实现突破。2025 年上半年,中国汽车出口 308.3 万辆,同比增 10.4%,其中新能源汽车出口 106 万辆,同比大增 75.2%。

这也代表着,更多的销量让步就需要由传统豪华品牌来完成。

转型已箭在弦上

" 行有不得,反求诸己。"

节节败退的传统豪华品牌,终究绕不开自身在时代浪潮中的转型滞后。外部市场的重构与自主阵营的崛起,更像是一面镜子,照见了其在新能源与智能化赛道上的步履蹒跚。

在新能源转型的赛道上,自主豪华品牌早已完成从 0 到 1 的突破。从蔚来的换电生态,到鸿蒙智行的全栈自研,中国品牌用十年时间构建了从电池、电机到电控的全产业链优势。

反观传统豪华品牌,多数在电动化初期仍依赖燃油车平台 " 油改电 ",导致续航虚标、用户体验差等问题频发。即便后期推出纯电平台车型,产品迭代速度也远不及自主品牌。

智能化领域的差距更为显著。当自主品牌以 " 智能座舱 "" 城市 NOA"" 司机大模型 " 作为核心竞争力时,传统豪华品牌的智驾系统仍停留在高速辅助阶段,且本土化适配严重不足,难以与自主品牌相匹敌。

好消息是,头部传统豪华品牌已开始加速补课,比如 BBA 近年密集与中国智驾企业达成深度合作:

宝马携手 Momenta,将基于未来国产宝马新世代车型的智能架构和硬件平台,打造真正 " 土生土长 " 的中国专属智能驾驶辅助解决方案。

奔驰下一代 CLA 纯电版将搭载由 Momenta 主导、中国团队适配的 L2++ 无图高阶智驾,预计 2026 年国产。

奥迪则与华为乾崑达成深度合作,多款搭载乾崑智驾技术的车型已蓄势待发。

同时,三家品牌的纯电平台车型也陆续落地,其电动化产品占比逐年提升。积弊非一日可解,从技术合作到产品落地的化学反应,虽仍需时间验证,但它们显露出 " 痛定思痛 " 的转型决心已十分坚定。

相比之下,超豪华品牌的反应仍稍显迟钝。法拉利、兰博基尼、宾利等品牌目前受冲击较小,由于其用户群体更看重百年品牌积淀、手工定制工艺等 " 不可复制性 ",短期内电动化浪潮对其影响有限。

但这种 " 安全 " 正在被自主超豪华品牌的崛起打破,尊界的超万辆的大定数据、仰望 U8 的冲高尝试,都在冲击搅动着超豪华品牌沉寂许久的护城河。

对超豪华品牌而言,真正的危机或许不在于当下的销量,而在于对自主超豪华品牌尝试突围的漠视。

从传统豪华到超豪华,中国市场的残酷之处在于:没有永远的护城河,只有对趋势的敬畏与快速响应。

自主品牌用新能源与智能化撕开的口子,正在倒逼整个豪华车阵营重新定义豪华的内涵。

而这场重构的关键,从来都握在那些主动拥抱变化的玩家手中。

宙世代

宙世代

ZAKER旗下Web3.0元宇宙平台

一起剪

一起剪

ZAKER旗下免费视频剪辑工具

相关标签

雷克萨斯 捷豹 进口车 进口汽车 鸿蒙
相关文章
评论
没有更多评论了
取消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

12 我来说两句…
打开 ZAKER 参与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