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上方蓝字" 小楼聊心理 ",设为星标⭐
一起聊聊心理和日常 ~
前几天看到一个因为鸡蛋引发掀桌的视频。
视频的内容是,一名女子因为丈夫一直在叨叨没有吃到鸡蛋,最后情绪崩溃,把饭桌给掀了。
女子 24 岁,来自广东,在网上认识了一个四川男生,一时冲动远嫁过去,还生了两个孩子。
结婚时男方家盖房子花光了积蓄,别说彩礼,连场像样的婚礼都没办。
今年 8 月 2 号那天晚饭,她煮了几个鸡蛋,本已想好谁吃多少,结果被侄子多吃了两个。
丈夫发现没有自己的份,当场就发了火,指着她骂了 15 分钟。
她赶紧去重新煮,对方却不依不饶。
后来她躲回房间,丈夫还在外面骂,说 " 当初就不该娶你 " 之类的话。
最后她实在受不了,冲出来把桌上的菜全扫到了地上,大喊 " 别吃了!"。
丈夫也没多说,一把揪住她拖进卧室,拿起衣架就打了过去,最后打在了她的脚上。
现在女子已经回到了广东,她打算先在广东稳住,之后再回四川办离婚,两个孩子,她打算把女儿的抚养权要过来。
虽说事情是两个侄子吃鸡蛋引发的,可从那段视频能明显看出,丈夫对她毫无尊重。
这次冲突只是导火索罢了,其实矛盾早有积累。
女子后来直播时说,家里的事全是她做。之前丈夫还因为女子没有按照他的喜好做饭、回娘家时间太长等问题,反复指责自己。
嫁到四川后,她一直在努力适应陌生的一切,但丈夫从来没有试图理解过她,更不尊重她的感受。
事实就是,现在的丈夫本就看轻她。
或许一开始有过喜欢,但两人都太年轻,恋爱时间短,又很快有了孩子,感情基础本就薄弱。
日子久了,喜欢淡了,丈夫觉得自己挣钱养家,女人在家带孩子就理应伺候自己、把他捧得高高的。
因为鸡蛋这么小的事大动干戈,明显是故意找茬。
妻子就算忍这一次,以后需要忍的地方只会更多。丈夫会这么做,大概率是因为她之前在很多事上都忍了、让了、伺候着。
看到女子后续决定离婚,我觉得这很正确。
两人结婚没几年他就如此,要是继续下去,她既要照顾孩子、没有工作、在家伺候他,他只会越来越嚣张,她的地位会越来越低,竞争力越来越弱,最终被他彻底踩在脚下。
离婚也要面对现实问题,评论区不少人说,她最终能不能离婚成功,娘家是否支持很重要。
这个确实是。
女子在直播里说过,男方的家里人全部向着男方,只有娘家人心疼她,所以她才回娘家准备。
说真的,女人受委屈能不能大胆离婚,娘家态度真的太重要。
看到这个视频之前,我刚好在 B 站看完一个采访。
受访者是一名来自深圳的女子,23 岁嫁给大自己 10 岁的男人,生下两个孩子。
婚前男人把她宠成公主,婚后感情慢慢变淡,取而代之的是明目张胆的轻视、冷暴力和精神控制。
她很想离婚,可她能力有限,而娘家早已把所有资源倾斜给了哥哥,没人肯为她 " 托底 "。
最终她艰难地离婚了,但也失去了两个孩子的抚养权,净身出户。
娘家的支撑,不是简单的站在你这边,而是决定女方能否真正挣脱泥潭的托底力量。
首先娘家的支持是对抗 " 情感绑架 " 的盾牌。
婚姻里的委屈往往伴随着 " 为了孩子忍忍 "" 夫妻哪有不吵架的 " 这类声音,夫家会用亲情、责任施压,甚至周围人也会劝和不劝分。
这时候,娘家的坚定立场能帮女人挡住这些噪音。
我有个朋友说过自己亲戚的事,她发现自己丈夫出轨,和丈夫大吵了一架,婆婆直接让她滚蛋。
她一气之下回了娘家,一开始娘家的人也很愤怒,愿意支持她。
可后续要考虑两个孩子的抚养、要看家里嫂子的脸色时,爸妈开始话里话外劝她说和。
最终她选择妥协,结果换来的是丈夫和婆婆变本加厉的轻视。
像这种情况,若她父母能明确告诉她 " 日子过不下去就回来,孩子我们帮你带 ",她或许就不用退回那个让她窒息的家。
可现实是父母动摇了,她最终只能在 " 没人撑腰 " 的绝望里妥协。
其次,娘家的支持也是解决生存困境的支柱。
对很多已婚女性来说,离婚最大的坎不是感情割舍,而是带着孩子怎么活。
离婚后要重新找工作,孩子谁来带?房租、奶粉钱从哪来?这些现实问题单靠女方一个人很难扛。
之前看过一个家暴案例,女方被家暴后想离婚,夫家威胁敢走就别想带走孩子。
她娘家的人连夜开车接她回家,母亲帮她带娃,父亲拿出积蓄帮她租房、帮她重新找工作。
半年后她找到工作,一年后攒够钱争取抚养权,现在带着孩子过得踏实。
若没有娘家的 " 托底 ",她大概率还在恐惧里煎熬。
所以,娘家的支持也是重建自我价值的根基。
长期在不幸婚姻里的女性,很容易被贬低得失去自我,觉得我离了他活不了、我没能力独自带孩子。
这时候娘家的支持,不只是物质帮助,更是你值得被好好对待、你有能力重新开始的肯定。
就像那个被鸡蛋小事引爆委屈的姑娘,她回娘家后,父母可以支持她,她就知道自己不是孤立无援的,就算摔了跤,身后还有人能扶她起来。
若娘家态度模糊,劝她忍忍算了,离婚丢人,她估计不会有底气和丈夫叫板。
鸡蛋事件里的女人,还算是比较幸运的。
就我看到的听到的案例来看,并不是所有女性都能幸运地得到娘家的支持。
虽然不至于冷漠到完全不管,但更多只是在争吵发生时表达支持,等到要考虑现实情况了,态度就会转变,开始劝和。
发生这种转变,无外乎两个原因。
一个是,在一些家庭逻辑里,女儿嫁出去就是 " 别人家的人 "。
如果家里有同辈男性,那资源得紧着儿子,她的委屈是自找的麻烦,远不如儿子的婚事、孙子的前途重要。
还有些娘家的 " 犹豫 ",源于现实的窘迫。
之前看到一对农村夫妇面对女儿提出离婚时,叹着气说 " 我们没能力帮你带孩子,也拿不出钱让你重新开始 "。
他们不是不爱女儿,只是被生活压得抬不起头,能给的只有一句 " 再想想 "。
这种无力感像一层软枷锁,看似温和却让女儿在没人托底的恐惧里,不得不继续在婚姻里消耗自己。
而没有娘家支撑的女性,要从窒息的婚姻中挣脱,需要莫大的勇气。
就像深圳那个女孩,娘家没有给她退路,她选择狠心放弃抚养权。
对一位妈妈来说,这意味着,可能很长一段时间见不到孩子,要背负 " 狠心妈妈 " 的骂名,未来还要从零开始攒钱、拼事业,才有机会重新争取孩子。
只是她清楚,再耗下去,自己会先被这段婚姻拖垮,哪怕一无所有,也得先从这泥潭里爬出来。
这世上的艰难,对女人来说常常是叠加的。
婚姻里受了委屈,想走,得先问自己:走了之后,住哪?孩子谁带?钱从哪来?
这些问题,没人帮衬,光靠自己扛,太难了。
就像趟一条没桥的河,有人在岸边递根木头,你或许能过去。
可要是岸边空无一人,你就算再想上岸,也只能在水里扑腾,弄不好还会被卷得更深。
对太多女人来说,能不能从苦日子里挣脱出来,真不是靠自己硬不硬气。
身后有没有人肯撑一把,有没有人说 " 有我呢 ",往往才是能不能跨过去的坎。
没这把支撑,再大的委屈,也只能咽下去。
再想逃,也迈不开腿。
这世上的无奈,有时就这么实在,不是你不想好,是自己一个人真的没有办法好。
小楼好文分享
- END -
我是小楼,一个喜欢聊点有用日常心理学,想把日子过得舒服明白的中年女。出版过心理学书籍《婚姻自救指南》和《自我觉醒,给孩子最好的原生家庭》。更多分享和感悟可关注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