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产交易信息 08-12
新三板股东分析
index_new5.html
../../../zaker_core/zaker_tpl_static/wap/tpl_caijing1.html

 

目录

一、总体股权结构分析

1.1股权集中度情况

1.2行业维度下的集中度分布

1.3 股东类别构成及比例分析

1.3.1股东类别构成

1.3.2不同类别股东持股比例分析

二、股东构成与控制权分析

2.1高管及内部人持股分析

2.2股东持股企业数量分布

三、股东结构变动分析

3.1新进股东结构特征

3.2股东变更分析

四、股东行为与交易偏好

4.1交易方向与频次

4.2股东类型分析

4.3交易动因分析:场外协议减持主导

4.4 市场与行业维度下的交易活跃度

4.4.1市场维度下的股东交易活跃度分析

4.4.2行业维度下股东交易活跃度分析

五、行业维度分析

5.1净增持行业:传统与消费服务板块占主导

5.2净减持行业:科技与高估值赛道承压

六、未来股权变更预测

1.1股权集中度情况

根据2025年中报数据,新三板市场企业股东结构高度集中,前十大股东合计持股比例在80%以上的企业占比达85%,其中,36%的企业前十大股东合计持股比例达到100%,公司完全被少数股东控制;49%的企业该比例在80%-99.9%之间;仅15%的企业前十大股东持股比例低于80%,其中低于60%的企业占比不足5%。该结构体现出典型的内部控制型治理特征,多数企业控制权牢牢掌握在创始人、高管或核心股东手中,反映出新三板企业普遍属于初创或发展早期阶段。

尽管高股权集中有助于决策效率与稳定性,但其也可能导致外部监督机制缺失、公司治理盲区扩大,对引入战略投资者、大宗交易的谈判空间、定价机制、以及股东退出路径构成制约。

图1 新三板前十大股东持股比例统计

1.2行业维度下的集中度分布

新三板市场中,在前十大股东合计持股比例低于50%的企业中,未呈现出明显的行业集中度。在申万行业分类标准下,占比最高的行业为"住宅开发",占比为9%,其次为"综合Ⅲ",占5%,其余多数行业的占比均在3%及以下,整体呈现出高度分散、长尾特征显著的行业格局。

这一结构说明,在股权集中度较低的企业中,并未集中在传统高壁垒或强监管行业,而是广泛存在于建筑、制造、服务、消费等多个领域,涵盖"软件服务Ⅲ""通信设备""零售""环保""医药""化学制品""机械工具"等近百个子行业。这种分布结构体现出,在新三板市场中,部分企业在业务模式、治理结构或历史股权安排上更倾向于开放性和分散化特征,可能与企业创始团队股权稀释、融资多元化路径、或历史遗留结构有关。

图2 股权集中度低于50%的行业分布

1.3 股东类别构成及比例分析

1.3.1股东类别构成

根据24年中期报表数据整合得到的数据,我们发现创新层企业的股东构成仍以自然人投资者为主,其占比高达68%,显著高于其他类型股东。这一结构表明,当前新三板创新层企业的股权仍具有较强的个体化和非机构化特征,市场以中小投资者为主导,反映出该市场仍处于较早的发展阶段。

此外,投资公司和"其它"类股东分别占据14%和13%的比例,说明机构投资者虽有一定参与度,但整体影响力有限。其余如私募基金、证券公司、集合理财计划等金融机构类股东所占比例均较小。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主流机构资本对新三板创新层的参与热情尚待提升,市场吸引力和深度仍有较大提升空间。

整体来看,新三板创新层股东结构的个体化特征突出,建议进一步完善市场机制,优化挂牌企业质量,增强投资者保护制度,吸引更多长期资金与专业机构参与,以推动市场向更加成熟和机构化方向发展。

图3 新三板创新层股东类型统计

1.3.2不同类别股东持股比例分析

不同类型的股东在持股比例上存在显著差异,反映出各类股东在新三板市场中的投资偏好与市场角色的不同。个人股东在整体股东结构中占比最高,其箱型图尤为密集,伴随着大量的离群值,表明个人投资者在持股比例上差异极大,既有小规模投资者,也存在通过个人名义持有大比例股份的大户,持股行为呈现高度分散。

相比之下,投资公司、私募基金以及其它类型机构的持股比例普遍较高,其中位数和上四分位均显示出其在持股上更具集中性,说明这类机构通常以控股或重要参股身份出现。特别是投资公司的箱体拉伸明显,异常值广泛分布在高持股区域,进一步强化了其主导性投资的特征。

而银行、信托计划、集合理财产品等金融产品类机构则呈现出低持股比例的特征,其箱体位置接近于零,说明这些机构多为低比例参与者,说明其可能以财富管理或资金通道角色为主,参与程度相对有限。此外,证券公司与基金公司则处于中间地带,表现为一定程度的持股集中,但未显著偏高。

新三板市场中不同类型股东在持股结构上存在明显的异质性:个人投资者数量众多但持股分散,投资机构持股集中且比例更高,金融产品类机构多以小比例参与为主。

图4 不同类别股东持股比例分析

2.1高管及内部人持股分析

根据2024年年报所呈现的数据,新三板企业的高管团队持股情况表现出明显的结构性分布,说明了高管在企业治理与控制中的深度参与程度。其中,高管持股比例集中在50%-80%区间,超过六成的新三板企业中,高管团队持有公司过半股权,具有较强的控股地位和话语权。此外,持股比例在30%-50%的企业占比为17%,而10%-30%和1%-10%的企业分别占13%和9%。这反映出虽然部分企业高管持股比例相对较低,但仍有较强的参与意愿,通过其他方式参与公司治理。

新三板企业高管普遍具备较高的股权占比,说明其对公司发展具有较强的利益绑定,有助于激励高管专注于公司长期价值。然而,也需警惕因股权过于集中而可能产生的治理盲区,如内部控制不足、外部监督弱化等问题。建议企业在保持激励机制的同时,进一步完善董事会结构与信息披露机制,实现治理效率与制衡机制的平衡。

图5 新三板企业高层持股比例

2.2股东持股企业数量分布

根据数据显示,截至2025年中期,单一股东持有一家新三板公司的情况占比高达49%,而持有两家企业的机构也占据了29%。这意味着超过七成的机构投资者仅涉足不超过两家新三板企业,体现出机构投资布局相对谨慎,仍以试探性、选择性投资为主。

与此同时,持股企业数量在3家及以上的股东比例迅速下降,分别为:3家(9%)、4家(4%)、5家(2%)、6家及以上的则更低至1%-4%不等,持股企业数超过10家的机构占比仅为4%。这一分布反映出机构普遍尚未在新三板市场形成规模化配置,机构持股广度和深度均有待提升。

新三板市场股东参与度尚处于初步阶段,呈现"小范围、分散化"的特点。未来若要提升市场活跃度和流动性,应通过制度优化、流通机制改革及优质企业筛选机制,引导机构投资者加强对新三板的关注和覆盖,进一步促进市场机构化、专业化发展。

图6 A股与新三板共同股东的新三板持股情况

3.1新进股东结构特征

在新三板中,新进股东企业类型呈现出以有限责任公司为主、类型高度分散的结构性特征。其中,有限责任公司类企业合计占比约63%,包括有限责任公司(37%)、有限责任公司(自然人投资或控股)(17%)、有限责任公司(非自然人投资或控股)(9%)等多个子类,说明该类企业作为新三板创新层投资主体的核心地位。

除有限责任公司外,股份有限公司(非上市)占比8%,股份有限公司(上市)及其他法人类型如合伙企业、私募基金公司、外商投资企业等构成剩余份额,单一比例多在5%以下,显示整体股东结构较为多元但尾部分布长尾明显。其次,涉及自然人控股、法人投资、外资背景的企业形式交织,反映出新三板投资方在资本来源、控制结构和组织形式上的多样化特征。

综上所述,新三板创新层新进股东在组织形态上呈现出有限责任公司占主导、多种企业类型并存的格局。这不仅体现出该层市场对中小企业和家族型资本的吸引力,也表明其在股东类型上具有一定的开放性和包容性。建议监管层在持续优化市场准入机制的基础上,加强对不同股东结构下企业治理风险的识别与监管,推动创新层企业股权结构逐步趋于规范与透明,进一步夯实市场制度基础。

图7 新三板创新层新进股东企业类型

3.2股东变更分析

根据2024年新三板市场的股东变动统计数据,共计涉及19,647次股东变动记录,反映出市场参与主体在持股策略上的差异与活跃程度。从整体变动方向来看,"不变"仍是主导状态,占比超过80%(15,920 次),而"新进"、"增持"和"减持"行为分别为1,235次、1,571次和921次,说明虽然绝大多数股东维持原有持股状态,但仍有较为活跃的交易行为反映在特定股东类型中。

在各股东类型中,个人股东"无疑是市场的主力群体,其变动总次数高达13,352次,占据整体数据的绝大部分。其中,"不变"持股记录达到10,699次,占比极高,但同时也有较多"增持"(1,226次)与"新进"(763次)行为,说明个人股东不仅基数大,且参与交易的活跃度也较高,是新三板市场中最具代表性的参与主体。

机构股东方面,投资公司(2,752次)和其它类型机构(2,639次)的变动频次位居机构前列,显示出较强的市场参与度。尤其投资公司中有大量"新进"(146次)和"增持"(130次)记录,表明其在2024年整体呈现扩张性投资倾向。私募基金也表现出较强的活跃性,尽管总数(565次)不及投资公司,但在"新进"和"增持"上的行为更加积极,表现出强烈的战略信号。

相比之下,银行、信托计划、集合理财、保险产品等金融产品类股东的变动频率极低,大多数类别总记录不足5次,体现其在新三板市场中更多承担被动配置或短期参与的角色,缺乏实质性的战略持股意图。

新三板市场股东结构呈现出典型的"个人主导、机构补充"的特征。其中,个人投资者在数量与参与度方面占据主导地位;而投资公司、私募基金等机构虽数量上不如个人,但在股东变动行为中显示出明确的进出逻辑,尤其在2024年中表现出积极信号,在"新进"和"增持"操作中表现活跃。

表1 2024年新三板股东变更情况

股东类型

变动方向

总计

不变

减持

新进

增持

保险产品

0

1

保险公司

个人

10699

664

763

1226

13352

基金管理公司

15

16

基金资产管理计划

集合理财计划

3

4

银行

其他理财产品

2

其它

2248

71

196

124

2639

私募基金

416

25

91

33

565

投资公司

2365

111

146

130

2752

信托计划

信托投资公司

证券公司

119

19

13

155

证券账户

32

30

24

53

139

15920

921

1235

1571

19647

在观察期内该指标存在明显的波动性特征。整体走势呈现高频波动,显示出新三板市场中股东结构或持股变动在多数公告日中均存在一定幅度的市值变动,但多数时间点的参考市值集中在较低区间、,表明常规股东变动事件的市场影响较为温和。

然而,在部分关键时间点上,图中出现了显著的峰值波动,例如24年9月处、25年4月底等时间段均出现市值变动急剧上升的高点。这些异常峰值与大额股权转让、控股权变更或机构集中增减持行为相关,具有重要的市场信号意义。

从时间分布上看,虽然整体变动呈离散型特征,但在特定季度或月份内,参考市值波动频繁集中出现的现象也提示我们可能存在制度性或时间节点评价调整的集中效应。例如某些季报披露期前后、年度战略调整期等,均可能促使股东进行集中变动操作。新三板市场股东持股变动存在非均衡性和阶段性集中性特征。大部分公告引起的市值变动较小,但少数重大事件引发的波动则对市场产生较强冲击。

图8 变动部分参考市值

4.1交易方向与频次

从交易次数看,减持交易共计4259次,略高于增持的3860次,显示出整体上股东仍以套现为主导行为。

从交易量上看,减持总量为505,562.43万股,高于增持的461,941.86万股,进一步验证减持倾向明显。

尽管增持与减持在次数上接近,但减持的单次平均规模更大,或反映部分核心股东一次性大额退出。

图9 股东交易方向分布(基于交易次数)

图10 增持vs 减持总量对比

新三板2025年7月4日–8月6日成交数据显示,市场整体流动性低迷,多数时段成交趋近于零,仅7月11日等时点呈现脉冲式高峰(如该日成交突破600万股)。从股东决策维度看,流动性约束深刻影响大股东(战略持股)与中小股东(财务投资)的行为逻辑:对大股东而言,减持需依赖脉冲高峰窗口——集合竞价制度下,流动性稀缺放大"卖难"风险,高峰时段的短暂承接力可降低大额减持对股价的冲击,但需警惕峰值的个股异动属性(如单一利好、做市商调仓),避免错判市场整体活跃性;增持则聚焦清淡期的流动性折价,虽可摊薄成本,却需承受建仓周期长、买盘推升股价的痛点。 

对中小股东,交易成本呈双向挤压:卖出端,清淡期挂单难成交需折价抛售,高峰时又要预判行情持续性;买入端,清淡期"抄底"需承受长期套牢风险,高峰建仓则面临溢价成本。同时,脉冲高峰常伴随并购、政策等事件驱动,追踪交易标的背后逻辑(如公告、政策),是制定"快进快出"或波段策略的关键。 

本质上,新三板"基础层为主+交易制度有限"的结构天然决定流动性不足,股东需在股权设计与退出规划中预留缓冲(如引入做市商、布局转板预期)。短期套现者紧盯脉冲窗口,长期投资者借清淡期估值折价布局优质标的(结合创新层、北交所辅导等基本面),通过"窗口捕捉、折价博弈、风险缓释"适配角色与周期,平衡流动性约束与价值挖掘。

图11 新三板交易频率变化趋势

从股东行为维度解析,表格数据折射出"周期博弈与信号分化"特征: 

大股东端,2025年1–7月累计净减持11.80亿元(聚焦化工、制造业),显露出传统周期行业股东对 "产能过剩、盈利承压"的长期避险逻辑;而8月5日仅新金路5.05万元减持,或受 "半年报披露窗口期约束"、股价低位"惜售"心理影响,短期减持动能阶段性收敛。 

高管端,同期累计净减持1.37亿元(覆盖信息技术、制造业),暗示科技制造赛道中,产业资本对"技术迭代风险、盈利不及预期"存在长期担忧;但8月5日中国天楹高管"逆市增持608.05万元(无减持)",则可能指向"公司层面利好预期(如业绩预增、并购传闻)",或为维稳股价的策略性动作,凸显"短期博弈信号"与"长期减持趋势"的矛盾。 

二者对比下,传统行业需警惕大股东系统性减持压力,科技制造赛道需穿透"单日增持个案",聚焦 "高管持续动作+基本面验证"的标的;投资者更需区分"行业周期(大股东)与信息差博弈(高管)"的逻辑,在减持潮中捕捉逆向机会。折价减持案例:2025年7月,恒神股份以0.65元/股成交160万股,较当日收盘价折价30.11%,显示股东在流动性困境下加速离场。

表2 主体减持及行业

4.2股东类型分析

高管合计净增持56,599.33万股,显示部分管理层对公司未来持乐观态度。

公司账户净减持24,118.05万股,可能涉及股份回购、股权激励释放或产业资本退出。

个人股东减持规模最大,达到75,933.38万股,反映散户或非核心股东的退出意愿较强。

值得关注的是,员工持股计划净减持168.47万股,虽然体量小,但可能透露出内部信心边际变化。

图12 不同股东类型净交易分析

4.3交易动因分析:场外协议减持主导

在核心股东披露的股份变动原因中,"大宗交易"达2145起,占比远高于"二级市场"的820起。

这说明多数减持行为以非公开协议转让为主,可能出于价格保护、避税或定向受让安排,

亦体现减持行为的"温和退出"特征。

图13 核心股东交易原因分布

4.4 市场与行业维度下的交易活跃度

4.4.1市场维度下的股东交易活跃度分析

从股东视角看,新三板市场活跃度持续收缩的核心矛盾在于流动性枯竭与估值体系失效的负循环。图表显示,2021-2025 年集合竞价大额交易(深紫柱)暴跌78%,总成交金额(紫线)萎缩 74%,反映出机构与散户交易生态同步崩塌。这种流动性困境直接导致股东大额套现需折价 30% 以上,中小投资者面临"想买买不到、想卖卖不出"的滑点风险,而做市商独木难支,2025年做市金额仅为集合竞价的1/3。

在这样的市场环境下,股东策略需从"短期交易"转向"长期价值博弈"。首先,应聚焦转板预期明确的创新层企业,这类企业 2024年平均营收3.8亿元、净利润3830 万元,是全市场平均水平的1.44倍和3.83倍,且转板北交所后估值普遍提升3-5倍。例如,阿为特转板后股价涨幅超8倍,创识科技市值较摘牌前飙升8倍。其次,硬科技赛道的错杀标的值得关注,新三板新能源、AI、生物科技企业研发投入占比普遍超8%,但PE仅为科创板同类企业的1/3,股东可通过协议转让低价布局。此外,国资背书企业转板成功率达67%,显著高于市场均值32%,如山东财金入股的欧森纳、远盾网络等均获政策资源倾斜。

股东行为需同步调整:投资周期延长至3-5年赚企业成长与转板溢价的双重收益;交易方式机构化,个人投资者可通过专项基金参与定增(折扣达8折),机构投资者则可发起产业并购整合细分赛道。例如,2024年产业资本收购占新三板并购案的62%,显著提升标的企业上市可能性。同时,主动赋能企业升层成为关键,引入至少2家做市商可提升流动性30%,而推动企业进入创新层可享受政策红利与估值修复。

股东核心需求围绕破解三重困局展开:短期呼吁政策松绑(如降低北交所投资者门槛至50万),长期依赖转板逃离流动性泥沼;通过绑定研发-营收-利润闭环企业(研发投入≥8%、营收增速≥30%)对抗估值失效;优先选择国资锁仓≥30%、股权结构稳定的标的以规避风险。例如,2024 年满足上述条件的创新层企业转板后平均PE达45 倍,远超市场均值22倍。

总体而言,新三板投资本质是"赌赛道、陪企业、等花开"的长期博弈。股东需以转板机遇为矛,机构协作与长期持有为盾,在冷清市场中挖掘被错杀的价值,最终收获制度红利与企业成长的双重回报。

图14 市场整体活跃度

4.4.2行业维度下股东交易活跃度分析

新三板股东交易行为中,2025年做市转让金额占比提升,折射投资者对做市商连续报价增强流动性、定价能力的依赖,且做市成交额超 500 万的个股数增长 21.5%,凸显机构对高流动性与估值确定性的偏好 。风险偏好分化下,创新层企业成交额占比达 80%,市值中位数 5 亿元(基础层仅 1.5 亿)显溢价,部分低估值标的也因行业前景或政策预期存修复空间 。政策端,创新层企业占比升至 38.5%(2333 家)推动市场结构升级,头部券商凭做市制度享经手费减免,进一步提服务质效 。

未来,做市商角色将持续强化,头部集中趋势下,报价连续性与竞争力成核心;创新层因政策支持与市场认可,交易活跃度将持续领先基础层;个人投资者 150 万门槛下,机构通过大宗交易、定向增发主导定价 。综上,新三板交易正向做市商主导、创新层集中演变,股东决策更聚焦流动性、估值确定性与政策红利,机构与做市商的定价权也将持续提升。

图15 新三板市场总成交数量和金额趋势

新三板行业交易活跃度呈极致分化,信息技术、信息传输等科技类行业垄断超90%交易活力,其余行业几近冰封。股东交易行为自然向高活跃板块倾斜:机构借大宗交易、定增重仓科技赛道,依托做市商报价优势锁仓布局(如信息技术企业平均3家做市商,远超传统行业);个人投资者优先瞄准科技类创新层标的,规避传统行业"买卖难成交、估值易失真"的困局。 

需求端,高活跃行业自带交易深度(信息技术超500万成交个股占比45%),满足流动性诉求;又契合"新质生产力"政策风口,叠加北交所硬科技定位,转板概率较传统行业高3倍(全国股转系统数据),绑定"流动+政成为股东策"双优的核心标的。反观低活跃行业(如住宿餐饮),虽因交易冷清折价20-30%,但仅政策刺激或细分龙头(市占率≥50%)才可能触发估值修复,股东多以博弈心态参与,难成主流。 

趋势上,马太效应持续强化:科技赛道虹吸资金,做市商、产业并购持续赋能,交易活跃度进一步抬升;传统及冷门行业因缺政策、少流动,渐成"僵尸股",股东参与度加速萎缩 。

图16 行业交易活跃度

5.1净增持行业:传统与消费服务板块占主导

门户网站、酒店、跨境电商等行业位居股东净增持前列,可能反映出投资者对消费复苏、线上服务平台变现能力的看好。

动力煤、住宅开发、中药等传统行业亦有较高增持,或受益于阶段性景气度提升、政策预期变化。

高净增持行业多数为盈利稳定、抗周期能力较强的板块,显示资金青睐稳健型资产。

表3 前五大净增持行业及净增持规模

行业

净增持

门户网站

7655.2

酒店

3642.69

证券Ⅲ

3175.45

跨境电商

2762.97

动力煤

2598.43

5.2净减持行业:科技与高估值赛道承压

IT服务、垂直应用软件、品牌消费电子、通信网络设备等高科技行业出现大额净减持,或与行业高估值、未来增长不确定性加剧有关。

风电整机、水务治理、医疗设备等绿色低碳及医疗领域亦出现显著减持,说明即便是政策导向行业,资金也在进行结构性撤出。

这部分行业大多具备"成长性强但波动大"的特征,股东减持可能是为了兑现收益、规避周期调整风险。

表4 前五大净减持行业及净减持规模

净减持

IT服务Ⅲ

-7085.89

垂直应用软件

-4704.29

其他通用设备

-4348.6

通信网络设备及器件

-3552.61

水务及水治理

-3346.96

图17 股东净交易量行业排名

随着北交所转板机制的完善与国家金融开放政策的持续推进,新三板股东结构将面临显著改变。当前自然人仍占据主导地位,占比高达68%,而机构投资者的参与度相对较低(投资公司14%、其他机构13%),未来这一格局预计将发生根本性变化。私募基金、产业资本(如上市公司子公司)以及地方政府引导基金将成为新增主力力量,进一步推动股东结构的机构化。

地域分布方面,股东结构也将朝着多元化方向发展。科技创新企业聚集的长三角与粤港澳大湾区将持续吸引风投和创投机构,加速资本集中;而中西部地区,尤其是政策重点扶持的成渝经济圈,则将会迎来国资背景投资平台的加持。此外,海外资本亦将通过自贸区设立的特殊目的公司(SPV)等路径参与新三板投资,实现境内外资本的联动。

从股东类型演变趋势来看,自然人持股占比预计将下降至50%以下,核心将保留于创始人及高管团队;有限责任公司虽保持主导,但结构上将趋于多样化,更多呈现混合所有制形态。私募基金的地位将显著提升,占比有望突破20%,尤其聚焦"硬科技"与"专精特新"企业。产业资本亦将发挥重要作用,尤其是上市公司推动子公司分拆挂牌,带动其上下游关联方跟进持股。

在投资目的方面,战略性投资日趋显著,主要分为三类:一是产业协同型,上市公司通过新三板布局产业链与供应链整合;二是政策套利型,国资机构紧跟国家政策导向,如"专精特新"培育战略;三是Pre-IPO型,私募基金聚焦创新层优质企业,押注未来转板机会。同时,交易行为也呈现出结构性变化,大宗交易将继续主导,但在配套做市商制度优化下,市场整体流动性将有所改善。在资金流向方面,消费服务业与政策受益行业(如中药、环保)获得增持,而科技类高估值赛道(如IT服务、电子设备)则面临一定的减持压力,反映出资金轮动与估值切换的趋势。

宙世代

宙世代

ZAKER旗下Web3.0元宇宙平台

一起剪

一起剪

ZAKER旗下免费视频剪辑工具

相关标签

新三板 创始人 融资 化学
相关文章
评论
没有更多评论了
取消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

12 我来说两句…
打开 ZAKER 参与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