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Weekly周末画报 08-12
在微小空间折叠出上海的创意坐标
index_new5.html
../../../zaker_core/zaker_tpl_static/wap/tpl_caijing1.html

 

当物理的空间被折叠,精神的疆域反而得以展开。早在 1973 年,经济学家舒马赫(E.F. Schumacher)便在《小即是美》(Small is Beautiful)中提出了 " 小的是美好的 " 的经济哲学思想——甘于居小,非是退守,而是一种深邃的生存智慧。经济的齿轮,只能轰鸣 " 到某种程度 ";生命的枝蔓,只能繁复 " 到某种程度 ";对效率与生产力的追逐,只能狂热 " 到某种程度 "。在浩渺的地球与无垠的宇宙面前,人类不过微尘。唯有谦卑地承认自身之渺小与局限,才可能触摸到那扇通往真正丰饶与美好之境的秘门

在每一寸土地都被贴上价格标签的都市丛林里,关于 " 美好生活 " 的定义,正经历一场静默的革命:它不再是丈量空间的辽阔,而在于品味密度的精妙;不再是追求物质的丰沛,而在于拥抱可能性的自由。上海,这座在螺蛳壳里做道场的城市,更是从不缺乏 " 空间魔术师 "。新一代的栖居者们,以更聪颖的姿态回应时代——用 "Smart" 重新定义 "Small"。

本期《周末画报》拜访了高楼林立的上海城市里,5 个展现了 " 折叠魔法 " 的小空间,书架作墙,唱片架当隔断,展板创造回廊……在有限中精准锚定生活的坐标,在微小里创造性地编织社交的经纬,更在时间的缝隙中重塑珍贵的价值。所谓美好,或许从来不是拥有更多的空间,而是怀揣一颗能将咫尺之地,活出无限苍穹的、永不枯竭的想象力之心。

旮旯三宝

方寸间的生活容器

" 旮旯三宝 " 建筑外立面

愚园路的弄堂里,嵌着一爿仅 3.3 米宽、7.2 米长、5.4 米高的小楼。它摒弃宏大叙事,以细腻巧思呼吸于老上海的烟火气中,如一枚温润陶片,不扎眼,却令人驻足。这方集展览、创作、会客、休憩乃至露台观景于一体的天地,有个充满生命力的名字—— " 旮旯三宝 "。艺术家李见深与建筑师刘漠烟在此联手,展开了一场关于 " 小与大 " 的对话。我们带着好奇,在一个晴朗的午后走进了 " 旮旯三宝 "。它没有刻意的标识,却因那抹温润的灰绿色,与周围米黄色的住宅墙体形成微妙对比,在不动声色中吸引着人们的目光。

如今的上海城市更新正朝着小规模、针灸式、多维度的有机更新方向发展,从多年前建筑师俞挺发起的 " 城市微空间复兴计划 ",到刘漠烟及他的三位建筑师好友共同发起的 " 城市旮旯计划 ",越来越多的人关注、探索并激活城市中那些容易忽视却富有潜力的小空间。作为 " 旮旯计划 " 的第二个项目," 旮旯三宝 " 的诞生过程正是对这种小空间大潜力的探索。" 所谓‘旮旯’,是指那些空间狭小、具备改造潜力、同时兼具一定公共属性的城市角落。这三个维度,构成了我们选址与创作的核心标准。" 刘漠烟告诉我们。

建筑师刘漠烟在二层空间的工作室区域

选定这栋长宁区宏业花园的居民自建房,刘漠烟和他的团队伙伴们尝试以 " 模糊的界面 " 和 " 叠加的改造 " 回应街道所处的历史与现实:" 这条弄堂夹在两条交通主干道之间,居民晾晒的衣物、花店、理发店、街坊自发摆出的座椅与绿植以及对面的创意市集,本身已经共同构成了一个生活气息浓郁的社区氛围。而老房本身墙体又混合了民国花园洋房的旧砖、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的混凝土柱和烂木,每一层都叠加着不同年代的历史。所以,我们并不是要用一个新的建筑去压制原有的空间语言,而是希望它既不影响周边居民,也保有完整的改造自由度,渐渐地在与社区互融的成长中恢复自己的呼吸。"

于是,我们看到了外立面的温润灰绿色膜材,既遮挡了杂乱的电线,又半透出内部米黄色的墙面,与邻居晾晒的衣物、摆出的花盆构成弱化而自然的边界,临街的玻璃钢座椅可随时拆卸,既是展台也是路人歇脚处,社区大爷也会常坐此处看报。" 我们最初的愿景,是让这个房子‘长’在这里,而不是‘装’在这里。当建筑与居民产生亲和的互动,这比任何设计说明都要真实生动。"

项目改造过程  © 刘漠烟

" 旮旯三宝 " 不仅是空间的重构,更是理念的共鸣。充满艺术人文性质的 " 模糊感 ",不仅体现在空间界面,也体现在时间维度。外立面挂起的绿色网纱,随着季节更替而调整,内容也会轮换。空间内部物件的主题陈列,不会因为撤展而全部更换,反而留了些琐碎成为一部分记忆,留下时间的颜色。刘漠烟说,项目的合作人、艺术家李见深给了他很多启发。

作为景德镇三宝国际陶艺村创始人,李见深喜欢不带预设地游走和遇见,在看似 " 破烂 " 的状态里发掘生命力。他称自己为 " 种树的先锋 ",而非 " 插花的匠人 ",在他眼中,美的秩序应当是缓慢生长的结果。这一次,他将 " 陶 " 作为 " 旮旯三宝 " 的艺术主题,也是因为他独爱创造中扎实的渐变,对现成的精致样板毫无兴趣。这个主题既回应了自身背景,也让这个空间充满时间的痕迹 ——不整齐、不完美,却真实动人。

左图:一层空间下沉式的会客区域

右图:连桥连接了前后两个区域

" 我很久以前来上海研究展陈,发现好的陈列超越了展览本身,更多的是表达生活的细节。这种美并非一蹴而就,而是不断地添加、删除、拼贴,建立起一种新的秩序。这里本来就是洋泾浜,所以染上西方的艺术文化价值:避免雷同和重复,突出自我个性。上海缺的不是高大上的画廊,而是能让艺术和生活无缝连接的空间。" 李见深说道。

在 " 旮旯三宝 " 之前,李见深就在他的 " 三宝村 " 中,将这种慢生长的共构理念实践多年。刘漠烟第一次误打误撞走进那座陶艺人的聚落,感觉像是步入一座生活的容器。这种不受框架束缚、流动舒坦的感觉,潜移默化地影响着 " 旮旯三宝 " 空间改造时的逻辑和细节:一二层楼梯和隔板之间的小摆件像是散落在窑边的手工烧制品,三层榻榻米即是随意展台也是休憩之所。最特别的当属中庭 " 光的盒子 ",一支支垂下的伞骨随风转动,打通了四五层,让无形的能量具象,坐井不观天。

上图:中庭 " 光的盒子 "

下图:三层的榻榻米上堆满了各种陶艺作品

有趣的是,这个核心通道是改造过程中误打误撞的惊喜:" 拆这座房子本来就像考古,打开一层,发现尺寸和预想完全不同,只能边改边设计。" 刘漠烟回忆道。但混乱反而激发了创意——原本与图纸偏离的柱子被改造成书架,天窗的位置因采光需求调整,意外形成了这个用阳光板包裹的中庭,阳光以间接的方式打亮各个角落。" 李老师常说‘现场的感受优于电脑图纸’,这让我学会拥抱意外。原来每个可望又可及的美好角落都可以成为他说的容器。我们不是在做房子,我们其实是在讲故事。"

艺术家李见深

空间四处陈列着丰富的陶艺作品

改造,并不是一种终点,而是一场持续对话的过程:对城市历史的回应、对居民日常的观察、对艺术表达的开放。而他们,却在这个项目中默契地找到了共同语言:用设计去迎接不确定,用空间去承载生活。

一又二分之一

1.5 平米的想象力试验所

1.5 平米在上海,可以用来做什么?图书流动站、自动贩卖机、自习室、桑拿房,也可以是一人 KTV、冥想室、塔罗牌屋……从建国西路一直往衡山路方向前进,如果你走得不太匆忙,就有机会发现凯文绿地前一个沿街的小房间。相比于毗邻的铺面,它的面积之小实在有些难以被注意。紧闭的玻璃门上贴着海报,一旁的墙上挂着面反光镜,倒映出车水马龙的景象。这是一个 24 小时艺术空间,无人值守,向任何人、在任何时间开放。关上门,暑意被隔绝在门外,耳畔清明,空间内外的噪音差恰是 20 分贝。

在成为 " 一又二分之一 " 空间之前,建国西路 750 号曾是一个礼品回收站,一扇玻璃门里摆着各式各样的礼品盒子,开着灯,没有人,显眼处会有一个手机号码。再之前,是一个被烟火气笼罩的老式 " 灶披间 "(厨房)。如今,这里仍然是个 " 开着灯,没有人 " 的小房间,在主理人 Luyi 的创想下,成为许多年轻艺术家的展示空间。

" 一又二分之一 " 空间的诞生,源于一种对 " 默默创作者 " 的深切共鸣。 主理人 Luyi 认识的很多艺术家、手艺人,在工作室埋头创作,得到的展示机会却微乎其微。恰好,有这样一个坐落于市中心的小空间,于是 " 本着对艺术的爱好和对艺术家的崇拜 ",2021 年的春天,Luyi 开始着手改造计划,于是在经过了很长一段时间的波折与自我怀疑之后,第一个展览终于亮相于建国西路一隅。此后,这个 1.5 平方米的沿街小空间每隔两周便会迎来不同主题的展览,花艺、织物、摄影、毛毡、丙烯画……让每一次的凝视都不被打扰,每一位创作者都能在这里独占一时一地的目光。" 无论是谁,只要你有作品希望被看到,就欢迎来这里。" 这是为孤独创作而生的一个出口,也是她作为艺术观者的一份致敬。

当热衷电子音乐的视觉设计师潘慧钧,无意中了解到 " 一又二分之一 " 空间的存在,当下便决意要在这里办一场特别的展览。这可能是上海最小的展览空间,展览内容入口正对面墙的中心为互动展示区,设有一台老式 CRT 屏幕与键盘装置,观者可在现场输入文字,并透过说话、拍手、现场音乐来即时触发字体动画。画面中产生的颤动、闪烁与错位效果对应声音的高低与强弱,形成音画同步的视觉变化。

像坐进一艘无所谓方向的流动酒吧,载着自己悄无声息地游走在街道之间。窗外的世界逐渐远去,思绪沉入手边的搭建与调试中。字符如积木般被一一排列、推移,声音像看不见的水流推动节奏起伏。人在其中,仿佛进入一个私密的心流回路——没有观众,没有终点,只有此刻,与一场正在生成的语言对话。

byyb.radio

路边电台的城市扩音

有的地方像是在城市繁华之外另起炉灶的小宇宙,轻便、灵活、不按套路出牌,却有自己的气场。byyb.radio 就是这样一个地方。它是一个电台,只有十平米,真的在 " 播节目 "。没有夺目门口,也没有 " 收听率 " 焦虑,只有持续发出的声音和一个非常上海式的问题:如果只有十平米的空间,你还能做什么?

byyb.radio 的名字源自两位创始人与朋友的闲聊:" 你叫 yb,你们就表演一波嘛。" 虽是即兴段子,却给了正苦于找不到自由表达舞台的 yb 灵感,创办电台,让音乐人有 " 来一波 " 的机会。两位创始人的分工如同油水分离:yb 负责技术和音乐制作,瑨二则负责运营和推广。

yb 与瑨二

最初的空间,实际上连 " 门 " 都算不上。在进贤路,它只是一扇窗,开在街边,后面藏着一间逼仄的小工作间。窗户打开时,这里就成了城市缝隙里挤出来的音乐洞口。如今在长乐路的门店,面积 " 成倍 " 拓宽至 10 平米,它容纳了一整套完整的线上线下声音系统:最重要的调音台放在中央,繁杂的线路整齐放置在冰箱大小的监控室中,真正的冰箱则被巧妙地放在调音台下的小空地上,装满了酒饮。每一寸空间都在 " 复合 ",动线被精确到 " 人挤人 " 的极限,所有功能像俄罗斯套娃一样被精密嵌入,既要满足电台日常运作,又要对外 " 敞开 "。

但显而易见的一点是,这个空间中,似乎依旧没有真正意义上的 " 门 "。从进贤路到长乐路,byyb 有意避免界限的诞生。声音从玻璃、从透明隔风板里流出去,像水一样顺着街角往外溢,和理发店的流行金曲、电瓶车的提示音撞在一起,谁也没说谁不合拍。城市不需要被分隔,它本来就应该是混响的、流动的。

虽然只有 10 平米,但 byyb 并不只是 " 一个人的电台 "。就像把客厅搬到了路边,每逢休息日傍晚,它便开始上演表演。内容呈现上,byyb 也颇具野心。在一年多的时间里,这个路边电台聚集了 techno、ambient、bass、实验电子等不同流派的音乐人,也播出了播客、日记和胡思乱想。

当然,不是所有的音乐人都适合 byyb,也不是所有 DJ 都能在这里找到听众。他们有自己的挑选方式,但这个标准不挂在墙上,也不写在流程里。谁能在这里表演,byyb 没有一份 " 甄选标准清单 "。yb 说," 标准其实是音乐对味儿。" 他们更倾向于邀请那些已经有作品,且有自己声音表达方式的音乐人,尤其是那些希望在中文语境中被更多人听见的创作者。有的人把这里当跳板,也有人只是路过,留下了小段声音的痕迹。与此同时,byyb 也欢迎 " 新手入场 ",无论是只想试水的一节课学员,还是想认真规划音乐生涯的探索者。任何人只要感兴趣,都可以来尝试。

小空间并不意味着受限。反而,在技术与创意的加持下,byyb 已经将 " 表演一波 " 的概念带出了长乐路社区,破圈走向上海的城市主干道。在 TX 淮海,他们请来一位马来西亚音乐人,音乐风格混杂且跳脱,仿佛高速公路上的古早华流舞曲,混着新时代的电子乐采样,形形色色的路人一拥而上,快活跳舞。

byyb 称得上 " 小而美 ",但它正以小见大地映射着当代上海公共性的重塑。它的音乐能够让邻居驻足聆听,也能在线上连接世界。在这些城市的 " 螺蛳壳 " 里,新一代文化爱好者交换着音乐、思想和社群认同。在这两平米窗口内,城市生活得以 " 缩小演出 ",邻里关系也因周末的音乐会而加温。它们让陌生人在公共空间里有了共同话题:可以是讨论明晚播放哪首曲子,也可以是顺带种草一家水果店。

KiOSK COFFEE

咖啡、杂志与好天气

在太原路上,梧桐掩映下藏着一间通透且神采盎然的咖啡杂货亭。它不张扬,却总让人忍不住多看一眼:一个启发自旧时杂货书报亭的小窗口,狭长的空间内飘出咖啡香气,橱窗上陈列着一本本报刊杂志与小物件,仿佛时间在这里放慢了脚步,也仿佛走进了某个复古时代的午后街头。

"Kiosk" 这个词源于奥斯曼土耳其语,意指亭子、小屋,曾经被广泛用来指街头的小型报刊亭或杂货店。曾经,它是城市文化中最不起眼却最有温度的一部分。人们在上班途中驻足买一份报纸、喝一口浓缩咖啡,或者与摊主寒暄两句,这些片段构成了城市的日常节奏。这些遍布街道的小亭间是记忆中城市的鲜活脉搏,如今,它们逐渐远去。

KiOSK COFFEE 正是对这种 " 街头日常 " 的一次温柔致敬。面积不过几平方米,却被主理人打理得灵动而有趣:一个巧妙设计的窗口,一面精心布置的橱窗和一个操作台。正是这份 " 极简 ",让人更关注内容本身——无论是杯中风味,还是窗前刊物。KiOSK COFFEE 将 " 书报亭 " 这一意象重新激活,把原本属于城市怀旧记忆的报刊文化,以当代表达方式重新带回街头。他们在橱窗前装置了一个 " 微型书报架 ",每隔一段时间就会更换一批刊物。在等候一杯咖啡的短暂时间里随手拿起一本,有时候是复古漫画,有时候是精心挑选的潮流杂志,也有来自世界各地的小众期刊。真正的城市灵感,不一定要大张旗鼓,也许只需要一扇窗口,一杯好咖啡,和一本值得翻阅的杂志。

fRUITYSHOP

咫尺之间,无限乐境

到访过 fRUITYSHOP 上海店的客人中,不乏有人感叹 " 它像极了纽约街头的黑胶唱片店 ",也有人心仪此处是因为 " 有意思的小店自成一个大世界 "。fRUITYSHOP 位于上海长乐路,这里是旧法租界,也由于法国梧桐成片的景观而被人们称为 " 梧桐区 "。这家小小的黑胶唱片店在街上并不显得那么起眼,不过走近看,却藏有无限乐趣。

店铺空间布局看似一目了然,其实处处透露着店主的小巧思。斑驳的水泥墙面,裸露的线缆勾勒了随性自由的基调,储物箱装满的黑胶唱片是不容质疑的空间主角。复古海报、耳机、音响、服装等周边产品点缀其中,Wax Poetics、Record 等知名音乐刊物与书籍自成一角。细细翻找唱片的客人们还能发现旁边小小的便利纸贴心地标注了厂牌介绍。此外,被戏称为 " 水果吧台 " 的木质柜台放置着唱机、DJ 控制台等专业的放歌设备。天气晴好的时候,唱片店门口会摆上两张露营椅子。一边在梧桐区的马路旁晒太阳,一边聆听店内的黑胶音乐,何尝不是一种浪漫的音乐日常呢?

虽然整体门店看似简约而随性,但一聊到具体的黑胶唱片,fRUITYSHOP 主理人 Yaho Wang 无疑有着自己的坚持与标准,他向我们分享,"fRUITYSHOP 没有刻意想把店铺设计成某一种风格,我们的风格主要体现在黑胶唱片的内容上。" 门店代理的许多唱片直接面向专业的音乐制作人与 DJ,从耳熟能详的知名音乐人到小众的厂牌均有不少唱片可供选择。整体唱片陈列也相当考究,以黑人音乐为主,在 Jazz、Funk、Hip-hop、Soul 等大类之下进行了细分。

Yaho 本身是一名唱片发烧友,也是经常受邀演出的 DJ,还因为平日喜欢钻研 DJ 设备与音响系统而被圈内人取了个 " 爱称 " —— " 王工 "。在他的私人收藏里,能窥见市面上稀有的 Jazz 唱片,也常常能发现 Funk 曲风的律动音乐。谈及店内黑胶唱片的选品,Yaho 坦言," 个人喜好与主流音乐的口味之间肯定会去平衡的,一些主流的流行音乐我们也做。但是占比上,80% 还是偏向自己的风格。"

fRUITYSHOP 于 2013 年在北京创立,专注于黑胶唱片及其延伸的文化产品。最初的门店坐落于东城区的胡同内,名字取意于 " 水果店 ",寓意黑胶音乐风格如同琳琅满目的水果般多元,为听众带来丰富选择。2022 年,fRUITYSHOP 在上海开设新店,短时间内便吸引了大量年轻群体,这得益于长乐路开放、多元的氛围。门店不仅售卖唱片,更融入日常生活,不少人每天像去咖啡馆一样前来闲逛。

尽管黑胶文化在国内仍属小众,fRUITYSHOP 始终致力于推广。除了定期举办如 Open Decks 等开放型活动,邀请新手与专业 DJ 同场分享,也积极跨界探索,包括发行独立音乐、设计服装配饰,与品牌联名合作等,以这一方小小的空间为据点,逐步构建出了以黑胶文化为核心的音乐生态。

宙世代

宙世代

ZAKER旗下Web3.0元宇宙平台

一起剪

一起剪

ZAKER旗下免费视频剪辑工具

相关标签

上海 美好生活 物理 魔术师
相关文章
评论
没有更多评论了
取消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

12 我来说两句…
打开 ZAKER 参与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