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是否有留意过,体重秤上的数字就像你的心情一样,也会在一周里起起伏伏。
周一站上体重秤,低头一看,差点心梗。到了周五,还是同一台秤,数字却温柔了许多。
你或许会怀疑体重秤坏了,但其实也很有可能,是你身体有一个体重节律~
一周之中:周一最胖
周五周六最瘦!
即将迎来周末的周五和周末刚刚开启的周六,往往是打工人一周里最开心的日子。
喜上加喜的是,一周里最「瘦」的时间,通常也恰好是周五或者周六早上,这是有科学依据的。
图片来源:giphy.com
一项发表在期刊《肥胖事实(Obesity Facts)》上的研究招募了 80 位成年人,记录了他们的每日体重变化(时间从 15~330 天不等),并按照增重组(体重增长超过 1%)、减重组(体重减少超过 3%)和维持组进行了分析 [ 1 ] 。
结果,研究人员发现,大家的体重都有相似的波动曲线——
一周里,我们的体重峰值会出现在周日或周一,接着每天缓慢下降,到了周五或周六到达最低点,随后又在周末有所上升,再次在周一达到最高点。
这项研究告诉我们,称体重也要选好黄道吉日:周日周一称体重,数字非常残暴,周五周六就温柔了许多。
一周里的体重变化曲线
图片来源:文献 [ 1 ]
这种规律在维持组和减重组都可以被观察到,尤其是后者。在减重组里,有 59% 的人体重的最高值出现在周日和周一,有 60% 的人体重最低值出现在周五或周六。
研究人员将这种现象称之为:「一周体重节律」(weekly weight rhythm)。
还有其他研究也发现了类似的现象。比如 2008 年的一项研究就同样发现,对于一般人来说,无论是否进行有意识的体重管理,体重都会出现在工作日缓慢下降,在周末则有所上升 [ 2 ] 。
但也别高兴得太早。因为研究人员还发现,如果你没有对体重进行控制,体重在周末的增长往往会大于工作日的减少。
不进行体重控制的话,周末涨的体重工作日跌不回去
图片来源:文献 [ 2 ]
也就是说,相比一周里的其他日子周五周六是最瘦的,可相比上一周还是胖了。
研究中发现,那些不运动的人,每周要多「贴膘」0.077 公斤。这个数字乍一看没什么,但一周周积累,一年下来就有 4 公斤,足够让你前一年买的衣服显小了。
这就让人开心不起来了。
周末为什么胖
你心里清楚得很
你可能觉得自己挺自律,周末也就稍微放松了那么「一点儿」而已,可是周末的生活就是那么「润人细无声」。
为啥工作日掉秤,周末又会长回去,首先还得从「吃」说起。
平日里时间被工作占用,忙起来可能也就点外卖或者到公司附近的小店对付一下,却也让我们的饮食保持在一个相对合理的范畴。
但到了周末就不一样了,忙了一周犒劳下自己很正常吧?和朋友一起聚个餐很正常吧?
图片来源:《猫和老鼠》
火锅、烧烤、奶茶、自助餐,再喝上两杯小酒,简直是在遭受酒精 + 高盐高脂高碳水的「多重轰炸」。
吃得多了,食物在消化道内停留,本来就会造成体重秤上的数字增加。
而且摄入的盐和碳水太多,还可能造成「水潴留」(说人话就是身体组织内保留了更多的水分),这也会让身体变得更重。
有数据表明,摄入更多的盐意味着需要通过尿液排出更多的钠,导致体重因身体主动「保水」出现暂时性上升;而摄入的糖分在转化为糖原时,每 1 克糖原要结合 3 克的水分 [ 3 ] [ 4 ] 。
高盐饮食会导致体重暂时上升(图中白色柱子)
图片来源:文献 [ 3 ]
对于一个健康的成年人来说,一天内体重本来就会因为正常的进食、饮水、呼吸和排泄上下浮动个一两公斤,一顿大餐之后,这个幅度可能还会更加夸张。
当然,无论是食物本身还是水潴留,它们所带来的体重增长都是暂时的,并不是真的「胖了」。周末使人发胖,更主要的还是因为你在此期间的吃吃喝喝,会让你摄入更多的热量。
一项涉及超过 11000 名 18 岁以上成年人、时间跨度长达 10 年的研究就显示,在人们饮食最放纵的周六,摄入的热量可以比平日多出 181 千卡,相当于额外多喝了一杯奶茶 [ 5 ] 。
别看这个热量不算高,但一年 52 周那就是积少成多啊 ......
周末吃得多也罢了,关键你还动得少啊。
上班的日子好歹至少在通勤时还会走一走,到了周末,很多人就会把运动忘得一干二净,只想看剧、打游戏,一整天动也不动。
一项基于测量了 6611 名成年人数据的研究表明,到了周末活动减少是普遍现象,尤其对于 40~59 岁的中年人来说,工作日和周末的活动量(用活动量单位 MIMS 衡量)差距可以达到 5.4% [ 6 ] 。
身体活动减少,热量消耗跟着减少,人也就胖了。研究还发现,周末久坐时间每增加 60 分钟,长期来看与体脂增加 0.5% 相关 [ 7 ] 。
不同年龄组工作日和周末活动量的差异
图片来源:根据文献 [ 6 ] 数据自制
总而言之,到了周末,很多人消化道里的「存货」增加,体内的水分滞留增加,摄入的热量增加,只有消耗在减少,胖得真心不冤。
其实,周末发胖,就和「每逢佳节胖三斤」一个道理 [ 8 ] 。周一的时候上秤更重,还不是因为周末过得太安逸了。
称体重有助于减肥
但要选对时间和频率
那么问题来了,既然体重一直都在动态变化,什么时候上秤才是准的?
如果你想了解「真实」的自己,而不是饭后还没「卸货」或者短期水肿时的体重,可以记住这个称重「黄金法则」 [ 9 ] ——
日期上可以选择周三,此时离相对放纵的周末已经过去了几天,又还不至于因为一周的劳累消耗过大,能捕捉到一个相对准确的状态。
时间上,选择在早上起床「嗯嗯」完以后,穿尽可能少的衣服,带着空腹状态去称。这不是在自欺欺人,而是尽可能地减少「身外之物」的干扰。
但要注意的是,相对于某一个节点的体重数字,我们更需要关心的是一个趋势,而不是纠结于短时间内一斤两斤的变化。
也就是说,最好是保持规律性和一致性,方便我们对两次称重的数字变化进行有意义的比较。
对于想要维持健康体重或者减肥的人来说,如果能够形成规律的称重习惯,会更被值得看好。一项综述研究发现,在大多数研究中,每日或者每周称重的人会有更好的体重管理效果 [ 10 ] 。
而 2015 年的一项研究中,每日称重的参与者比没有这个习惯的参与者在半年时间里多减了 6.1 公斤。研究人员分析,这是因为定期称重会激发你去做更多的控制体重的行为,比如运动,调整饮食等等 [ 11 ] 。
可能也是因为,体重管理比较到位的人,更敢面对称上的数字吧。
研究发现每日称重带来的减重效果更好
图片来源:文献 [ 11 ]
总结一下:对于多数人来说,周一最重,周五或周六最轻,周三早上体重会比较准确。规律称重的人,更有可能把体重控制好。
不过,每天称重并不是一个必选项,有些人可能会因此产生焦虑感等负面感受,甚至加重饮食障碍带来的困扰,那就得不偿失了 [ 12 ] 。
只要持续保持健康的饮食和运动习惯,每周上秤一次,或者甚至不上秤也没有问题。
到头来,称重不是为了别的,而是从中对自己的身体进行更好的了解,从而监督自己变得更健康。数字其实不重要,好的身体状态才是最最最最最宝贵的。
最后,谁点赞,体重秤就对谁温柔~嘿嘿。
本文审核专家
参考文献
[ 1 ] Orsama, A. L., Mattila, E., Ermes, M., Van Gils, M., Wansink, B., & Korhonen, I. ( 2014 ) . Weight rhythms: weight increases during weekends and decreases during weekdays. Obesity facts, 7 ( 1 ) , 36-47.
[ 2 ] Racette, S. B., Weiss, E. P., Schechtman, K. B., Steger ‐ May, K., Villareal, D. T., Obert, K. A., ... & Washington University School of Medicine CALERIE Team. ( 2008 ) . Influence of weekend lifestyle patterns on body weight. Obesity, 16 ( 8 ) , 1826-1830.
[ 3 ] Rakova, N., Kitada, K., Lerchl, K., Dahlmann, A., Birukov, A., Daub, S., ... & Titze, J. ( 2017 ) . Increased salt consumption induces body water conservation and decreases fluid intake. The Journal of clinical investigation, 127 ( 5 ) , 1932-1943.
[ 4 ] Murray, B., & Rosenbloom, C. ( 2018 ) . Fundamentals of glycogen metabolism for coaches and athletes. Nutrition reviews, 76 ( 4 ) , 243-259.
[ 5 ] An, R. ( 2016 ) . Weekend-weekday differences in diet among US adults, 2003 – 2012. Annals of epidemiology, 26 ( 1 ) , 57-65.
[ 6 ] To, Q. G., Stanton, R., Schoeppe, S., Doering, T., & Vandelanotte, C. ( 2022 ) . Differences in physical activity between weekdays and weekend days among US children and adults: Cross-sectional analysis of NHANES 2011 – 2014 data. Preventive Medicine Reports, 28, 101892.
[ 7 ] Drenowatz, C., Gribben, N., Wirth, M. D., Hand, G. A., Shook, R. P., Burgess, S., & Blair, S. N. ( 2016 ) . The association of physical activity during weekdays and weekend with body composition in young adults. Journal of obesity, 2016 ( 1 ) , 8236439.
[ 8 ] Schoeller, D. A. ( 2014 ) . The effect of holiday weight gain on body weight. Physiology & behavior, 134, 66-69.
[ 9 ] Webmd editorial contributor. ( 2025, May 10 ) . What to Know About Weighing Yourself. WebMD. Regular Weigh-Ins: What to Know About Weighing Yourself
[ 10 ] VanWormer, J. J., French, S. A., Pereira, M. A., & Welsh, E. M. ( 2008 ) . The impact of regular self-weighing on weight management: a systematic literature review.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behavioral nutrition and physical activity, 5, 1-10.
[ 11 ] Steinberg, D. M., Bennett, G. G., Askew, S., & Tate, D. F. ( 2015 ) . Weighing every day matters: daily weighing improves weight loss and adoption of weight control behaviors. Journal of the Academy of Nutrition and Dietetics, 115 ( 4 ) , 511-518.
[ 12 ] Pacanowski, C. R., Linde, J. A., & Neumark-Sztainer, D. ( 2015 ) . Self-weighing: helpful or harmful for psychological well-being? A review of the literature. Current obesity reports, 4, 65-72.
策划制作
作者:34 | 策划:塔盖 | 监制:Feidi
插图:见图注 | 封面图来源:站酷海洛
最近微信改版了,有读者说找不到我们的文章
大家记得把丁香医生设为星标哦~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