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正东 图片来源:每经记者 谢陶 摄
八月初的成都,文殊坊旁的僻静巷子里,一座红砖堆砌的高大烟囱格外醒目。
烟囱之下,一片崭新的建筑空间肆意生长,不时传来零星的装修声。刘正东脖子上围着汗巾,干劲十足地用电锯调整木料的长度。这些木料不久将用来搭建并完善一个小型当代独立戏剧博物馆,这件事他心心念念了许久。
很久之前,刘正东还是一个 " 严肃的戏剧人 ",时常关心 " 诗与远方 "。如今,按照他的话来讲," 完全就是个戏剧民工 ",惦记的都是 " 粮食和蔬菜 "。可能前一个小时他还在和来自纽约的剧作者探讨剧本,后一个小时便一头扎进了工地,操心起空间细节的改造。
眼前这片刚刚试营业的全新空间—— " 烟囱里 26M",不只是一座建筑空间,更是一个以戏剧演出为核,包含了当代独立戏剧博物馆、艺术工作室、录音棚、酒馆、疗愈空间、咖啡店等多元业态的戏剧艺术综合体。
" 我希望它是一个可以展现戏剧魅力与人的温度的场域。" 刘正东说。
烟囱里 26M 图片来源:每经记者 谢陶 摄
作为成都独立戏剧厂牌——化工场的联合创始人,刘正东在过去十余年的时间里,扎根城市不同的角落,用自己的方式,打破戏剧与大众的界限,让戏剧真正滋养生活,打造出一个个宝贵的、属于独立戏剧的生态。
" 以前,可能我还会野心勃勃想要开创所谓新的戏剧美学或流派。现在我更关心的是剧场里的每张桌椅板凳、每片空间的布局变化、每个年轻演员的顺利登台," 刘正东向记者分享道," 我希望退到幕后,引入更多年轻的戏剧力量,让独立戏剧走得更远。"
刘正东 图片来源:每经记者 谢陶 摄
边缘
刘正东成长于内蒙古包头,那是北方的边缘地带。他所倾心的实验性、先锋性的舞台剧,在这个万物快速流变的时代,又何尝不是另一种 " 边缘 "。
在戏剧演出行业浸润十年,看过国内外大大小小的独立戏剧之后,刘正东萌生了打造一个小型空间,做自己喜爱的戏剧的想法。2018 年,他与几位朋友在成都联合创立了独立戏剧厂牌——化工场。" 我们一致认为,成都拥有独立戏剧的土壤,这里有优秀的创作者,也有较大规模的受众。成都市场对于独立戏剧的接受程度,并不亚于北京和上海。"
几经周折,刘正东在成都东边的崔家店找到一家废弃的化工厂,占地 400 平方米、层高接近 9 米,周围是一片荒地,完全符合他对剧场的需求。
盘下厂房后,刘正东亲自上阵,带着 3 名工人一边研究一边改造,重做防水、加装楼梯,最重要的是给房顶的 6 根大梁都装上灯架,让整间厂房都 " 沐浴 " 在灯光中,消除了传统意义上 " 舞台 " 与 " 观众席 " 的明确界线。
不同于传统剧场,化工场没有固定的舞台和观众席,而是摆放着许多脚手架、铁桶、铁箱子等。每一场演出都是 " 就地取材 ",临时搭建。一切为了戏剧服务,空间与场景都是自由的。
成都化工场实验艺术空间内部 图片来源:受访者供图
以此为原点,刘正东和团队开始用戏剧点亮这座城市的边缘。2019 年 1 月,化工场正式对外开放,没有过多的宣传推广,凭借小众、独立的魅力,很快吸引了来自北京、上海、广州等地的剧团和独立戏剧人。
随着《美丽新世界》《许仙》《芝加哥》《羊的诗》《高跟我最美》等深受观众喜爱的话剧和音乐剧在化工场登台、走出,这个看似边缘的地带一跃成为了当时成都乃至国内戏剧的中心之一。" 事实上,当时化工场支付给演员的报酬在业内来说并不算多。但每一次的活动招募,都有很多外地戏剧人主动前来。" 刘正东说。
化工场的众多戏剧代表作 图片来源:每经记者 谢陶 摄
中心
毕业后,刘正东相继在成都市话剧团和四川人艺工作。一直以来,两者都是成都戏剧文化的中心。
早期的化工场是一个单纯戏剧演出的载体,后来随着演出的累积、戏剧人的聚集,化工场的定位也逐渐发生着变化,这里更像是一个充满自发性与创造性的 " 线下社区 "。
人们可以在这里找到各类戏剧,如象征主义、批判现实主义、荒诞戏剧、环境戏剧等。当然,更重要的是——这里还有一群真实表达自我、善于独立思考的戏剧人。" 如果说初期的化工场是自我的信马由缰,那么后来它承担起了更大的责任,成为了一个独立戏剧的孵化中心。" 刘正东说。
化工场城市音乐剧团《造梦工场》结合空间打造沉浸式演出 图片来源:受访者供图
那段时间,除了引进、孵化专业的独立戏剧,刘正东有时也为学生作品免费提供演出场地。像是四川音乐学院 2015 级音乐剧班就在化工场举办了毕业演出,11 名大四学生在两个小时里,演绎了 16 首迪士尼、百老汇和中国经典音乐剧唱段。" 我们希望让每一个有热爱的人能找到属于自己的舞台。" 刘正东说。
后来,为了支持独立戏剧人,化工场还发起了艺术家驻留的 " 化合计划 ", 面向国内青年戏剧艺术家征集作品,艺术家负责创作,化工场负责其余幕后制作及运营,共同打造精品戏剧。
虽然这个计划于 2022 年被迫终止,但它仍代表着化工场某一段时间的价值追求——挖掘新生力量,创造更多可能性。" 当时我们有过许多大胆的创作计划与发展规划,但由于戏剧市场的整体乏力,我们只好选择蛰伏…… "
说的是选择蛰伏,但刘正东和化工场的创始团队没有停下脚步,他们始终在寻找更中心、更具影响力的空间。
无论是 2020 年在宽窄巷子打造的 " 橱窗剧场 ",还是在锦江宾馆附近经营的 " 沉浸式音乐剧酒吧 ",抑或是 2023 年在麓湖焕新的化工场 CHEM-THEATER,刘正东一直在探索一个可以与多元业态实现链接的 " 中心 ",吸引更多的人走进剧场。
CHEM-THEATER 图片来源:受访者供图
生态
" 我不仅是设计,还是监理、材料工、木工、水电工、搬运工。" 刘正东笑着向我介绍起这片全新的空间。
这里的前身是拥有着 60 余年历史的成都人民饭店,整个饭店占地 10 来亩,刘正东租下了 300 平方米,以大烟囱下的锅炉房和洗衣房为核心,打造一个戏剧艺术综合体。
主打的剧场 " 化工场 " 占据了核心位置的 100 平方米,其余地方被切割成一个个小空间,大的 60 到 70 平方米,小的仅 10 平方米左右,错落有致地聚合在剧场四周。这便是 " 烟囱里 26M" 的初始形态。
8 月初的周末,夜莺编导的新戏《秋风叹》连续上演了两场,这是一出发生在晚清、以女性先行者秋瑾的故事为原型创作的历史情感话剧。" 化工场 " 的粉丝慕名而来,对这个新场赞不绝口,刘正东也鼓足了干劲," 我希望这里可以成为一个展现戏剧魅力与人的温度的场域,更为重要的是一个可以以戏剧为媒,链接更多人的多元生态。"
烟囱里 26M 内部 图片来源:每经记者 谢陶 摄
如今,刘正东的想法正在得到一一回应,一群素不相识的陌生人聚集在这片新的空间,变成了伙伴、邻居、搭档。围绕着化工场剧场,过场艺术工作室(Non-place)、巴别塔鸡尾酒(BABEL SPACE)、琉璃万事屋、平行交叉 · 咖啡实验室以及晓蝉院(学 · 养 · 戏剧 · 疗愈工作室)等相继扎根、生长,悄然改变着文殊坊附近的文旅及消费生态。
新空间里,接下来还会专门设置一个当代独立戏剧博物馆,它将尽可能对全国独立剧团的内容进行集中展示,包含戏剧书店、剧本档案馆、影音区等部分。同时,演出空间也将向全国各地的剧团开放," 我们期待跟更多的戏剧好友,一起共创这里的生态,无论是戏剧创作、还是商业合作,我们都希望它是一个有凝聚力跟感染力的空间。"
" 戏剧这个东西本身不挣钱,也没有人愿意投钱,但同时全国各地总有那么一小拨人在坚持喜欢这个东西。我希望能够持续扩大戏剧的影响力,让那些微乎其微的力量和声音,被看见,被听见。" 刘正东分享道。
" 也许我才华有限,但你看,我有使不完的力气。" 采访结束时,刘正东向我开着玩笑,径直走向属于他的 " 工地 "。一如多年以前,他孤身一人从边缘的内蒙古,来到这躁动的盆地中心。
幕布落下,幕布升起,喜怒哀乐,渐次登场。
每日经济新闻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