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实证明,只要冲浪冲得足够久,那么你总能看到一些出人意料的 " 抽象派 " 新闻。
比如知名大厂微软,近期就传出了一则投资 17 亿美元去 " 圈地买粪 " 的消息。
微软豪掷 17 亿美元 " 圈地买粪 "
具体而言,微软近期和一家叫做 "Vaulted Deep" 的生物科技公司签署了合作协议。对方将在 2038 年以前,通过把 " 生物泥浆 " 深埋地下的方式,代表微软实现超 400 万吨的碳去除目标。
至于所谓的生物泥浆 ...
它的核心配方就是 " 粪便 "。
对,你没有看错。跟微软签订合同后,Vaulted Deep 会收集大量的人类、动物粪便,并将它们和造纸污泥、有机废物等影响环境的垃圾搅成糊状的 " 生物泥浆 "。随后再找一块所谓的 " 风水宝地 " 派遣工程人员原地打孔,以便将刚刚做好的生物泥浆注入到地下 5000 英尺(约 1524 米)的岩层里永久封存,让这些垃圾自此于世间消失。
根据《Inc.》所透露的信息,Vaulted Deep 每处理 1 吨二氧化碳的成本是 350 美元,而它本次和微软签订的服务交易总价值将超过 17 亿美元。(约合 122.05 亿元 RMB)
针对此事,Vaulted Deep 的首席执行官曾发表了两大观点。
一 随着时间的推移和技术的进步,公司处理生物泥浆的成本也将有所波动,所以现阶段各方透露的 " 超 17 亿美元 " 也可能有所变化。
二 在传统的处理方案里,这些生物泥浆的原材料大概率会被送到垃圾处理厂,或者被直接倒入水道、洒在土地上。但无论哪种处理方案,上述废料都将产生大量的二氧化碳去污染环境,更别说其随之携带的病原体还可能会污染地下水道。正因于此,Vaulted Deep 将生物泥浆注入 " 不透水岩层 " 里永久封存的做法,不仅更环保,也会更安全。
一笔有味道的天价交易
是的,看到这大家应该也明白了。
微软 " 圈地买粪 " 的做法是为了封存污物,从而保护环境。
那么问题就来了。
17 亿美元放在哪都不是一个小数字,哪怕是财大气粗的微软,也不会眼睛都不眨就刷卡换来小山似的 " 粪堆 "。这背后,是不是有什么更值得深究的说法?
答案自然是肯定的。微软表面上是花 17 亿美元做了件 " 圈地买粪 " 的抽象事,背地里实则是在为自家的 AI 模型寻求发展空间。换言之,这 17 亿美元买的根本就不是粪便,而是粪便里蕴含的 " 碳排放权 "。
相关文章指出,随着微软内部云计算、AI 业务板块的快速成熟,其数据中心的用电量也呈持续走高之态。在这样的背景下,微软 2024 财年的碳排放量自 2020 年以来,已经累计增长了 23.4%。
倘若再不加以遏制,微软的社会形象、ESG 评分等概念也会随之受损。进而影响投资人、财团、用户等群体对该公司、公司产品的青睐程度,甚至会因此遭受罚款、限制融资等规则制裁。
所以微软也在保护雨林、购买碳积分等手段之外,开发出了购买 " 生物泥浆服务 " 这一方案来强化碳排放的遏制力度。毕竟团队高管早在 2020 年就对外公开承诺过微软将在 2030 年实现二氧化碳的 " 负排放 ",并在 2050 年清除公司从创立以来的所有碳排放指数。
不过话又说回来。
就规则而言,微软本轮的大手笔减碳计划,不仅能让他免于各类舆论、经营风险;还能让公司利用美国的 45Q 税收碳信用机制(一项鼓励碳封存技术的税收抵免条令)收获税务减免。可谓是花一金而获多赢。
" 圈地买粪 " 背后的杰文斯悖论
事实上,除了用电量飙升造成的碳排放量激增外,AI 数据中心庞大的散热需求,也让它变成了一头硅基渴水猛兽。
就 Chat GPT 而言,它每生成 10-50 个中等强度的回复,就要消耗约 500ml 的水用来散热。而 Semrush 的数据则指出,Chat GPT 每个月的访问量已经超过了 52 亿次。在这样的背景下,美国内华达大学拉斯维加斯分校的 Steffen Lehmann 教授也表示,仅一个传统大型数据中心的单日耗水量就高达 500 万加仑,约等于一个 2-5 万人口的小镇日用水量。
更不用提目前各国大厂已经展开了 AI 军备竞赛,随着相关应用需求、访问需求的不断增加,数据中心的散热耗水量也将呈持续增加态势。
正因于此,目前世界上除微软做出了 " 圈地买粪 " 等举动外,同为互联网大厂的亚马逊、谷歌也纷纷投资建设了雨水收集系统、再生水冷却系统,用以维持企业的资源消耗平衡。
但问题在于,经济学中有一个叫做 " 杰文斯悖论 " 的概念。它是指 " 效率的提升,并不必然导致资源消耗量的减少,也可能因为成本下降而增加需求,最终导致资源消耗总量的增加。"
举个例子↓
煤炭、石油等资源在开采难度较高的时候,它们往往会因为高昂的成本、售价而被一小部分人使用。但随着技术的提升、成本的下降,当煤炭、石油可以被普通人随意购买时,它的总消耗量也势必会大于开采难度较高的时期。
代入到今天的 AI 赛道。由于众厂商为争夺客户陷入了 " 军备竞赛版本 ",所以免费大模型、超低价 Tokens 也走到了我们面前。在这样的背景下,消费者、用户也养成了遇事不决先问 AI 的习惯。
而在这样一个用户连 " 中午吃什么 " 都要询问 AI 意见的世界,大厂 " 圈地买粪 " 换取碳排放权的故事,也绝不会在微软这里画上句号。
参考:
IT 之家:微软达成超 10 亿美元合作:处理 490 万吨有机废物以抵消碳排放
数字生命卡兹克:微软为了 AI,买了 17 亿美金的屎
每日经济新闻:微软花 17 亿美元 " 埋粪 "!把人类粪便和污水转化成 " 生物泥浆 " 注入地壳 1500 米深处
华尔街见闻:AI 不仅费电,还费水
科创板日报:效率革命还是资源黑洞?DeepSeek R1 背后的杰文斯悖论探讨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