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北大医药(000788.SZ,股价 6.42 元,市值 38.26 亿元)公告,全资子公司北京北医医药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北医医药)长期高度依赖于与北京大学国际医院(以下简称国际医院)的业务合作,在 2025 年 5 月终止业务合作后,北医医药截至目前未能寻找到同类型业务,因此面临主营业务全面中止的风险。
实际上,国际医院不仅是北医医药的第一大客户,也是北大医药的第一大客户。据公告披露,2024 年,国际医院的实际采购金额为 11.23 亿元,占北大医药当年药品流通收入的 78.15%。
面临失去主要业务和客户的北大医药试图把资源向医药制造业务倾斜。公司近日公告,将以生产制造中心为基础组建生产制造子公司,强化在仿制药生产方面的优势。
8 月 12 日,北大医药逆势大跌,截至收盘跌 7.36%。
子公司主营业务基本终止
公司预计今年减少收入约 6 亿元
据北大医药公告,北医医药在今年 5 月与国际医院终止合作后,其主营业务自今年 6 月以来已基本终止。
由于北医医药截至目前未能寻找到同类型业务,因此面临主营业务全面中止、人员分流、企业转型的风险。
该事项将导致北大医药今年 6 月至年末,可能面临销售收入减少约 6 亿元(占公司最近一期经审计营业收入的 29.13%),净利润减少约 4000 万元(占公司最近一期经审计归母净利润的 28.99%)。自 2026 年起,北大医药可能面临的损失更加重大——营业收入或减少 10.27 亿元,净利润减少约 6869 万元,分别占公司最近一期经审计营收及归母净利润的近 50%。
也就是说,北医医药与国际医院的合作一中止,北大医药就要失去约一半的收入与利润。北大医药还在公告中称,北医医药正面临可能关停并转的困难局面。北大医药方面表示,正在积极探索北医医药转型的新方向,以促使其能够逐步走出困境,但转型方向尚存在不确定性。
北医医药与国际医院中止合作,对北大医药造成重大影响,原因在于北大医药对医药流通业务的高度依赖,而国际医院正是其医药流通业务的主要贡献者。
根据 2024 年数据,报告期内,北大医药药品流通业务实现营收 14.37 亿元,占公司总营收的 69.75%;实现营业利润 1.94 亿元,占比 35.05%。
医药流通业务的实施主体主要是北医医药和武汉叶开泰两家子公司。其中,北医医药作为国际医院医疗设备、手术器械、药品、体外诊断试剂、医用耗材的采购、物流与配送等项目服务的唯一提供商,与国际医院签订了三年有效合同。据北大医药披露数据,合同金额为每年 12 亿元。2024 年,国际医院的实际采购金额为 11.23 亿元,占公司当年药品流通收入的 78.15%。因此,国际医院不仅是北医医药的最大客户,也是北大医药的单一最大客户。
与北大已无股权关系
或将向医药生产制造进一步转型
8 月 8 日晚间,北大医药发布公告称,公司召开第十一届董事会第十二次会议,审议通过《关于启动公司及相关子公司名称变更工作的议案》。公司分别于 2022 年 12 月份、2024 年 12 月份经历两轮实际控制人变更后,北京大学现已不再为公司实际控制人,公司与北京大学已无股权关系,公司实际控制人现为徐晰人。
鉴于公司实际控制人已发生变更,北大医药表示,为明确上市公司目前的控股关系,同时根据公司经营及业务发展需要,拟逐步完成公司及相关子公司的名称变更工作,以逐步实现公司及相关子公司的 " 去北大化 "。
北大医药的转型方向,或将进一步往医药制造业务延伸。
今年 8 月 9 日,公司公告以生产制造中心为基础组建生产制造子公司。公司方面认为,此举有利于专注生产制造环节,实现生产资源的集中配置与高效利用,强化在仿制药生产方面的优势。
2024 年,北大医药的药品制造收入为 6.23 亿元,占公司总营收的比重约 30%。该业务毛利率为 57.47%,高于药品流通业务的 13.48%。
但值得注意的是,北大医药目前的医药产品以仿制药为主,其中多款产品已经纳入集采,如抗感染类产品注射用美罗培南、注射用头孢米诺钠、奥硝唑注射液等。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北大医药的毛利率水平,2024 年,公司制药业务毛利率较上年下滑了 11.23 个百分点。
(文章内容和数据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记者|陈星
编辑|段炼 陈俊杰 杜波
校对 |赵庆
封面图片:视觉中国(图文无关)
|每日经济新闻 nbdnews 原创文章|
未经许可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镜像等使用
每日经济新闻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