哪怕是一块小小的路牌、一个有触感的边框,或是一道柔和的灯光,在色部义昭手中,都会带有性格与情绪,在日常生活中悄悄发挥作用。
如果说这个夏天日本最火的视觉形象是什么,大多数人会回答——那个像细胞一样分裂、螺旋、繁衍的图形。
它几乎出现在所有公共空间的显眼位置:机场、高铁站、城市街头、电视广告,甚至成了社交媒体上的新潮流。这是2025年大阪世博会日本馆的主视觉,由平面设计师色部义昭操刀。
有人盛赞它象征了当代日本对未来社会的愿景,也有人质疑它太过抽象、缺乏亲切感。但不可否认,它已成为当下日本最具辨识度的国家级设计符号。而它的创作者,今年51岁的色部义昭,早已在日本平面设计界拥有极高声望。
如果在中国公众的认知中,原研哉代表着"设计的美学理想",那么色部义昭则更接近"当代公共空间的视觉秩序建构者"。
为草间弥生美术馆操刀视觉
他是日本设计中心的艺术总监,多年来致力于打造涵盖导视系统、城市标识与展览空间的"系统设计",其作品遍布日本城市日常。
为「Ginza Sony Park」展览、以及国立公园设计的视觉
他的设计,克制、精准、系统化,却又处处流露出诗意与关怀,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普通人的日常。
7月末的上海外滩,复星艺术中心人头攒动。来自北京、深圳、杭州的设计师、设计爱好者挤满了整个一楼演讲大厅。
而展览本体《一天世界:Graphic Design in Japan》正在二三楼展出,被称为中国有史以来最大规模的日本平面设计巡展,汇聚原研哉、北川一成等300余件作品。
作为开幕嘉宾之一的色部义昭到场演讲,现场掌声雷动。
他穿着一身"黑",领口扣子扣到最上一颗,看起来安静又严谨。
在对话时,他纠正我说自己穿的其实是日语里的"绀色"(藏蓝色)。对于色部义昭来说,颜色、比例、字体、距离,乃至每一寸留白,都必须说得清楚。
在这个信息过载的时代,我们每天都在面对成千上万个图形与指引,却很少有人去想:这些信息如何抵达我们?
而这,正是色部义昭每天都在思考的。
大阪世博会日本馆
把细胞变成会动的logo
"生命与生命之间的连接",这是2025年大阪·关西世界博览会日本馆提出的主题。对于这个略显抽象的命题,色部义昭接下的任务,是用视觉语言将其具象化,并传达给来自世界各地的普通参观者。
尽管这个形象从公布之初就伴随着争议,但它依然代表了他在国际舞台上的一次关键亮相。
"我最开始的想象就是,既然说的是‘循环’,那它就不该是一个静止的形状。它应该是会动的。"在他的设想中,"生命"并非一个平面符号,而更像细胞那样,有自我生长与变形的能力。
于是他从"分裂与融合"这个图像母题出发,设计出一个既像粒子也像生态网络的符号系统。最终呈现出来的日本馆logo,像是在不断呼吸,不断演化,带着一种看得见的"生命感"。
但这并不是一蹴而就的设计。Logo初稿一开始长得完全不同,他坦言:"图案运用到不同空间、不同媒介上,要反复试验。有的版本太平,有的放到展馆外墙上就不够清晰。我们经历了很多次‘不合适’后,才找到了这个形态。"
这个系统最终不仅成为日本馆的主视觉,也延伸至展厅内部的标识、宣传视频、社媒素材。
发布之后,这个以细胞状环形为基础的logo迅速在全球设计圈引发关注。有人赞叹它"打破了国家馆logo的一般刻板印象",称其为"极富生命力的实验",也有人提出质疑,认为它"让人联想到病毒""不够庄重",在社交媒体上,它一度成为最具争议的logo之一。
对此,色部义昭保持了相当克制的态度——争议并非坏事,总好过没有任何反馈。
对色部而言,这次项目的挑战不止图形创意,更在于他如何平衡城市形象与国家认同。
"我其实不喜欢太刻意表现日本的传统感。除非项目真的需要,我不会特别强调‘日本风格’。但因为我受到日本画的影响很深,比如那种扁平、留白的结构,可能自然就会体现出一些文化的底色。"他说。
这种理念在他和中国公司,比如goa大象设计以及江南布衣旗下女装品牌LESS合作时也有体现。
城市与人的对话
从一个路牌开始
如果你去过日本,大概率已经在不知不觉中见过色部义昭的作品。
大阪地铁、新宿中央公园、草间弥生美术馆......这些日常公共空间中的导视系统,很多都出自色部之手。经过他的设计,原本冷冰冰的路标、地铁图、指示牌有了个性,也有了情绪。
比如最具代表性的作品之一,大阪地铁的视觉系统。
他将"Osaka"和"Metro"两个元素结合起来,组成一个动感Logo,旋转着向前推进,如同地铁穿梭的节奏,也象征大阪这座城市的能量与速度。整个标志采用深蓝色,配上动画呈现,现代、简洁、但不冷漠。
有些项目则更注重细节与情感。
他为市原湖畔美术馆设计的导视系统,灵感来自湖面上的涟漪,所有的线条、箭头都由点串联而成,像一圈圈水波扩散出去。
为了与美术馆的清水混凝土呼应,标识统一使用白色与浅灰色,并随着建筑起伏做出凹凸的处理。这样的设计几乎"隐身"于空间,却在视觉上极富层次感。
这种语言也被延伸到周边文创产品中,让观众可以把一份触觉记忆带回家。
在涩谷,他为街头设计了一块镜面不锈钢路牌,镂空的孔洞像是把城市的风景细细分割开来。人们可以在它的反射中看到自己、也看到身边的人。"涩谷是个多元交织的城市,我想让这个标识既能提示方向,也能唤起某种人与人之间的感知。"
还有草间弥生美术馆项目,他以艺术家的亲签字体为灵感,涉及了整套视觉,让观众在草间弥生的世界里"难以自拔"。
这些作品之所以令人印象深刻,是因为他对标识注入的情感。他把标识比作"空间里的声音":"在地铁里,这个声音就要大一点,让人一眼就能看到;但在美术馆,它可以轻一点,却依然得被感知。"
他的设计不强调"风格",却总让人有种亲近感。他会把导视设计拟人化:"如果你设计的对象是个外向的人,它在空间里的表现就要开朗;如果是个内向的人,它可能更含蓄一点。"
哪怕是一块小小的工地路牌,经由色部义昭之手后,都会带有性格与情绪。
这些看似微小的变化,却在潜移默化中改变了人们对城市的感知,让冰冷的建筑物变得柔软,也让公共空间多了一点体贴和温度。
"把世界温柔地包裹起来"
在视觉语言越来越强调"抓人眼球"的今天,色部义昭显得有些格格不入。
他的作品多数时候都很安静,却能在不知不觉中浸润人的生活,让人意识到,原来"看见"也可以是如此细腻的事。
与北川一成那种充满张力、极具图像表现力的风格不同,色部更在意的是"关系"——人与物的关系、人与空间的关系、物与物之间的关系。
最近,他正在筹备一个以"包裹"为主题的展览项目,不过这个"包裹"指的不是商品包装。
"从设计角度重新思考‘包裹’的意义。比如一个手机,外壳当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它和人接触的方式,是触感、温度、姿态所带来的体验。"
为美术用具品牌liquitex设计的颜料"包裹",凸显了向下流动的状态
这种对生活细微处的观察,贯穿他的设计日常。
他说,如果一个厕所位于室外,那标识就要尽可能清晰明确;但若是建筑内部空间本身就有氛围,那导视就不该"打破"它的节奏,而应悄悄融合进去。
"不是每一个场景都需要一个醒目的符号,空间本身也应该拥有更多的决定权。"
色部设计的不同风格的导视系统
这次在上海复星艺术中心展出的《一天世界:Graphic Design in Japan》,提供了一个观察色部义昭与其他日本设计师的绝佳舞台。
作为日本平面设计协会(JAGDA)主办、首次系统引入中国的代表性展览,该展集合了原研哉、北川一成、植原亮辅等百余位设计师的300余件原作,涵盖包装、字体、影像、海报、空间视觉等多个维度。
不同设计方法论之间的"静与动"、"隐与显",彼此对照,共同构成当代日本平面设计的复杂性。
技术在变化,媒介在更迭,但设计的本质,始终是人与人之间可感知的触感。
对于平面设计,你有哪些心得?欢迎留言分享。
我们会从留言中随机选取6位用户,邀请大家去参观展览。
展览时间:7月27日至8月23日
展览地点:上海复星艺术中心
文:海带
图片来自日本设计中心官网、《一天世界》官方
部分图片来自网络
©外滩TheBund
/ /
金星 / / /
/陈逸飞 /
/ / /
/ / / 戴佩妮
面出薰/ / /
特别企划
外滩 X AIGLE / /
星巴克创始人 /
/
/ /大阪世博
麻布台之丘 /
/ /中国证券博物馆
静安里·唐宅 / /
/ /
/ /
/ /
/
/
/
上海重奢商业洗牌 /
/ 茑屋书店关店潮
/ 茅台冰淇淋闭店
/
/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