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新能源汽车技术的快速发展,汽车主机厂也在绞尽脑汁进行各种测试以证明车辆的被动安全性能,然而理想 7 月 29 日在理想 i8 新车发布会上播放的一组理想 i8 与卡车碰撞测试视频,却如同一枚巨石投入平静湖面,引发行业和网友的强烈关注和热议。
视频中,理想 i8 和一辆卡车进行正面碰撞,碰撞后两车只是朝着卡车前进方向移动不足 1 米,而从碰撞结果来看,理想 i8 只是车头损毁,而卡车却四轮离地,驾驶室与底盘分离,向前翻转,表现得明显更为脆弱。这段视频一经公布,引起网友的热烈讨论,视频中的卡车品牌 " 乘龙 " 生产商东风柳汽更是发布维权声明,质疑对方测试条件不透明、场景脱离实际。
值得一提的是,理想汽车产品负责人还在微博 " 约架 " 乘龙重测一次,东风柳汽研发院相关负责人则回应 " 我们不挑事但不怕事 ",加上网友的推波助澜,将事件推向另一个高潮。
超纲测试缺乏标准,复测没有意义
就在网友们对直播复测翘首以盼时,8 月 6 日却传来了理想汽车、东风柳汽、中国汽研三方的联合声明。三方共同倡议:" 严守自律底线,共塑良性竞合:呼吁汽车行业严格自律,在产品研发、测试验证及宣传推广中,恪守诚信原则与商业道德,杜绝诸如贬损性对比等任何形式的不当竞争行为。检测认证机构应坚守专业准则,确保测试流程科学严谨,信息发布真实、准确、完整,共同维护风清气正的市场秩序。" 此联合声明一出,相当于三方达成和解,直播重测一事也不了了之。
为什么东风柳汽宁可吃下这个哑巴亏,也不愿意重测一次证明自身品质?其实,所有吃瓜群众都低估了此类碰撞复测项目的复杂性,由于我国目前尚无 " 乘用车 VS 重卡 " 相关碰撞测试标准,任何一方复测都很难得出公平、公正、客观的结果。
汽车行业专家表示,理想的此次碰撞测试属于超纲测试,背后的真实原因是行业标准过低,跟不上汽车技术的发展速度,无法准确清晰表达产品特性,这就引发各家车企通过超纲测试来验证其产品性能,以吸引消费者关注。
在安全诉求的驱动下,越来越多车企为了展示自家产品的安全性能,选择用重卡、货车之类的大车来进行一些超纲的非标准化碰撞测试,比如十字路口大货车侧碰追尾、30 吨货车侧翻压顶、雨天 50km/h 被前后货车夹击等等,理想 i8 与重卡之间的对撞测试便属此类,只不过更为大胆尝试,最后因为测试结果相对离奇而引发广泛关注。而制定此类标准的权力掌握在全国汽车标准化技术委员会(下称 " 汽标委 ")手中。
针对 " 乘用车 VS 卡车 " 的相关碰撞测试,汽标委从未出台任何测试标准,原因在于实车碰撞试验成本极高,且实际情况过于复杂,难以标准化,为此,欧美采取一些替代方案以评估乘用车在与卡车碰撞时的安全性,比如模拟车辆撞击刚性障碍物或部分重叠碰撞场景,测试乘用车的 AEB 系统是否能有效识别静止或移动的卡车并自动刹车等。
而在国内,车企要想进行此类超纲测试,只能参照其他碰撞测试标准 " 摸着石头过河 "。正由于缺乏碰撞测试标准,不同的测试主体即使进行同一类测试,也无法就场景环境、车辆状况、碰撞类型、撞击速度和测试方法等细节达成统一的共识,各自测试的结果也因缺乏科学性和公正性而无法服众。也就是说,无论是理想和东风柳汽哪一方重新复测此类碰撞项目,都容易引发质疑。
汽车测试标准更新太慢,掣肘行业发展
虽然理想、中国汽研、东风柳汽三方已达成和解,但此类测试暴露出来的深层问题显而易见:当新能源汽车技术快速迭代时,行业标准却跟不上发展步伐,由此引发种种基于测试结果的矛盾和争议,不仅可能对消费者产生误导作用,还可能有损汽车品牌的形象和公信力,不利于我国汽车产业的高质发展。
事实上,尽管我国汽车安全碰撞测试标准近年来逐步与国际接轨,但在部分测试项目和严格程度上与欧美仍存在差异。比如针对 " 侧面碰撞 "、" 偏置碰撞 " 等项目,美国 IIHS 的标准比中国 C-NCAP 更为严苛;" 主动安全 " 测试环节,欧洲 Euro NCAP 要求自动紧急制动(AEB)对行人、自行车识别,而我国 C-NCAP 的场景覆盖仍相对比较简单。欧洲 Euro NCAP 每 2-3 年便会升级标准一次,而我国 C-NCAP 更新速度极为缓慢,2021 版才加入 AEB 测试,美国 IIHS 早在 2012 年就引入的 25% 小重叠碰撞,中国至今仍未采用。
我国 C-NCAP 自 2006 年首次发布以来,分别在 2009 年、2012 年、2015 年进行多次修订,平均每 3-4 年才更新一次。强制性国标(GB)修订周期更是漫长,其中 GB 20071(汽车侧面碰撞乘员保护)在 2006 年首次发布之后,时隔近 20 年,也就是到 2025 年才进行修订,GB 20072(乘用车后碰撞安全要求)和 GB 24550(汽车对行人碰撞保护)也分别时隔 18 年和 15 年才进行修订。
我国汽车行业尤其是电动化、智能化领域正在加速崛起,2020 年新能源汽车渗透率还只有 5.4%(数据出自中汽协,下同),2023 年这一数据已经攀升至 31.6%,今年上半年更是达到 44.3%。新能源汽车与人工智能等技术加速融合,智能互联技术处于高速迭代和大规模应用阶段,而相关的行业标准完全匹配不上新能源汽车和智能驾驶的发展速度。
目前我国汽车相关安全标准仍比较落后,不仅存在理想 i8 测试视频涉及的乘用车与卡车对撞标准缺失问题,而且电池安全测试严苛度不足,智能驾驶测试场景缺失,测试方法也跟不上技术迭代,尤其是新能源领域,针对高压电系统、热失控防护、碰撞后电池稳定性等关键问题的测试仍不完善,若不加速改革,不仅阻碍我国汽车行业自主技术创新,甚至可能出现个别车企为满足标准而降低安全投入的行为。
围绕此次理想 i8 碰撞测试引发的各类质疑和暴露出来的潜在问题,作为测试标准制定方的汽标委会否引起重视,大家拭目以待。值得一提的是,汽标委是第三方盈利机构,这就决定了他们制定哪些标准、是否更新标准都可能与盈利挂钩,这或许是导致行业标准更新缓慢的一大原因。
[ 聚集天时地利人和的享界 S9T 肩负什么使命 ]
[ 中国年轻人的第一辆越野车,方程豹钛 3 够野吗? ]
[ 强者恒强的 " 飞轮 " 密码:问界如何以双料第一锚定新能源产业变革核心 ]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