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A 股三大指数集体收涨,沪指实现八连阳并创下 2021 年 12 月以来的新高。截至收盘,沪指报 3683.46 点,创业板指上涨 3.62%,行业板块呈现涨多跌少格局。
时隔 10 个月,沪指突破 3674 点这一关键点位,且距离 2021 年高点 3731 点仅一步之遥。多家知名私募明确提出 " 慢牛启航,结构为王 " 的预判,更有百亿私募直言市场以前一直存在的 " 熊长牛短 " 市场格局将迎来逆转。
超八成私募产品年内获正收益,结构性牛市有望开启
2025 年以来,私募基金整体表现亮眼。私募排排网数据显示,截至 7 月底,有业绩记录的 11880 只私募证券产品年内平均收益达到 11.94%,其中获得正收益的产品有 10332 只,占比高达 86.97%。
" 当前 A 股成交量温和放大,市场情绪未显极端。本轮行情核心驱动力在于无风险利率维持低位,而 A 股、港股市场股东回报能力持续增强,使得资产相对吸引力凸显。" 重阳投资合伙人寇志伟分析称,7 月以来市场持续走强,此前相对滞后的 A 股表现已略超港股。重阳投资对后市持积极态度,重点布局兼具价值与创新属性的互联网平台,以及产业竞争力持续提升的创新药板块。
黑崎资本首席战略官陈兴文认为,此次突破去年 "924" 行情高点,既是技术面的强势信号,更是多维度因素共振的结果。国内层面,政策持续发力推动经济逐步企稳,财政与货币双宽松为股市注入活力;国际层面,美联储加息接近尾声改善美元流动性,国际资本开始回流新兴市场,形成良好外部资金环境。
" 这一突破标志着市场信心显著修复,投资者情绪从谨慎转向积极,风险偏好大幅提升。" 陈兴文强调," 反内卷 " 政策的出台将从根本上推动中国股市崛起,其核心逻辑在于改善资源配置效率、激发市场活力的深层效能。
信号明确,机构看好中期行情
星石投资直言,当前已处牛市上半段,对后续表现持乐观态度。" 前期上涨结构分化意味着后市仍有较多投资机会。" 据该机构分析,当前股市上涨主要动力来自流动性,随着赚钱效应提升与资金中期信心增强,场外资金逐步流入带动交投热情与估值中枢上移。中短期来看,场外资金流入趋势有望持续,流动性宽裕将继续支撑市场。" 过去几年居民存款持续增长形成超额储蓄,随着收入预期与信心回升,这部分资金有望进一步向金融市场转移,股市将直接受益。"
与此同时,中欧瑞博投资明确判断市场已转好。指数上涨由三方面因素推动:一是中美关税再次后延 90 天,短期外部环境改善;二是权重较大的周期行业在 " 反内卷 " 政策预期下上行;三是基金申购、两融规模增加带来增量资金。板块节奏将因景气度差异分化,该机构看好 AI 产业链、创新药及黄金板块。
老牌私募深圳翼虎投资则提出 " 慢牛启航,结构为王 " 的观点。经过三年调整,市场对经济数据已逐渐脱敏。中国通过降息、增供货币等政策工具注入充足流动性,推动股市回暖;同时,加大科技创新与新兴产业扶持力度,优化经济结构,为股市长期上涨奠定基础。从市场表现看,银行股等大盘股拉升时,其他热点板块仍能保持活跃,形成板块轮动、频创新高的牛市格局,赚钱效应全面扩散。" 热点板块资金运作积极,多只个股涨幅超 10 倍形成财富效应,成为明确的牛市信号。"
聚焦结构性机会,科技与消费成布局重点
在当前背景下,私募关注的重点板块又有哪些呢?
市场指数上行提振预期,结构性机会仍是主导方向。淡水泉投资表示重点关注三类机会:一是高端制造、互联网等领域优质中国资产的价值重估;二是消费娱乐等中国优势产业的全球化布局,相关企业凭借对全球消费趋势的洞察,正将平价普惠型娱乐产品推向世界;三是科技创新与国产替代,国内芯片企业在成熟制程的技术突破与自主可控进展,将通过国产替代打开全球成长空间。" 尽管 AI 国产算力短期承压,但中美博弈背景下,发展自主可控算力基础设施的战略价值愈发凸显。"
翼虎投资强调,当前市场风险偏好显著提升,投资者思维正转向牛市思维。投资机会需围绕科技变革和逆全球化两大宏观叙事,紧扣 " 超级主题 + 超级成长 " 双主线——科技变革方向聚焦 AI 与创新药;逆全球化背景下关注地缘政治博弈中的军工板块,以及金融战、科技战背景下的稳定币领域。
策略上,应保持高仓位,淡化指数波动,在上述方向中寻找成长性佳、性价比高、筹码结构好的标的。" 长期来看,这些板块增长潜力大,优质股票有望穿越周期实现资产增值。" 同时,翼虎投资表示,需做好板块内调仓换股,及时置换炒高估值标的,换入涨幅滞后、有补涨潜力或底部有新预期的品种," 摆脱熊市思维,坚持牛市捂股策略 "。
深圳华安合鑫资产告诉《每日经济新闻》记者,当前背景下,10 年期国债收益率仅为 1.6%,理财产品收益率跌破 2%。低利率环境一方面通过 " 利率与市盈率的反比关系 " 提振股市,另一方面加剧居民财富管理的 " 资产配置荒 ",进而吸引更多资金向资本市场流动。其次是 A 股盈利水平在过去几个季度呈现边际改善与结构性分化并存的趋势。第三是 " 反内卷 " 政策核心在于重构产业竞争范式——通过制度创新打破 " 低水平竞争—资源错配—增长乏力 " 的恶性循环,将企业竞争从 " 零和博弈 " 转向 " 质效跃迁 " 的增量模式。
每日经济新闻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