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号称 " 露天万国建筑博物馆 " 的哈尔滨,折衷主义风格的楼宇如同散落的时光胶囊——它们诞生于中西历史文化交融之中,也曾在岁月流转中逐渐沉寂。
如何让承载着城市记忆的老建筑重新 " 活 " 起来?折衷艺术商店,是哈尔滨 " 老建筑活化实验 " 的 " 青年样本 " 之一。土生土长的 "90 后 " 主理人孙思琦,将自己对老建筑的热爱、对生活的理解与创业理想,糅进了一栋建于 1926 年的折衷主义老洋房里。
从复原老屋的 " 时光拼图 " 中融入现代审美,到融合针对年轻群体的多元业态,再到用自媒体镜头向全国游客讲述 " 哈尔滨的一角历史 " ——她以哈尔滨一代年轻人对城市人文历史的凝视和对理想生活的真诚表达,将老建筑转化为连接过去与现在的生活场域,成为 " 个性 IP 赋能哈尔滨城市文化 " 的生动实践。
在 22 平方米老屋里,
拼贴一座城市的百年记忆
" 我第一次注意到这栋楼,就是被这扇门‘勾住’了。"
孙思琦为这家店取名为折衷艺术商店。它所在的这栋楼位于中医街 101 号,始建于百年前,历史资料上最早的名字叫扶轮育才讲习所。因为对这栋百年洋房一见倾心,孙思琦借用其风格名称,取名 " 折衷 "。
在哈尔滨的老建筑群中,折衷主义风格始终是一个独特的存在——它不拘泥于单一范式,而是将巴洛克式的华丽、新古典主义的规整与本土元素随意糅合,像见证城市变迁的老者,静静述说着哈尔滨百年历史文化的发展变化。
"2023 年那会儿,我一边做咖啡车,一边走老建筑。当时的心态是,看哪个老建筑都特别‘上头’,都特别喜欢。后来我就发现,这栋楼比较小众,关注到它的人当时并不多。" 当时,孙思琦对自己即将要安放创业理想的第一家店,方方面面几经考量。" 这中间有好几次过来看,怎么看怎么喜欢 "。她向记者回忆,像冥冥之中某种 " 命定的缘分 ",而让她执意要向这间老洋房 " 发起挑战 " 的,正是这扇并没有开在街道面上的大门。
当时,这间位于一层、仅 22 平方米的老屋,原本的老门开在垂直于街道的侧面,早已被白漆封死,因老门的位置摆放过立柜,立柜的背板又将整扇门完全封死。租下之后,孙思琦在哈尔滨老建筑爱好者圈中多名好友帮助下,收集到很多史料,逐渐将老屋被遗忘历史一一复原。" 最早这栋建筑是两层,到上世纪 50 年代接成了三层,分别做过糖酒公司、医药公司和药材公司。" 她告诉记者,上世纪 80 年代,很多家庭流行 " 窗改门 ",当时的房主便将其封死,将老屋朝街的两扇窗拆掉,爆改成大门。
在孙思琦看来,这间老屋最大的特点,在于它在岁月长河中几经爆改,结构上发生了很多变化。而老屋的灵魂,就是这扇不朝街的老门。因此,她第一个任务,就是复原老门。
尽管面临技术风险,但孙思琦最终成功将封死门的立柜背板小心破除。修复功能后,封存几十年的老门重见天日。为了保留被岁月打磨的痕迹,她没有给老门过度抛光或粉刷。历经数月寻访,她从二手市场终于淘来风格相符、完美对称的二手门把手。
有了复原老门的经验和信心,孙思琦复原两扇老窗的过程,则带有某种巧合的戏剧性。" 原来这里和二楼的窗子,都改成塑钢窗了,保安大爷跟我说,老窗框都堆在后院,我想想就觉得很心疼。" 孙思琦告诉记者,她曾在后院的杂物堆中研究过很长一段时间,看到很多零件," 我当时就想,现在很难有人这么认认真真做一个木窗了,要是真能把它们找到,我真的很幸运。" 当年轻人那种有些执拗的、不带妥协的热爱,与城市文脉相遇,沉睡的老物件也能绽放新的生命力。孙思琦最终不仅成功找到了原有窗框,还在屋后小工作室的窗子上找到了原本属于老屋的窗台。
现在看来,当初每一处细节,都像是这个年轻人与历史展开的一场 " 拼图游戏 "。设计稿几经推翻重来,孙思琦花了整整两个月,成功复原了这间 22 平方米的老洋房,整个过程就像在拼一幅被打散的老照片。沿袭折衷主义建筑风格,这个年轻的老建筑爱好者将自己对老建筑的理解,在修复中融入了现代审美。每一个角落,甚至连砖缝的灰调,都有意保留了旧时光的粗粝感。除了尽最大程度还原这间老屋每一个部位曾经的功能,孙思琦尽量去还原老屋的 " 温度 ",毕竟 " 人在其中的感受最重要 "。
老屋的复原改造,先是得到了老建筑爱好者圈子里朋友们的认可。她意识到,的确被某种直觉与机缘推动。后来收集资料,她才后知后觉," 我们家就有一张上世纪 80 年代的老照片,是当时全家人在亲戚家的一张合影。后来我才发现,那个亲戚的家,就在这栋老洋房的后院 "。
孙思琦认为自己 " 做得还是有些晚了 "。很多老物件,也包括很多记忆,早已消失在时光长河中。
折衷主义的活态表达:
小空间里的大叙事
尽管只有 22 平方米使用面积,但孙思琦开发了咖啡、甜品、画展及衍生文创、拍摄服务、中古商品等融合业态,看似随意,实则暗合折衷主义的 " 集百家之长 "。她刻意规避了传统文创店的 " 精致感 ",转而选择更贴近哈尔滨人早年生活方式的元素:苏联勋章、德国中古饰品、手工粗布、香薰蜡烛…… " 这些老物件本身就有故事,曾是这座城市的一部分日常。"
店内常设画展。近日展出的艺术家张三爪的作品里,贝果会变成车轮载人远行,向日葵花蕊蹦跳如钻石……这种 " 生活里的小光芒 ",正是孙思琦想传递的温度。她尊重天马行空且有自成体系的创作者,鼓励支持原创与非遗传承,毕竟 " 大家想在这里获得的不止商品,而是与生活艺术相遇时的的那份松弛 "。
曾和一众走出去的东北人一样,孙思琦的 " 人生前半程 ",是在上海的 " 格子间 " 里工作了十年之久的 " 职场牛马 "。因为家庭原因,她回到哈尔滨,曾在外企工作了一段时间。她渐渐意识到自己像一台 " 上了发条的机器 "," 曾经赚钱让我特别兴奋和积极,但后来,连这最后的‘积极’都被消磨殆尽 "。她意识到自己正在被一种从没有过的消极心态一点点 " 吞噬 ",这让她异常恐惧。
2020 年离职后,她曾有过很多规划。但赶上疫情特殊时期,社交圈断了,朋友变少了,语言表达能力也在变弱。问题接连出现,她对未来感到迷茫。" 我从那时就开始思考,什么才是我真正喜欢做的事儿。至少,还是应该主动走出来,跟这个世界重新联结。"
转机始于一场 " 无目的 " 的行走。表面上看,孙思琦像是开始做一些 " 看起来无用 " 的事情。她开始 " 扫街式 " 挨个探访哈尔滨老建筑——从荒废的老洋房到闲置厂房,一天能跑十几个。有的进不去,她绕着外墙转圈,看每一块砖的纹路;有的里面堆满杂物,她就蹲下来观察窗框的雕花……饱经岁月风霜的老建筑,像一位位 " 慈祥的老人 "," 你盯着它们看久了,就好像能听到回声 "。
这种与老建筑的 " 对话 ",悄然唤醒了她内心深处的记忆。" 我出生在老道外,我记得小时候过生日,或是有什么纪念日,一家人整整齐齐,一定要去华梅西餐厅啊、马迭尔西餐厅啊庆祝一下。" 孙思琦回忆,儿时只觉得 " 好吃 ",现在才明白,那些老房子的魅力,早已悄悄输入 DNA 里。
令她无比着迷的,是老建筑的 " 个性 ":" 现在的建筑目光所及,全都是‘平’的。但老建筑不一样,每一座建筑,甚至同一座建筑里的每一个房间,都是不一样的。" 她说,就比如老建筑的罗马柱有带花的、不带花的,屋顶有圆的、尖的、方的……连烟道都藏着巧思。" 你会从老建筑中,感受到那个年代设计者的那种恣意、那种洒脱,那种文化自信。"
她之前的计划,是带一辆咖啡车打卡 100 座哈尔滨老建筑,也因此彻底 " 入 " 了老建筑的 " 坑 ",遇到了越来越多 " 同频者 "。" 我才发现,哈尔滨有非常多的老建筑爱好者,在老建筑粉丝圈,什么年龄段都有。摄影爱好者、做自媒体的、做口述建筑历史的……一开始我以为我是最年轻的,后来发现越来越多年轻人,并且很多人都在探索老建筑活化的路上。"
孙思琦意识到,这是这座城市中一整个群体的 " 老建筑使命 "。尽管每个人对不同的老建筑,都有自己不同的理解,但因为热爱与使命感,他们聚在了一起。哈尔滨城史研究学者宋兴文,是她的 " 引路人 " 之一。修复老屋过程中,每次遇到难题,大家一起张罗找资料、凑材料,没人计较得失。孙思琦感慨:" 正是这群人的支持,让我明白,老建筑活化,需要开放包容的头脑。他们心胸宽广,愿意为同一件事拼尽全力。"
在这种 " 圈层使命 " 影响下,孙思琦的折衷艺术商店,采用融合业态的理念,力图将老建筑转化为连接过去与现在的生活场域,因为 " 环境是服务人的,人的感受比较重要 "。很多客人给她的反馈是," 坐在这里,总是会有一种拥抱感,一种踏实的感觉 "。
这或许是老建筑的能量:一种稳稳的气息。
做老建筑的 " 翻译官 ",
把城史故事讲给更多人听
在小红书等社交平台,孙思琦以 " 在哈尔滨百年老洋房里开艺术商店 " 为主题,坚持做到短视频 Vlog 日更。粉丝越来越多,来自全国各地。很多网友对她从 " 职场牛马 " 到 " 老建筑粉丝 " 的个人故事产生强烈好奇,也有人只为能在折衷艺术商店坐一坐,专程跑来哈尔滨。
" 有外地游客问我:‘哈尔滨除了铁锅炖和东北大花,还有什么?’ " 孙思琦对他们坦言,自己小时候其实对于大花、铁锅炖并没有什么深刻印象。在很多热爱生活的哈尔滨人心中,城市里各具风格的老建筑是珍贵的,是美好生活的见证。孙思琦会指着这栋折衷主义百年洋房对他们说,这就是答案。作为哈尔滨独有的建筑风格,折衷主义融合了中西方元素,比国外很多同类型建筑更 " 接地气 " —— " 它就像哈尔滨人一样,包容又洒脱 "。
因为她,也因为折衷艺术商店,越来越多外地游客愿意坐下来,和她深入聊一聊哈尔滨,也会好奇 " 哈尔滨人的小时候 "。在孙思琦看来,老建筑中的生活史、哈尔滨人的小时候的回忆,也是她作为主理人的 " 使命 " 之一:" 松花江边,以前是哈尔滨人家庭聚会的天堂。就铺块毛巾被在地上,席地而坐,吃大列巴、啃几口红肠,渴了就啃香瓜…… " 她告诉外地客人们,中央大街的红肠和马迭尔冰棍,承载着哈尔滨几代人的童年记忆。看到对文化感兴趣的年轻人,孙思琦会介绍本地插画师的作品," 他们画的就是哈尔滨的日常、哈尔滨的温度 " ……
" 我们经常会互相推荐客人。" 孙思琦告诉记者,很多外地游客在她的店里,一坐就是大半天。意犹未尽,还会问 " 哈尔滨还有这样的店吗 ",她就分享老建筑爱好者圈里、其他朋友做的老建筑活化主题店。她告诉记者,其他爱好者也是一样," 大家在一个共生环境,才能走得更远 "。
越来越多人努力让老建筑不再是冰冷的遗迹,不再是博物馆里的标本。它既是城市历史文化的活化石,也可以是承载城市记忆与生活诗意的容器。" 我想向外地朋友证明,老建筑也可以是能融入年轻生活的活态空间。" 咖啡香混着木窗的旧味儿,插画展旁摆着中古饰品,每一扇窗、每一块砖都在诉说着过去与现在的对话。游客在这里既能喝一杯咖啡,也能触摸到哈尔滨的百年肌理。很多外地游客在孙思琦店里的留言本上这样写道:折衷艺术商店不仅是一家店,更是哈尔滨的一个 " 文化样本 "。
这里不仅是每一个爱上哈尔滨的人们了解哈尔滨的窗口,更是一群 " 老建筑粉丝 " 的爱与坚持。
" 这栋楼经历过欧洲贵族的书声、糖酒公司的喧嚣声……如今也可以成为精神角落。" 孙思琦说," 现在,我们这一代人,也可以成为老建筑的‘翻译官’——把它的故事,讲给更多人听 "。
来源:哈尔滨新闻网
实习生 佟波 记者:王坤 / 文 / 摄 / 视频
编辑:刘奕萱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