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entle Monster 2023 广告大片:Gentle High School
先说说你的入行经历吧,你最初的职业是平面设计师,是什么样的转折点让你成为一名导演?
我 20 岁时在一家日本本土时尚品牌做平面设计师,主要负责 lookbook 的设计排版,久而久之开始想在工作之余拍一些 BTS 视频。当时没有预算更没有团队,我自己搞了台小相机,配点镜头就拍起来了,从此有了 " 视频摄影师 " 的身份;再往后又自然而然地发展成 art director。但这份工作做了三年后,我感觉自己的天花板不止于此,开始萌生自己组建一个团队的想法。2010 年以前,日本的 fashion film industry 还没有很成熟,大家在一起边玩边研究,玩着玩着就做出来了,我们应该是第一批在日本做 fashion film 的伙伴。
Gentle Monster × Kun 2023 广告大片
你不是科班出身,却从最初拍摄 BTS 一路走到如今,作品的创意、结构、视觉、特效等等层面都高度成熟、技巧性极强,你是怎么一点点建立起自己的导演逻辑和语言的?
是的,刚开始没钱只能做比较粗糙的东西,慢慢地我结识到更多志同道合的伙伴,其中一个就是我们现在紧密合作的洛杉矶 CG 团队 —— Cameo FX,到现在已经合作十多年。后来我自己也一直在学习 CG,思考如何把 CG 与创意更好地结合,所以大家会看到我的作品里 CG 含量很高。由于先前的经历,我非常重视作品的视觉效果以及声音设计,当视觉的东西做多了以后,叙事成为我的下一个课题。我开始自己写脚本,因为视觉和叙事是相辅相成的组合。每次拍摄一个新的影片,都像是在构建一个全新的宇宙,我们可以一点点增加自己喜欢的故事在里面;每次拍摄我也都想尝试不一样的内容,这一切都 "base on my universe",所以你问到我的导演语言,我不认为我有什么风格(笑),我还一直在升级打怪呢,还在慢慢学习。
所以你并不会以几个词来概括自己的 DNA?
我不会,我觉得什么都可以试一试,不会对自己设限。
作为观众,我的直观印象是你的作品中经常出现科幻、赛博、二次元等元素,甚至你自己的工作室 kidzfrmnowhere 也会使用外星人形象作为对外的标识,我可不可以理解为这是根据个人喜好自然而然形成的风格倾向呢?
我确实喜欢外星人啊,《异形》、《51 区》、《X 档案》这些电影我都喜欢,不过我觉得它更多像是一个 icon,是 kidzfrmnowhere 的一个品牌标识,并不是代表我们的作品就是 "alien"。我有些作品是 Sci-Fi,有些作品是传统人文的主题,从我自己的视角来看,我并不觉得自己很 Sci-Fi 。但确实每个人的审美、兴趣、喜欢的音乐、甚至颜色等,这些 " 感觉 " 都会反射在作品当中。
Gucci × 满岛光 MV 《Shadow Dance》
你拍摄的 MV 作品也很多,是什么契机让你从 Fashion Film 逐渐走向 MV 的创作?
我的第一个 MV 工作是为 sony music 拍的。当时我一直在拍 fashion film,有一天 sony 的人跟我说,哎我们要拍个 music video,给日本艺人 TEMBA 拍,想做一些很酷的东西,由此开启了我的 MV 合作。拍完之后我感觉其实跟 fashion film 的逻辑很相似,但是叙事创作空间会更大。因为我拍 MV 的时候,除了视觉,我很注重叙事逻辑,我希望它不仅仅是一个框架,而是更有深度。做 music video 就是在做概念,我每次在制作之前都会与艺人建立一个很好的沟通,然后在艺人的想法之上再融入我自己的思考,这才是 "collaboration" 的意义所在。
Twice 专辑《Strategy》概念预告片
那么这就涉及到一个问题,音乐如何可视化?
我本来就是一个对 sound design 要求比较高的人,而且我以前还当过 dancer!(笑)我以前在上海还加入过一个叫舞团叫 Caster,在他们最早期的时候。所以我对音乐的感知是按小节的,一节 verse 一节 hook,拆解整首音乐结构;我的步骤通常是专辑概念优先,然后结合声音。专辑概念哪怕就是几个关键词,我都会很快抓取核心进而延展创作。
中日文化背景对你的成长有什么影响吗?
我觉得对我的性格有一定的影响。其实在我 13、14 岁时经历过人生的低谷,在小学时期跟随父母来到日本,初来乍到一个陌生的国家,语言也沟通不畅,导致我有很长一段时间感到很压抑和失落。但我明白既来之则安之,我需要适应新环境,而不是让环境来适应我,所以我开始学习日文,以及任何能够学习的文化,慢慢努力融入,我还蛮好学的。所以到今天,我不是一个会找借口的人,做不好的地方我都会自我学习和强化。
Louis Vuitton × 草间弥生艺术合作项目宣传片
你服务于全球的客户,在做不同国家的项目时,你观察到创意环境的最大区别是什么?
创意环境最大区别可能是行业角色重心不同;首先中国是 treatment culture,国内商业项目对 agency 来说压力是很大的,所以压力之下免不了需要来约束导演 ; 在欧洲的话,制作公司会给导演更多发挥空间,因为其实很多导演都是不善言辞的,欧洲的 production house 会帮助导演把创意实现;在美国的话,制作公司是占主导地位的,我们可以这样理解,在美国 producer 是老大,但欧洲的话是导演是老大。
在日本也是 treatment 文化,可能导演 input 空间会多一些,但在创意上还是偏保守,可能大众会认为日本的广告很有风格,很 minimal,但是 minimal 对于创意人来说并不总是好的,我会希望有更多创新的东西出现。
那你要如何在这样的商业创意体系中保持自己的想法呢?
沟通啊。当导演是一件很考验情商的事情,从跟客户沟通到跟团队沟通,都是沟通的工作。所以判断一个人值不值得合作,除了作品好,我觉得更重要是人好,没有人想跟混蛋合作 ! 我想要的东西我肯定会尽量争取的,我做 treatment 做得蛮细的,把 treatment 和 storyboard 做好再去跟客户仔细讨论,让客户尽可能理解我的想法,专业的沟通技巧是非常重要的。
是沟通而不是 Battle 对不对?
当然啦,我跟客户之间的关系,就是客户付费请我产出这个东西,我是一个商品。那么我是需要给到对方想要的东西的。我不会挑战客户哈哈,因为我需要照顾的不是我自己一个人,而是一个团队。
但其实在很多工作的开始,我也会先问有没有 creative freedom,假如在不开放 creative freedom 的情况下,创意我也不喜欢,那可能就没有后续了。
Tiffany&Co. 东京展览 "Tiffany Wonder" 预告片
AI 正在迅速进化,目前已经可以生成具有逻辑性的视频,你怎么看待人工智能生成的影像?
AI 现在是我的一个工具吧,其实我一直在用。第一个是我会用来辅助完成 treatment,做一个 demo 给到客户看时更便于理解;其次是我可能会用生成出来的东西作为设计基础,然后再用 CG 和 VFX 结合起来重新创作,其实不管从对工作的便利程度还是节省成本的角度来说,都是一个很好的工具。
采访 & 撰文:Macci Leung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