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号出海 · 第 150 篇
22 年空白期之后,印度女团 W.i.S.H. 横空出世,她们不是简单模仿 K-pop,而是将印度的叙事与全球流行音乐工业接轨,用 Afro-Desi 音乐融合、手工参与创作以及极具辨识度的文化叙事,打造一条属于印度的偶像出口路径。她们能否在在韩流主导的亚洲女团市场中,劈出一条属于印度的赛道?
印度新晋女子组合 W.i.S.H.(「World Inka Stage Hai」,意为「世界是她们的舞台」)于 2024 年 3 月出道,团成员分别是 Ri、Sim、Zo 和 Suchi,打破了自 2003 年 Viva 解散后印度长达 22 年的女团空白。
其首张专辑《Sweetburn》于 2024 年 8 月 10 日发行,融合了 K-pop 舞台精度与印度故事表达,主题涵盖连结、坚韧与身份认同。主打歌《Bolo Bolo》是 Afro-Desi 融合曲,登上 Spotify 印度 Viral 50 榜单。
出道前,W.i.S.H. 由制作人 Mikey McCleary 团队历时两年筹备,签约索尼音乐,并与 Maybelline、Flying Machine 等品牌合作。她们坚持参与作曲、编舞、造型,强调创作的真诚与姐妹间的情绪共鸣。目前,W.i.S.H. 在 Spotify 拥有 17.4 万月听众,Instagram 粉丝 21 万,并计划进军国际音乐节与全球巡演市场,目标直指格莱美。
过去 20 年,印度在全球流行文化输出中几乎被宝莱坞电影垄断,音乐领域缺乏能直面国际市场的偶像组合。而 K-pop 女团长期占据亚洲乃至全球年轻人音乐审美的「默认入口」,以精密的工业化生产、强运营和视觉符号输出为核心壁垒。
这种格局下,印度女团要突围,必须找到「既在体系内,又能出体系」的打法。
K-pop 之所以长期主导亚洲偶像市场,是因为它将音乐、视觉、舞台、粉丝运营整合成了高度工业化的全球文化产品。但这种模式也带来同质化与文化疲劳的隐忧,为新进入者留下了「文化差异化」的机会窗口。
她们并不回避 K-pop 在舞台呈现、编舞和粉丝运营上的成熟经验,但拒绝成为「印度版 Blackpink」。相反,她们通过 Afro-Desi 融合、茶话会式的创作过程、以及成员直接参与造型与编舞,营造出一种区别于韩流流水线的真诚感与生活化叙事。这种模式既能满足印度国内粉丝的情感认同,又能在全球音乐市场的细分赛道里制造辨识度。
从产业视角看,W.i.S.H. 的出现填补了印度偶像市场的结构性空白——长期以来,印度的音乐出口依赖宝莱坞电影原声带,而缺乏可持续运营的偶像 IP。她们的快速商业化,如签约索尼音乐、绑定国际品牌、进军音乐节,都在证明,新兴市场的偶像组合完全可以通过「文化混血 + 社交媒体传播 + 品牌背书」走出一条直达国际的捷径。
译者|彦舟
编辑|分味
文章来源|variety
原文作者|Naman Ramachandran
原文发布日|2025.08.12/ 周二
《主编浅度》视频号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