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记侠 前天
好领导,多问少说
index_new5.html
../../../zaker_core/zaker_tpl_static/wap/tpl_keji1.html

 

内容来源:本文整理自机械工业出版社华章分社作者连线对谈直播 " 好领导,多问少说 "。

分享嘉宾:关苏哲。

责编  | 柒  排版  | 拾零

第 9112  篇深度好文:5147  字 | 13 分钟阅读

组织管理

笔记君说:

无论是管理者还是基层员工,沟通都是职场中的关键议题——很多时候,人们的的初衷虽好,但沟通不畅导致理解偏差,最终影响结果的达成。那么,如何成为一名好领导?私董会总裁教练,新关点创始人关苏哲提出:好领导要多问少说。

关苏哲在其著作《多问,少说,才是好领导》中指出,提问能力是赋能型领导者必备的核心领导力,然而这一能力尚未被管理者充分运用。该书针对管理者提问领导力的精进给出了系统性的解决方案。

一、提问是领导者的核心技能

2016 年底,我在停掉了培训和咨询公司的业务,转型成为教练后,前往全球排名第一的教练机构——美国伟事达学习,伟事达已有 60 多年的历史,培养了全球数万名 CEO。数十年的管理实践让他们洞察到一个核心规律:领导者善于提问,管理者善于回答

领导者与管理者区别显著:领导者的核心是激发他人潜能,而管理者更多是管控他人行为。当企业遇到瓶颈时,更需要的是一个潜能充沛的团队,而非管理者亲力亲为地代劳下属本应完成的细节工作。

也是从那时起,我才明白提问是企业家最核心的领导技能,苏格拉底曾说:" 人类最高级的智慧就是向自己或向别人提问 "。提问能让下属成为主人翁,而直接给予答案则会让下属沦为局外人甚至 " 废人 "。

提问的一大优势在于,能够在复杂、不确定的表面现象中洞察问题本质。如果我们连问题的本质都未厘清,那就没有资格去帮助别人,所谓的 " 帮助 " 实则是害人。

我在书中详细阐述了提问在破解难题时的多重价值:无论是洞察本质、激发下属潜力、改善团队与家庭关系,个人也能够通过自我提问实现自我成长。提问还能激发民族、机构、企业或部门的创新力:

在企业中,提问更是产品与服务创新的催化剂,例如苹果手机的诞生就源于三个关键提问:

1. 为什么手机只能接电话,不能做更多事?

2. 若将 MP3 随身听、阅读器和手机功能整合,会产生什么效果?

3. 若要生产这种复合功能手机,应该怎么做?

多年来,很多人向我咨询如何提升下属的执行力,但我始终强调:执行力难以根本改变,真正决定企业命运的是团队创新力,而提升团队创新力的核心只能靠提问。提问驱动思考,答案终止想象。只有通过提问,才能激活团队的思考力与创新力。

随着 ChatGPT、Deepseek 等人工智能的兴起,提问变得愈发珍贵,而答案则日益 " 廉价 "。若缺乏提问能力,人工智能也难以提供有效帮助——人工智能回答的准确度完全取决于你的提问水平的高低。

因此,若不重视提问能力的培养,不仅孩子难以成长,我们自身和下属也会陷入被动:下属可能 " 躺平 ",产品服务缺乏创新;若长期只做 " 回答问题 " 的工作,我们的岗位也可能被人工智能取代。在当下时代,律师、老师、医生等过去擅长 " 给答案 " 的职业,正面临潜在挑战。

二、领导者如何提好问

无论是刚从执行者转型为管理者的人,还是拥有多年管理经验的人,总有忍不住直接指挥,而非通过提问引导的时刻,这是危险的——它剥夺了下属的思考过程、成长机会和潜力激发。若总是直接给答案,下属会养成事事求助的习惯,管理者也终将陷入疲惫不堪的状态。

要培养提问的习惯,首先应该从打破 " 给予答案 " 的惯性开始:

当下属问事情怎么做时,不要先给答案,而应该反问:" 你觉得这个事情怎么做?你的看法是什么?可以分成哪三步?最难的一步是什么?需要我协助哪一步?"

给新任管理者一个小建议:在电脑上贴张小纸条," 今天我不说答案了吗?" 或将这句话设为屏保。很多时候,我们并非不懂道理,而是懂了却不行动,养成习惯至关重要。

对不同下属也应该调整提问方法,因为世界上没有标准答案,对不同对象、在不同的场合说不同的话,不是狡猾,而是智慧。

面对沉默寡言的下属(或孩子、伴侣),应采用具象化、小范围的封闭式提问。封闭式提问以 " 是不是、对不对、有没有、可不可以 " 等结尾,比如问孩子:" 你觉得把书乱扔在地上,对不对?" 无需对方深度思考,只需简单回应。

如果是开放式提问则是:" 看过书怎么放会让家里更整齐?" 对沉默者,多结合具体场景用封闭式的提问,对方即使不回答,也可以用行为去修正(如把书放好),此时可以一边鼓励一边协助,无需强迫回应。

在目标会议中,对沉默着可以问:" 听了半天目标会,你还有哪些地方比较模糊?你现在觉得这个工作最大的困难是什么?"

外向型下属思路活跃、易跑题,但创新力强,沟通时需要用提问聚焦。当问 " 为完成增长目标,有哪些方法 " 时,外向者可能列出十个方法,此时要引导对方聚焦:" 谢谢你的创新思路,基于现状和资源,你觉得首先应该聚焦哪一个?哪三个是最应该做的?" 待他们说出三个后,继续追问:" 这三个中,哪一个最该先做?"

外向者易罗嗦、跑题,提问者要像 " 引水人 ",而非 " 表演者 ",如果不掌控节奏,就像把水龙头对准天花板——水流四散;而好的提问应该让水往下流,聚焦核心。

三、用提问解决问题

提问能解决很多问题,无论是化解冲突还是列举一些常用、实用的提问法:

1.用提问化解冲突

公司中常见的冲突,如同一团队的分歧,以及部门之间推诿的现象,均可以用提问化解。

①  用苏格拉底式提问化解团队分歧

若甲乙两位同事相互指责对方的方案是错的,如何让双方聚焦自身疏漏与对方优势,终止无意义争吵?可以尝试苏格拉底式提问。

苏格拉底有句名言:" 我们最大的智慧就是一无所知。" 他的提问方式已经成为一个专有名词—— " 苏格拉底式提问 "。

苏格拉底曾与玻勒马霍斯讨论 " 正义 ":

苏格拉底:" 把好处给予朋友,把伤害给予敌人是正义吗?"

玻勒马霍斯:" 是的,这是我父亲告诉我的。"

苏格拉底:" 你能够确定谁是真正的朋友,谁是真正的敌人吗?我们会不会误判?"

玻勒马霍斯点头认同

苏格拉底:" 若误把敌人当朋友并帮助他,这是正义吗?"

玻勒马霍斯:" 这就不正义了。"

苏格拉底:" 看来不能用‘帮助朋友、伤害敌人’来定义正义,你觉得呢?"

玻勒马霍斯表示认同。

这段对话中,苏格拉底未给任何答案,也未否定玻勒马霍斯,而是通过层层追问让对方自主判断对错,用逻辑的力量让玻勒马霍斯明白什么是真正的正义。

苏格拉底式提问有三个核心特点:

第一,先明确概念定义(如 " 什么是正义 ");第二,通过追问让对方发现观点中的矛盾;第三,引导对方自主修正错误的观点。

成年人难以被 " 说服 ",只能被 " 影响 "。这正是苏格拉底式提问的高明之处。而沟通的目的也不是分辨对错、驳倒对方,而是展开深度思考。苏格拉底式提问通过中立态度、开放心态和递进式追问,让被提问者看清内心、主动反省。

苏格拉底式提问通过 " 为什么 "、" 还可能是什么 "" 如果……会怎样 " 等追问,从表面冲突深挖到深层原因。比如,当甲、乙同事争论客户的活动方案时,就可以问:" 这个方案最核心的价值是什么?你们最怕客户反馈什么?双方观点能否合并?"

若甲乙双方相互指责对方的方案是错的,我们这样提问:"你觉得自己的方案很好,那它最大的风险是什么?你才一直在反对的对方的方案,又好在哪里?"

开会时,争论对错不重要,重要的是共创——每个人都有局限性,需将 " 你、我、他的观点 " 变成 " 我们共同的观点 ",解决问题才是提问的终极目的。

②  用提问打破 " 部门墙 "

部门之间推诿指责的现象是公司痛点之一,我们从部门墙的形成原因开始,部门墙往往源于:

团队无共同目标,只有部门各自目标;

团队无共同利益,一方获利被视为另一方损失;

信息孤岛,如上游客户反馈未及时传达给研发,研发成果未及时同步销售,销售未提供销量预测以支撑产品上线流程。

推倒部门墙需解决六个底层逻辑问题:

第一,是否有共同目标?

第二,是否有共同利益?

第三,是否有共识机制流程?

第四,信息是否畅通?

第五,团队认知水平是否一致?

第六,是否有正确的价值观?企业文化应聚焦梦想愿景,而非仅为赚钱。

一次我在一家大型企业主持战略会时,各部门观点分歧,我问现场的与会者:" 部门观点不同重要吗?部门存在的意义是为客户服务,不同部门应该联合起来为客户服务,对吗?如果客户今天也在场,他们的观点是什么?你们清楚客户要什么、不要什么吗?"

当跨部门因业务问题争吵时,就需要把他们拉回原点:公司存在的意义是服务客户,需团结对外。若客户不满意,所有人都不会有工资奖金。我常对同事说:" 工资奖金不是老板发的,而是我们同心同德,以共同目标、利益、流程、产品和战略,为客户提供价值后,客户给予的回报。

协作的本质是不是妥协,而是共建。好领导能将 " 你、我、他 " 变成 " 我们 ",让每个人既对部门结果负责,更对公司的结果负责——只有公司有结果,部门才会有结果。

2.用提问制定 KPI

能达成结果的目标,不是靠外部老师上课或咨询师写咨询给方案,而是让利益相关人——老板与部门的负责人联合共创。

首先要激发团队的 " 使命感 ":若领导说 " 去搬一块砖 ",下属会觉得枯燥;但若说:" 我们一起构建一座世界上最美丽的宫殿。" 即使本质仍是搬砖,下属也会充满动力。因此,要让下属明白目标背后的意义,而非仅下达任务。

当目标较高,下属觉得难以完成时,应用提问引导:" 你觉得这个目标应该完成吗?达成过程中最大的困难时什么?我们如何协作才能建好这个‘宫殿’?每个人、每个部门应该怎么做?"

所以,提问是让团队参与目标设定、激发主动完成目标意愿的第一步。

目标会议可以是动员会、分解会、共识会,但最初应该是头脑风暴会议,而非指令性的 KPI 会议,因为最终产出不是任务清单,而是大家的共同承诺。行动计划也应由成员自主制定:为达成部门或公司目标,我应该做什么,需要协助别人做什么。

一个关键提问:若我们这个月只能做一件事来完成目标,大家认为应该是什么?

做的越多,内耗越大,成本越高;只有做的越少,我们才可能有好结果。

企业中常有 " 领导‘拍脑袋’定目标,下属‘拍胸脯’保证,完不成‘拍屁股’走人 " 的现象,而通过提问共创的目标,才真正有可能完成。

3.用提问复盘团队挫折

有人犯错后,开会不应开成 " 批斗会 "。书中第 4 章 " 恰当与不恰当的提问 " 强调,提问是一门艺术,并非所有提问都有益。例如领导问:" 这是谁做的?你怎么又做错了?上次说了,你怎么不听呢?" 看似在提问,实则在批评。这是不可取的。

此时,"3W、EBI 法 " 就很实用:

3W(What worked well):过去有哪些地方做得好?即使事情做错了,也总会有值得肯定的部分,不能全盘否定;

EBI(Even better if):如果要做得更好,该怎么做?事情做错时,领导应该问下属:" 下次要做得更好的,你觉得该怎么做?" 这是一种 " 批评式表扬 "。还可以问:" 如果重新来一次,你会做哪些不同的尝试?下次如果再做这件事,能提前预测并规避哪些风险?"

 

这些提问均无评判色彩。所谓 " 评判 ",例如说 " 这个人长得丑 ",而非评判的表达是 " 这个人的长相对我没有太大吸引力 " ——前者是主管评判,后者是客观感受。

正如 " 甲之蜜糖,乙之砒霜 ",应允许不同的观点,用事实代替评判:不说 " 足球队前锋踢得太烂了 ",而说 " 这个前锋过去五场球未进一球 "。频繁评判会损害人际关系。

复盘不是惩罚,而是翻盘。批评指责无用,我们要的是翻盘结果。不必在意他人的无端评判,世上总有人喜欢你、有人讨厌你。对认知不足者的诋毁,一笑了之即可——别在 " 烂人 " 身上浪费宝贵时间。

四、提好问,方能培养卓越团队

只有多提问,才能培养自驱型团队。若遇事直接给答案,下属只会 " 动手动腿 ",沦为工具人;唯有提问才能激发团队 " 动脑动心 "。

领导者不应做亲力亲为的监督者,而要做赋能型的领导者。叶圣陶老先生说," 教以不教为目的 ",教育者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

最好的提问是让团队学会 " 自问自答 ",当提问这种精神融入每位高管的思维,他们便会主动思考。若领导每天 " 救火 ",团队永远学不会 " 灭火 "。

我在苏哲读书会分享过《成就》一书,作者比尔 · 坎贝尔(乔布斯的教练,已去世)的一句话让我深受影响:" 是解决这一个问题重要,还是让问你问题的人以后自己能解决重要?"

当下属是新人小白时,可以教,但教的目是 " 下次不用再教 "。解决问题时,领导要有耐心言传身教,让下属明白全过程逻辑;若直接代劳,下次他仍会求助,领导更累,下属更闲。

领导的终极目标是培养 " 无需领导的自驱型团队 ",而唯一的方法就是提问。领导应做 " 造钟者 ",而非 " 报时者 ",当提问成为企业文化,团队便会自主成长。

一旦一个人问的问题你答不上来,应该感到愧疚并反思;若重要会议中只有回答没有提问,更需要警惕。提问能力也是判断一个人是否可用的标准。

提问是一门艺术,不仅要自己会问,更重要的是让团队共同掌握——这才是领导力的核心

* 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笔记侠立场。

好文阅读推荐:

顶尖销售,强在基本功

所有难题,根源大多在老大身上

分享、点赞、在看,3 连 3 连!

宙世代

宙世代

ZAKER旗下Web3.0元宇宙平台

一起剪

一起剪

ZAKER旗下免费视频剪辑工具

相关文章
评论
没有更多评论了
取消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

12 我来说两句…
打开 ZAKER 参与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