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 · 15" 是个有特殊历史意义的数字符号,是日本军国主义在 1945 年 8 月 15 日宣布战败投降的日子,而日本将这一天称为 " 终战日 "。每年的 8 月 15 日,在日本东京的两个地点总会上演相同的历史镜像——武道馆内,日本政府主办的 " 全国战殁者追悼仪式 " 庄严肃穆,天皇、首相和遗族们在此向战争死难者献花和默哀;而不足一公里外的靖国神社,则有各色参拜人群呼喊喧嚣,成为日本历史认知分裂的年度缩影。这两处场所在 8 月 15 日所展现的图景,折射着这个国家从未形成统一的历史叙事,所谓 " 反省历史 " 的表象之下,是持续半个多世纪的对二战历史的断裂记忆。
武道馆的哀悼:官方叙事下的最小化战争反思
由日本明治神宫棒球场旧址改建的东京武道馆,自 1965 年起就成为日本政府主办的 " 全国战殁者追悼仪式 " 的固定场所。这座可容纳 1.4 万人的场馆,每年 8 月 15 日都会被黑白挽联与菊花装饰环绕,仪式流程高度程式化:天皇宣读追悼文、首相致悼词、全体默哀、遗族代表发言,最终以《哀悼进行曲》结束。
官方叙事在此被精心构建。每年的仪式上,日本天皇的悼文都 " 深切哀悼战殁者,祈祷和平永远持续 ",避免提及战争责任;日本首相的悼词则强调 " 决不再战,誓作和平国家 ",却对侵略历史含糊其辞。这种 " 只谈牺牲、回避责任 " 的叙事策略,将日本塑造成战争的 " 受害者 " 而非加害者,刻意淡化对亚洲各国的伤害。
参与悼念活动的日本遗族群体的态度也呈现分化。和平遗族会主张 " 以史为鉴、反对战争 ",其成员多为普通士兵家属;而日本遗族会等遗族团体则与右翼势力关系密切,主张 " 恢复战死者荣誉 ",甚至质疑东京审判的正当性。这种分歧使得武道馆的哀悼仪式始终笼罩在历史认知的阴影下——当日本政府连 " 侵略战争 " 的定性都讳莫如深时,所谓的 " 追悼 " 便难以成为真正反思战争的起点。
靖国神社的喧嚣:右翼宣扬下的历史修正主义
距离武道馆约不足 1 公里的靖国神社,是日本右翼势力美化侵略战争的象征。这座始建于 1869 年的神社,供奉着包括沾满亚洲各国人民鲜血的 14 名二战甲级战犯在内的 246 万余名 " 战殁者 "。
而靖国神社的历史修正主义更体现在其附属设施 " 游就馆 "。馆内展品将甲午战争描述为 " 防御战 ",把太平洋战争定性为 " 为解放亚洲而战 ",这种彻底扭曲历史的展览,与德国柏林大屠杀纪念馆形成鲜明对比,后者以 " 永不遗忘 " 的姿态直面历史罪责,而靖国神社则在刻意编织虚构的 " 历史神话 "。
每年 8 月 15 日,各色人等就在此粉墨登场,参拜人群中有穿着 " 旧日本军服 " 的老兵,也有穿着制服的右翼团体成员,他们举着 " 大东亚战争肯定论 "" 大东亚共荣 " 等标语招摇过市;高市早苗、古屋圭司等近百名 " 大家都来参拜靖国神社议员联盟 " 的日本右翼政客们更是这天参拜的常客,只是这些人来也匆匆去也匆匆,不像拜 " 神 " 而更像拜 " 鬼 ";而自安倍晋三之后的日本首相虽不再参拜靖国神社,但会在 8 月 15 日当天以 " 内阁总理大臣 " 名义供奉 " 玉串料 "(祭祀费)。然而不管怎么掩饰,这种半官方的参拜行为,都是对历史正义的挑衅——当东条英机等战犯被供奉为 " 英灵 ",亚洲各国人民遭受的苦难便被彻底漠视。
日本历史认知的断层
近年来,随着二战历史的逐渐远去,日本社会对历史的认知呈现出复杂的代际差异与群体分化。2025 年的民调显示,仅有 49% 的受访者认为二战是 " 侵略战争 ",而 41% 的人选择 " 不好说 ",在 20 — 39 岁年轻人中,这一比例更是高达 51%。这种认知模糊化趋势与历史教育的变质直接相关——近年来,日本政府不断放宽历史教科书审定标准,审定通过的教科书将 " 侵略 " 改为 " 进出 ",将南京大屠杀描述为 " 存在争议 ",731 部队活体实验等内容则完全消失。
教育领域的历史修正主义由来已久。早在 1951 年,日本文部省就删除了小学教科书中 " 日本对中国的侵略 " 表述;1980 年代后,右翼团体 " 新编会 " 编写的否认侵略历史的教科书不断 " 推陈出新 ",持续冲击历史教育底线。
社会记忆的传承困境也加剧了认知分裂。共同社调查显示,2025 年仅有 6% 的日本人能通过战争亲历者直接了解历史,而 1994 年这一比例为 34%。随着战争亲历者相继离世,历史记忆越来越依赖学校教育和媒体传播,这使得掌握话语权的保守势力得以重构历史叙事。他们刻意强化广岛、长崎核爆的 " 受害者叙事 ",却对侵略战争的根源与后果讳莫如深,形成扭曲的历史认知体系。
但日本进步力量的抗争从未停止,日本教师工会长期抵制篡改历史的教科书,市民团体持续为战争受害者寻求赔偿,有良知的历史学家们坚持出版严谨的战争史著作。这些力量构成了日本社会抵制历史修正主义的重要防线,只是在保守右翼势力当道的背景下,他们的声音始终处于弱势地位。
武道馆与靖国神社的 8 月 15 日镜像,两种叙事虽有差异,却共同回避了对侵略历史的彻底清算。德国《明镜》周刊曾评论:" 德国通过勃兰特跪访华沙犹太人纪念碑完成了历史救赎,而日本的靖国神社参拜却在不断制造新的历史伤痕。" 这种对比揭示了关键差异——德国将反思历史作为国家认同的核心,而日本始终在历史认知的十字路口徘徊。
8 月 15 日的东京天空下,武道馆哀悼的钟声与靖国神社狂妄的喧嚣年复一年地上演。对日本而言,真正的和平不在于仪式化的哀悼或固执的参拜,而在于正视历史、承担责任。正如日本前首相村山富市所警示的,只有 " 谦虚地接受历史事实,并再次表示深刻的反省和由衷的歉意 ",日本才能真正成为 " 负责任的国际社会成员 "。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