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央网 08-14
国际智库:特朗普关税新政
index_new5.html
../../../zaker_core/zaker_tpl_static/wap/tpl_caijing1.html

 

美国智库国际与战略研究中心(CSIS)专家于 2025 年 8 月 1 日发布研究报告(Trump ’ s Trade Strategy Takes Shape After August 1 Tariff Moves)称,这一政策试图在三个层面重塑国际贸易格局:重构供应链布局、改变贸易条件分配、重塑美国在全球经济治理中的话语权。

然而,经济研究显示,这一政策能否真正实现其振兴美国经济的初衷还要取决于三个关键条件:关税结构是否统一、税收使用是否优化,以及贸易伙伴是否保持克制。值得注意的是,此次政策调整恰逢全球价值链深度重组的关键期,其影响可能远超单纯的贸易数据变化,或将深刻改变未来十年的国际贸易秩序。

01 关税政策的经济账:收益与代价

根据美国智库 CSIS 引用的加州大学戴维斯分校的经济模型,若政策设计完美,美国或能通过高关税实现 2.2% 的 GDP 增长。这一增益主要来自 " 贸易条件改善 " ——即外国企业为维持在美国市场的份额,不得不降低产品价格,而美国本土消费者面临的实际价格上涨幅度相对有限。更具体一点,在最优情景假设下,模型测算显示美国进口价格可能下降 4.3%,但出口价格仅下滑 1.8%,正是这种价格变动的不对称性带来了理论上的收益空间。

图 1 特朗普关税政策前后对全球福利的影响

然而,这一理论假设面临多重现实挑战。首先,关税成本呈现明显的阶层分化。布鲁金斯学会的研究表明,年收入低于 3 万美元的家庭,其预算中进口商品占比高达 25%,而高收入群体仅占 8%。这意味着,一个四口之家的低收入家庭每年可能因此多支出 1,200-1,500 美元,相当于其食品支出的 15%。

其次,中小企业陷入 " 三重困境 ":进口原材料成本上涨、出口竞争力下降(因外国未对美降税),以及应对海关合规的行政负担。以得克萨斯州的汽车零部件行业为例,25% 的钢铁关税导致该州 37 家中小型供应商中,已有 9 家倒闭,15 家将部分产能外迁。

最后,更严峻的是财政幻觉。尽管政府宣称关税可填补税收减免的缺口,但实际收入仅占 GDP 的 1.1%(约 3,000 亿美元),远低于 2.4 万亿美元的财政赤字。且其中 20% 被用于海关执法,仅 2025 年上半年,美国海关就新增雇佣了 4,700 名工作人员来处理激增的关税事务,较 2024 年增长 23%,显示了政策执行成本的激增。而这种行政成本的膨胀正在抵消政策收益。

02 全球连锁反应:谁在买单 ?

美国的高关税政策本质是 " 以邻为壑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模拟显示,这种政策的传导效应呈现三个特征:一是地理上的邻近性,加拿大、墨西哥等北美国家首当其冲;二是产业上的集中性,汽车、电子等全球价值链较长的行业受损最重;三是规模上的不对称性,小国经济体的损失是美国收益的 3-5 倍。

图 2 全球价值链中的中美份额变化(1995vs2020)

这种 " 去美国化 " 趋势在半导体行业尤为明显。台积电原本计划在亚利桑那州投资 400 亿美元的工厂,因担心美国关税政策导致供应链中断,已推迟投产并扩大南京厂产能。更值得关注的是,这种产业转移正在形成 " 链式反应 ":韩国三星电子紧随其后,宣布将西安工厂的 NAND 闪存产能扩大 30%,同时冻结在得克萨斯州的投资计划。这种趋势若持续,到 2027 年美国在半导体制造领域的全球份额将从目前的 12% 降至 9%。

在传统制造业领域,关税政策同样引发连锁反应。越南工商会的报告显示,由于美国对 " 中国原产地规避 " 的严格审查,越南出口企业平均每单货物需要多提交 37 份证明文件,清关时间从 3 天延长至 11 天。这种非关税壁垒导致约 23% 的纺织企业开始将订单转向印度和孟加拉国。

03 法律与战略的灰色地带

特朗普政府援引《国际紧急经济权力法》实施关税的做法,正在国际法层面引发激烈争议。日内瓦国际贸易法研究中心指出,这种做法存在三个法律漏洞:既违背了 WTO 的最惠国待遇原则;又滥用 " 国家安全例外 " 条款;并且在没有充分证据的情况下认定 " 市场扭曲 "。2025 年 6 月,已有 17 个国家在 WTO 对美国提出联合申诉。

更复杂的挑战在于 " 转运关税 " 的操作困境。美国海关目前采用 " 三步判定法 " 来识别中国商品经第三国转运的情况:一是核查企业股权结构,二是追踪原材料来源,三是分析生产设备技术路线。但这种做法面临两大难题:首先,东南亚国家普遍缺乏完善的供应链追溯系统;其次,判定标准存在主观性。例如,某跨国企业在越南的工厂遭遇美方反复变更原产地认定标准。这种不确定性正在严重干扰正常贸易。

从战略层面来看,关税政策正在产生意外的地缘政治效应。根据 CSIS 的跟踪研究,在关税政策实施后,中国与东盟的贸易额同比增长了 18%,而美国与东盟的贸易额下降了 7%。更引人注目的是,金砖国家新开发银行的贷款项目中,供应链基础设施投资的占比显著增加,这表明发展中国家正在构建 " 去美国中心化 " 的贸易网络。

04 政策调整:亡羊补牢?

面对日益明显的负面效应,美国政府内部出现了三种调整思路:

第一种是 " 精准关税 " 方案。商务部长雷蒙多提议,将高关税集中在人工智能、量子计算等 50 项关键技术领域,其他行业恢复常态。这一方案获得了微软、谷歌等科技巨头的支持,但遭到钢铁、纺织等传统行业的强烈反对。

第二种是 " 税收返还 " 机制。参议院财政委员会正在审议的《美国竞争法案》提出,将关税收入的 40% 定向用于受影响企业的补贴。例如,汽车零部件企业可以申请相当于关税支出 60% 的税收抵免。但国会预算办公室测算显示,这种安排可能使联邦赤字再增加 800 亿美元。

第三种是 " 盟友豁免 " 策略。国务院建议对签署 " 技术保护协议 " 的国家给予关税减免,目前英国、日本已进入谈判程序。然而,欧盟坚持要求美国先取消对欧洲汽车的关税,谈判陷入僵局。

这些调整虽然能在短期内缓解矛盾,但都未能解决根本性问题:在全球价值链深度整合的今天,单边关税政策是否还能达到预期效果?MIT 斯隆管理学院的研究显示,跨国企业应对关税的策略已从 " 搬迁工厂 " 转变为 " 重构供应链 ",即通过模块化设计、近岸外包等方式降低对单一国家的依赖。这种进化使得关税的威慑效果正在递减。更值得注意的是,美国内部对关税政策的分歧持续扩大。

05 长期影响:世界经济秩序的裂变

特朗普关税政策最深远的影响,可能是加速了全球贸易体系的碎片化进程。这种碎片化表现在三个维度:

在货币层面,2025 年第一季度,全球贸易中以非美元结算的比例首次突破 30%。其中,中国与俄罗斯的贸易中人民币结算占比达 78%,印度与阿联酋的石油贸易开始试用卢比 - 迪拉姆直接兑换机制。

在规则层面,区域性贸易协定正在取代多边体系。非洲大陆自贸区已将原产地规则简化为 "40% 区域价值含量 ",与美式 " 从纱认定 " 等复杂规则形成鲜明对比。东南亚国家联盟则推出了统一的电子原产地证书系统,清关效率提升 60%。

在技术标准层面,5G、人工智能等关键领域的 " 标准割裂 " 日益明显。中国主导的物联网标准在发展中国家市场份额已达 54%,而美国主导的标准体系占比降至 32%。

以史为鉴,回顾 1930 年《斯姆特 - 霍利关税法》的教训,当时美国对 2 万多种商品加征关税,最终导致全球贸易额缩水 66%。如今,在全球经济联系更为紧密的背景下,高关税政策的连锁反应可能更为复杂。世界银行预警,历史经验表明类似政策可能导致全球贸易萎缩。

结语

CSIS 报告指出,特朗普关税政策如同经济学中的 " 囚徒困境 ":当各国都采取最优反击策略时,全球福利将整体下滑。即便美国短期可能获得贸易条件改善,但长期来看,单边措施引发的连锁反应终将反噬其自身利益——这正是报告强调 " 避免报复 " 为成功关键条件的深层逻辑。

(综合编译整理,非投资建议)

本文系未央网专栏作者 :思想的工厂 发表,内容属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网站观点,未经许可严禁转载,违者必究!

宙世代

宙世代

ZAKER旗下Web3.0元宇宙平台

一起剪

一起剪

ZAKER旗下免费视频剪辑工具

相关标签

美国 特朗普 gdp 供应链
相关文章
评论
没有更多评论了
取消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

12 我来说两句…
打开 ZAKER 参与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