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 年 8 月 5 日,美国内科医师学会出版的《内科年鉴》上分享了一个特殊的人工智能使用案例:一位非常注意养生的大叔,依靠 ChatGPT 养生,成功把自己养进了精神病病房。
这是一位 60 岁的大叔,最初跑到急诊室的原因是怀疑邻居给他下毒。初步体检没发现异常,但血检显示大叔有严重的阴离子间隔偏低。
我们的血液里有带正电荷的钠、钾等阳离子,也有氯离子、碳酸氢根等带负电荷的阴离子。正常人体内这些阴阳离子都有一个范围,同时阴阳离子间也有平衡。阴离子间隔就是表述上述平衡的指标,用主要的阳离子——钠离子和钾离子,减去主要的阴离子——氯离子和碳酸氢根离子来计算:
[ Na+ ] + [ K+ ] ) − ( [ Cl− ] + [ HCO3− ]
正常的阴离子间隔是 10~20 mEq/L。这位大叔是 -21。
一看这检查结果,医生直接让大叔住院监测、改善电解质水平。
住院后,大叔展现出各种奇葩特质:他告知自己有严格的饮食限制,在家喝的水都是自己蒸馏,渴得不行了还是不肯喝医院的水。
这大叔怎么看怎么不正常,医生开始怀疑是否存在中毒,拉来搞毒物防控的同事做会诊。考虑到阴离子间隔偏低、主要的阳离子钠离子水平又正常,意味着患者体内有大量未知阴离子,一种推测是溴中毒。
这边还在琢磨诊断,那边大叔可没消停,住院不到一天,愈发神经兮兮,出现幻视幻听,还尝试逃跑。没办法,只能先关到精神病房。
经过几天的电解质补充以及一些针对急性精神分裂的药物治疗,大叔终于像个正常人了,告知医生之前脸上开始长痘,又长血管瘤,还有失眠等症状,这些都符合溴中毒的表现。
溴中毒,即人体长期摄入过量的溴,如今非常罕见,但在 20 世纪初却很多,因为当时有大量含溴化合物作为治疗失眠、焦虑等疾病的药物。比如,溴化钾、溴化锂都曾是常用镇定剂。
但过量的溴可以破坏神经细胞的细胞膜,导致神经毒性。而且溴的人体半衰期达 9~12 天,长期摄入很容易产生积累。这使得 20 世纪初,曾有 5%~10% 的精神病住院都是溴中毒导致。
可自从 1975~1989 年,FDA 全面清除溴的使用,溴中毒变得非常罕见。这位大叔怎么就中毒了呢?莫非真是邻居投毒?
大叔的另一段自述揭开了谜底,估计也彻底把医生们整无语了。
作为高段位养生爱好者,大叔读到很多文章介绍食盐——氯化钠对人体的危害。但他很惊讶地发现文献里几乎只介绍如何减少饮食里的钠,没找到如何减少氯的摄入。
食盐明明是氯化钠,只减钠不减氯,在大叔看来就是离谱。大叔大学时还学过营养学,这在如今的美国,领导卫生部都绰绰有余,于是大叔做了个大概率违背母校教诲的决定:亲身试验在饮食中除去氯。
怎么才能除去饮食里的氯呢?
这难不倒大叔。如今打开手机,一联网,立刻就有考行医执照比顶级医院医生们还强的个人助手:人工智能—— ChatGPT,Gemini,Grok,AI 助理多的都选不过来。
经过与 ChatGPT 短暂且高效的咨询,大叔了解到溴可以取代氯。接下来 3 个月,大叔从网上买了溴化钠,取代自己饮食里的食盐氯化钠。
再然后,就来到文章开头,大叔觉得邻居给自己下毒,跑到急诊室求救。
后来的检测发现大叔血液内溴含量高达 1700 mg/L,正常范围是 0.9~7.3。
我们不知道大叔具体是怎么咨询 ChatGPT。理论上,说 " 溴可以取代氯 ",很可能是指其它用途,比如大叔买的溴化钠可以用于泳池清洁,控制水藻,还经常和起消毒作用的氯联用。
大叔用的是旧版 ChatGPT,3.5 或 4。我简单试了下新版 ChatGPT,如果直接问怎么取代氯,会给出多个用途场景,第一个是化学场景,提到氯可以用氟、溴、碘取代。在后面的食品场景,则是解释一般用氯化钾取代氯化钠。
随着 AI 尤其是 ChatGPT 这类聊天机器人的流行,这位大叔的案例提供了一个很好的警示范例。
我们一般说 AI 的缺点,特别是信息准确性上的缺陷,焦点都在 " 幻觉 " 上,也就是编个明明不存在或有错误的 " 故事 " 反馈给用户。
在医疗健康领域,AI" 幻觉 " 的潜在危害很大,也在限制 AI 的落地。可这并非 AI 的唯一漏洞。像这位大叔遇到的就不是幻觉,建议用溴取代氯并非是 ChatGPT 自己瞎编出来的故事,问题出在了 " 内容场景 " 上。
大叔问的是为了饮食健康,用什么可以取代氯,在这个特殊场景下,显然不能用溴来取代。
这在某种程度上是 AI 与 AI 用户的错配。AI 可以搜寻大量的信息进行总结,可它毕竟不是用户肚子里的蛔虫,很难揣摩用户的提问到底是针对哪种应用场景。当用户自己陈述不清或根本没有陈述 " 内容场景 " 时,AI 就可能给出虽然本质正确,但在此处错得离谱的建议。
还要注意作为 AI 用户的我们——人,可能有很强的偏见。比如前面我用 GPT5 问怎么取代氯,回复中食物那一条说了一般用氯化钾取代氯化钠。你可能觉得正常人肯定会看这一条,怎么会去考虑第一条化学反应里的溴取代氯呢?
别忘了那位大叔一开始问 ChatGPT 的目的,他不是想取代氯化钠,他很明确的是想取代氯化钠中的氯。如果 AI 回答用氯化钾,他可能会觉得这是 " 文不对题 ",不予考虑。
这也是当下 AI 很难在医学、科学领域取代专业人员的关键。想象一个有相应专业知识的人,会如何应对这位要消灭氯的大叔?
首先可能会指出在饮食里减少食盐,氯化钠,是准确的方向,因为食盐摄入过高会增加高血压风险,而我们的日常饮食里盐摄入普遍超标—— WHO 等健康组织建议的食盐摄入上限只有 6 克,一茶匙。
但接下来大概会介绍减盐其实只针对钠,不针对氯,和高血压等疾病相关的主要是钠摄入,不是氯。6 克的食盐摄入上限,实际对应的是 2.3 克钠摄入上限,只是因为大部分人的钠摄入都来自食盐,所以二者被认为等同。当然,这也是为什么我们还需要注意味精——谷氨酸钠的摄入量。
另外,虽然食盐是氯化钠,可它溶于水,吸收进入人体时,早就分家成了钠离子与氯离子,两种离子互不打扰。这位大叔对氯的担忧是没必要的。
有一些人会需要限制氯的摄入,但往往是特殊情况,比如肾病患者,而且一般也是通过减少氯化钠摄入达成,不需要用另一种钠盐取代氯化钠。
这些就是 " 内容场景 ",了解这些,你应该不会被 ChatGPT 带去吃溴化钠。可问题是了解这些的人大概率本来就不会依赖 ChatGPT 来做健康决策。
在这位靠 ChatGPT 养生,把自己养进精神病病房的大叔身上,还有一些细节耐人寻味。住院期间,检查显示大叔体内多种维生素偏低,包括维生素 C,B12 和叶酸。
一般来说,严格素食的人,多年后可能会出现 B12 缺乏,可素食能吃到维生素 C、叶酸缺乏的也算是神奇。因此,这大叔应该也是野蛮养生的佼佼者。可惜,ChatGPT 没能帮到他,反而让他走上更危险的养生道路。
很多人默认 AI 工具会缩小人与人之间的知识鸿沟,让人更聪明,可或许,AI 工具是让强者更强,让一些弱者的处境更危险。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