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喜欢什么画什么,怎样好看怎样画!"8 月 12 日,在水城区陡箐镇东关社区锦绣坊文创基地内,苗族同胞、非遗传承人熊师提给游客讲解完水城农民画的创作风格后,现场展示了创作。
从最初的刺绣、蜡染发展到画作,从画作走向课堂和国际舞台,再到画框之外的文旅融合,这门起源于刺绣挑花的民间艺术,如今正通过 " 传承 + 文旅 " 的双轮驱动,从大山深处走向更广阔的天地,实现从作品到产业的价值蝶变。
" 我从小就跟着妈妈学挑花、刺绣、蜡染,为后来把针线活变成画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熊师提之话,道出了从针线到画笔的延续。
20 世纪 70 年代,陡箐镇猴儿关的苗族妇女将刺绣、蜡染图案搬上画纸,经过长期的积累,画作于 80 年代后逐渐走出大山、走向国际舞台。1988 年,水城区凭借独特的民间绘画艺术获评 " 中国现代民间绘画画乡 "" 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 ",而猴儿关作为农民画重要起源点之一,成为水城农民画的典型代表。
此后,水城区除了依托当地苗族妇女擅长的刺绣、蜡染的先天优势培养农民画师,还让传承的火种在校园里 " 燎原 "。六盘水市第十九中学陡箐校区、六盘水幼专、六盘水职院等学校,纷纷在学生中开展了相关的培训与课程。
" 农民画是我们的必修课,3 名专职老师带我们把挑花、蜡染都画出来。" 目前,六盘水市第十九中学陡箐校区 150 名学生已能独立创作,作品在校园文化墙上绽放。
在六盘水职院,农民画更是成了公共选修课。" 学校有七八成学生来自农村,水城农民画根植本土,作为本土艺术,最应该得重视和传承,所以我们开设了水城农民画课程。" 学院基础教学部副部长、副教授李龄表示。
依托相应课程,六盘水职院成立的 " 乌蒙狂潮 " 师生团队,就专注于水城农民画的产业化发展。今年,团队还参与了六盘水马拉松、海坪彝族文化小镇改造以及 " 海坪彝族火把季 " 的文创产品的设计。
东关社区锦绣坊文创基地作为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的配套设施,近年来,从基地 " 诞生 " 的文创产品,年销量突破 2 万件,正成为农民画走向市场的 " 桥头堡 "。
与此同时,水城农民画的线下业态正呈多点开花的趋势——与夜郎风文化公司合作的农民画主题餐厅里,餐桌转盘绘着《果园飘香》;民宿的床单印着苗族图腾;丝巾、手提包等衍生品进入深圳文创市场。线上探索同样亮眼—— NFT 数字作品上线即售罄,动画短片《画里的水城》全网播放量破千万。2024 年,水城农民画相关产业收益达 413 万元,其中版权收入 36.4 万元,成了 " 画笔生金 " 的真实写照。
如今,在猴儿关,专职画师有 50 余人,带动 200 多户村民参与创作。画师们作画的收入,每月能达 3000 元。锦绣坊基地则为搬迁群众提供 30 个就业岗位,人均月增收 2500 元。
从一次又一次亮相国际画展,到如今文旅融合的蓬勃发展,水城农民画早已成为连接传统与现代、乡土与世界的文化纽带,并发生价值的蝶变。
贵阳日报融媒体记者 高松
编辑 周欢 /编审 李枫 /签发 蒲谋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