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海战术,实际上是创新乏力下的市场焦虑。
作者 | 辰纹
来源 | 洞见新研社
北京,南苑森林湿地公园。
聚光灯下,年过七旬的寇振海略显生涩地按压着荣耀畅玩 70 Plus 侧边的实体 AI 键," 点外卖 "、" 买菜 " 的指令声在会场回荡。台下掌声稀落,礼貌多于热情。据不完全统计,这款售价 1199 元的新机,是荣耀在今年发布的第 10 款手机产品。
几乎在同一时间,上海 ChinaJoy 的喧嚣中,荣耀的 " 夏日乐园 " 展台高调陈列着 Magic V5 折叠屏、GT Pro 性能旗舰等四款新品。工作人员穿梭忙碌,向不同需求的观众推销着定位迥异的产品,竭力覆盖每一个可能的细分市场。
而在电商平台,半年前售价 6999 元的旗舰 Magic6 至臻版,价格已如断崖般跌落至 3999 元,成为 " 跳水王 " 与价格敏感用户的 " 性价比之选 "。这剧烈的贬值曲线,无声诉说着荣耀高端产品力的脆弱。
01
市场困局与表面荣光
荣耀的战术并非首创。
12 年前,HTC 凭借 " 机海战术 " 席卷全球,一度占据 18% 的市场份额,与苹果、三星鼎足而立。然而,频繁推新、产品线混乱、缺乏明星机型,最终让 HTC 在精品化浪潮中跌落神坛,归于沉寂。
历史仿佛在荣耀身上投下了一道沉重的阴影:在已拥有 6 大系列、超 20 款在售机型的今天,荣耀仍在持续扩充其产品矩阵。这背后,是创新乏力与市场焦虑交织的双重困境。
2020 年独立于华为的荣耀,曾凭借 " 遗产 " 短暂登顶。但 2024 年华为的强势回归,彻底搅动了市场格局。
Counterpoint 数据显示,2024 年第四季度,华为以 18.1% 的市场销售份额跃居中国手机市场榜首,全年销售同比增长 36.4%,成为头部厂商中增幅最大的品牌。
荣耀作为之前华为的 " 替身 ",受到的波及影响尤其大,IDC 数据显示,荣耀手机市场份额从 2024 年第一季度的 17.1%(位居第一)一路下滑至第四季度的 13.7%(排名第五),并在 2025 年第一季度彻底跌出前五,沦为 "Others" 阵营。
面对危机,荣耀新任 CEO 李健在今年 3 月的巴塞罗那 MWC 上高调宣布 "Alpha" 战略,未来五年投入 100 亿美元建设 AI 设备生态,推动公司从智能手机制造商向全球 AI 终端生态公司转型。
然而,现实的操作却显得有些 " 言行不一 "。4 月,荣耀密集发布三款新品(荣耀 Power、GT Pro、MagicBook Pro 16),被视为 Alpha 战略落地的 " 第一弹 ",但本质仍是机海战术的延续。
市场似乎给予了 " 回报 "。
2025 年 4 月,荣耀以 13.7% 的销量份额重返中国市场前三,创造了自独立以来的最好成绩。在五一促销期间,荣耀深圳工厂每 28 秒就下线一部手机,部分机型销量增长达 50%。
然而,这份 " 成绩单 " 背后暗流涌动,在代表未来的折叠屏市场,荣耀仅占 7.6% 的可怜份额,被华为 72.6% 的绝对统治力碾压;智能穿戴领域,荣耀手环仅有 3.5% 的市场占比,成人手表份额不足 3%,更是被挤至边缘。
当华为以卫星通信、鸿蒙生态构筑技术壁垒,小米加速 " 人车家全生态 " 布局时,荣耀的 " 机海战术 ",更像是掩盖创新乏力的 " 遮羞布 "。
02
混乱的产品与崩塌的价格
机海战术在一定程度上确实止住了荣耀市场份额下滑的趋势,但同时又产生了新的问题。
首先,过多的产品布局使得荣耀的产品线重叠,内耗严重。
售价 5199 元的 Magic7 Pro 卫星通信版与 3999 元的 Magic6 至臻版同台销售,两者均主打影像旗舰定位;而新发布的畅玩 70 Plus 与仍在售的 X70 同样聚焦 " 抗摔耐用 " 卖点,产品与产品之间的定位卖点大致相同,有的价格相差极大,有的价格又在同一区间,这让消费者挑选起来头晕眼花,无所适从。
一线销售人员坦言:" 每月都要学习新产品,但功能差异太小,只能靠贬低自家旧机型推销新品。" 这种内耗不仅增加培训成本,更导致渠道商利润空间被不断压缩。
其次,频繁推新导致产品的价格体系崩盘,信任危机潜伏。
一个典型的案例,搭载第三代骁龙 8 移动平台的 Magic 6 至臻版去年 3 月 18 日上市,半年后的 10 月 14 日,荣耀推出 Magic 7,为给新机让路,Magic 6 至臻版的价格也由 6999 元起直降 3000 元,创下行业高端机型贬值速度的记录。
今年 7 月,安兔兔公布安卓手机好评榜 TOP10,华为 Mate70 Pro+ 高居第一名,Magic 6 至臻版力压华为 Mate70 Pro 优享版、小米 15S Pro、小米 15 Ultra 等热门畅销机型排名第二。
很显然,这种市场策略下,短期拉升了 Magic 6 至臻版的销量,可品牌溢价能力也在同期被彻底摧毁,当消费者预期 " 早买早吃亏 " 时,后续的新品发售就将直面信任寒流。
最后,产品的创新速度跟不上推新速度,噱头难掩空虚。
有行业分析人士指出,畅玩 70 Plus 主打的 "AI 一键操作 ",实则为语音助手绑定实体按键的简单组合;所谓的 " 太极缓震架构 " 不过是加固四角的通用方案。
当友商深耕 AI 大模型、跨端系统等核心技术时,荣耀的创新似乎仍停留在营销话术层面。由此传导至各个品牌都在施行的高端化战略,荣耀的品牌力则面临着严峻的挑战。
单个技术拎出来,荣耀有青海湖电池、鹰眼相机、鲁班钛金铰链等,但这些技术大多局限于点与点,没有形成生态效应,用户感知不强。
体现在结果上就是市场竞争的溃败。根据数据调研机构 IDC 的统计,在最具标杆意义的折叠屏市场,今年二季度荣耀仅收获 7.6% 份额,被华为 72.6% 的绝对优势碾压;在电竞旗舰领域,GT Pro 虽在 ChinaJoy 高调宣传为 " 赛事级性能 ",但实际销量数据始终未公布。
一个残酷的现实是,当前的高端市场中,在华为、苹果等已形成强大生态效应的对手面前,荣耀的高端竞争力正被迅速稀释。
03
十字路口,荣耀的求生之路
" 机海战术 " 本质是市场焦虑的缩影,在 " 机海战术 " 之外,配合着阿尔法战略,荣耀在 4 月份启动了 " 雄鹰计划 ",对中国区 38 个关键岗位实施竞聘上岗,45% 负责人更替,90 后高管占比达 24%,试图以年轻化团队激活组织效率。
在组织架构上,新设 "AI 与软件业务部 "" 新产业孵化部 " 等一级部门,将 AI 研发提升至核心地位,并投入具身智能机器人研发,其双足机器人以 4m/s 速度打破行业纪录。
在人才招募方面,则推出擎鹰、战鹰、雏鹰和耀鹰四大板块,构建起覆盖技术研发、市场拓展、人才储备和用户洞察的 AI 生态人才矩阵。
其中包括全球范围内招募 10 位技术领军人才,聚焦 AI、影像、硬件等核心领域,目标指向 " 卡脖子 " 技术突破;全球招募 100 名销售精英,支撑荣耀在拉美、中东非等地区超 50% 的增长目标;招聘 1000 名高校毕业生,将年轻化的创新活力转化为技术落地能力;以及 10000 名用户体验官,确保荣耀能实时捕捉终端消费需求。
很明显,这些举措直指 " 从手机制造商向 AI 终端生态公司 " 的转型目标,但组织迭代的速度能否追上战略落地的需求,仍是巨大问号。
更进一步,荣耀的深层困境在于战术与战略的撕裂,一边是追求短期收益的机海战术,另一边是需要长期投入的 AI 转型,前者通过透支品牌信任与价格体系换取市场份额,后者则因生态闭环缺失与技术落地滞后,尚未形成可持续的护城河,这种矛盾正将荣耀推向 " 左右互搏 " 的险境。
此时,荣耀有两个问题悬而未决。
一是阿尔法战略中,荣耀计划 5 年投入 100 亿美元建设 AI 生态,在手机业务利润持续萎缩,新业务具身智能商业化不明朗的背景下,这笔钱从何而来?
二是国内手机红海加剧,华为强势回归的竞争态势下,参照着 HTC" 战术救急、战略溃败 " 的前车之鉴,荣耀能否把握住这仅有的 1-2 年窗口期?
旁观者的视角,荣耀的激进变革,实际上是悬崖边的自救,李健将组织调整喻为 " 发动机优化 ",但若无法根治 " 机海依赖症 ",或在 AI 生态成熟前被资本压力压垮,这场转型恐成悲壮冒险。
对消费者而言,品牌故事再动听,最终还得是 " 产品底下见真章 ",而这恰恰是 " 新荣耀 " 亟待解决的困局,否则,市场终将给出的判决,恐怕会比 Magic6 至臻版的贬值曲线,更加冷酷无情。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