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十载时光流淌,烽烟弥漫星河;十四年浴血奋战,文字铸就丰碑。从哈尔滨左翼文人的隐秘战线到几代龙江作家笔下的英雄史诗文学,始终是刺向侵略者的利刃,也是照彻长夜的灯火。值此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 80 周年,黑龙江文学馆特别推出 " 黑龙江抗战文学线上特展 ",回溯血火交织的岁月。愿这穿越时空的文学记忆以不朽的光芒,永续浩气长存的龙江精魂。
让我们跟随 " 烽火记忆 · 文学丰碑(二)" 感受暗夜追光里的抗战文学淬炼成章。
1933 年 10 月,萧军(三郎)、萧红(悄吟)的第一部作品集《跋涉》,自费在哈尔滨五画印刷社印刷 1000 册,收录萧军作品 6 篇,萧红作品 5 篇。作品揭露了日伪统治下的社会黑暗,描写了人民的觉醒与抗争。作品因带有鲜明的现实主义进步色彩,遭到日寇封杀。
东北作家群的关内抗战
作为东北沦陷区的政治文化重镇,哈尔滨的革命文艺氛围十分浓郁。然而,面对日伪反动势力对抗日文艺活动的镇压,左翼文化很快遭到日寇封杀。罗烽、舒群、白朗、萧军、萧红等人只好从哈尔滨转移到关内,继续开展抗日救亡文艺活动。
在鲁迅先生帮助下,萧红萧军出版了抗战小说《生死场》《八月的乡村》,声誉鹊起。而后这批哈尔滨作家在上海重新聚首,继续书写抗战文学。舒群《没有祖国的孩子》、罗烽《第七个坑》、白朗《伊瓦鲁河畔》等作品激发了全民抗战热情,成为东北作家群当之无愧的中坚力量。
▲萧红在哈尔滨发表《生死场》第一章《麦场》
载《国际协报》国际公园 1934 年 4 月 20 日 9 版
▲黑龙江文学馆收萧红《生死场》各版本
▲黑龙江文学馆收藏展览的萧军《八月的乡村》各版本
▲黑龙江文学馆收藏展览的舒群《没有祖国的孩子》各版本
▲馆藏《舒群全集》春风文艺出版社 2023 年版
▲罗烽《第七个坑》选自《东北作家近作集》上海生活书店 1936 年版
▲左起为罗烽、白朗、白梅摄于 1935 年哈尔滨
▲黑龙江文学馆收藏展览的白朗《伊瓦鲁河畔》各版本
▲黑龙江文学馆收藏展览的骆宾基《边陲线上》各版本
▲馆藏《东北抗日文学大系》黑龙江大学出版社 2017 年版
▲馆藏《抗战时期黑土地作家丛书》黑龙江大学出版社 2011 年版
出生在黑龙江瑗珲的著名诗人高兰写过大量抗战题材诗歌作品,这首写于 1938 年的《我的家在黑龙江》饱含深情地描绘了黑龙江的四季流转,多民族风情,及家乡人民的拼死抗争。
▲馆藏《我的家在黑龙江》春风文艺出版社 2020 年版
马克思主义文艺学习小组的文化抗战
1937 年,关毓华、关沫南等人建立了读书会,每周在王忠生家中相聚,共同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广泛阅读中外优秀文学作品。读书会实际上就是哈尔滨马克思主义文艺学习小组,在这个组织的影响下,关沫南、陈隄等人都接受了马克思主义思想的影响,先后发表了揭露日伪黑暗统治的作品。在东北这块沦陷的土地上,文艺学习小组就像一颗火种,团结了一批爱国青年,并陆续输送一些人入关参加抗敌斗争。
关沫南(1919 — 2003),原名关东彦,吉林永吉人。曾在《哈尔滨公报》《国际协报》《大北新报》等报纸副刊发表作品。1940 年,与陈隄创办《北地人语》《南北报》杂志。马克思主义文艺学习小组发起人之一。著有短篇小说《船上的故事》、长篇小说《沙地之秋》等。《紫花与红叶》获第一届全国少数民族文学创作奖短篇小说奖。
▲展于黑龙江文学馆 " 进步作家 " 展区
▲关沫南用过的物品展于黑龙江文学馆主展厅
▲馆藏《雾暗霞明》黑龙江人民出版社 1980 年版
作家支援 1939 年来到哈尔滨,在关沫南的带领下,参加了马克思主义文艺学习小组,义无反顾地加入了文艺抗战的队伍,创作了许多抗战文学作品。发表于 1943 年的短篇小说《白藤花》以日伪统治时期的哈尔滨为背景,描写了中俄两国民众的疾苦,表达了作家的反满抗日情绪,是东北抗战文学的经典之作。
▲馆藏《白藤花——支援文集》黑龙江人民出版社 2015 年版
1995 年,为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 50 周年,支援荣获中国作家协会授予的 " 以笔为枪,投身抗战 " 铜质纪念牌。
俄苏经典的译介
黑龙江的左翼文学作家除了通过原创作品进行文化抗战,还翻译了包括《静静的顿河》《高尔基剧作集》《零露集》《阿霞》《高加索之囚》等在内的大量俄苏文学作品。
▲展于黑龙江文学馆 " 沦陷区文学 " 展区
▲馆藏《静静的顿河》人民文学出版社 1982 年版
▲馆藏《温佩筠译文集》北京市新闻出版局 1993 年版
来源:哈尔滨新闻网
实习生 赵瑞瑄 记者:申志远 于秋莹
编辑:刘奕萱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