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汇 前天
家书背后的真相:他倒在黎明前,把平安留给家人
index_new5.html
../../../zaker_core/zaker_tpl_static/wap/tpl_font3.html

 

闵行区 " 晒晒传家宝 " 红色文化主题展览的玻璃柜内,两张泛黄的信纸静卧。墨迹苍劲的 " 母亲大人膝下敬禀者 " 几字映入眼帘,一如八十多年前那个青年落笔时的恭谨庄重。

这封信来自张崇逸烈士。1943 年至 1944 年间,这位战斗在浙东的新四军文化教员,在硝烟弥漫间隙,一笔一划写给上海浦江镇鲁汇家中的母亲。家书跋山涉水,抵沪时已过漫长时日。为安全计,他有时还署着 " 昶昌米店店员 " 的化名,从未泄露自己真实身份,邮寄地址也时时变换。

信的全文朴实又温暖:母亲大人膝下敬禀者,自别慈颜不觉已一年多来,想来大人身体安康着吧,儿在店中身康安在,请大人勿必挂念,弟弟近来生活怎样?希望母亲时常告诉他,叫她努力学习,做个好青年,不要学那些腐化的坏习惯,别言后告,敬请福安。儿张同熙上 八月二十九日 通讯处:浙江省西翁岩代办所。

" 每一封都说自己‘挺好’。" 闵行区烈士陵园主任顾琳彬凝视着家书," 可那时怎可能好?1944 年他正率部在余姚四明山与日伪军周旋,缺衣少粮是常态,浙东游击战何等艰苦,或许这些家书是他蹲在战场边的石头上,或垫放在老乡的小板凳上所写的。不只让母亲宽心,他还嘱托母亲教导弟弟:‘努力学习,做个好青年,莫学腐化恶习’。" 信纸虽薄,字字句句袒露着赤子之孝与家国担当。

1942 年夏,年仅 19 岁的邮差张崇逸不堪伪军欺辱,毅然投奔共产党领导的淞沪游击队第五支队。次年随部转战浙东,在游击纵队三支队第一大队担任文化教员,负责战士的文化教育和思想宣传工作。同年,他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他跟随部队,冒着生死考验,坚持转战在余姚、慈溪、镇海三县以北、四明山、会稽山等地区,一直盼望着抗战胜利与家人团聚。遗憾的是,他却倒在了抗战胜利之际。

1945 年 8 月 15 日,日本帝国主义被迫宣布无条件投降。8 月 17 日,新四军浙东游击纵队第三支队在浙江余姚警戒时遭遇向杭州集合的日军,为掩护前方大部队通过杭甬公路,三支队果断向日军发动攻击,激战一小时,日军伤亡惨重,而身为第三支队一大队二中队指导员的张崇逸也最终倒在异乡。三支队共 12 名战士英勇牺牲,除张崇逸和战士郑大梅外,其余 10 人均无法核查真实姓名,成了无名烈士。

2023 年,这封家书经由闵行区烈士陵园交由闵行档案馆修复和保存,与馆藏已有的革命文献、战役史料等红色档案资源形成补充和呼应,使红色历史档案资源内涵得到深度拓展。

去年,闵行区烈士陵园工作人员专程赴余姚芝山村烈士墓祭扫这位烈士。今年,家书经闵行档案馆精心修复后展出,与沪语诵读创新结合,让历史有了声音的温度。

" 战火纷飞中,始终忠诚革命,不畏牺牲,我敬佩他!" 展厅内,传讲人、闵行区田园第二外语实验小学四年级吴桐在烈士展位前驻足诵读。稚嫩的沪语声里,纸短情长的家国情怀,正穿透岁月,叩击人心。

宙世代

宙世代

ZAKER旗下Web3.0元宇宙平台

一起剪

一起剪

ZAKER旗下免费视频剪辑工具

相关标签

烈士陵园 新四军 上海 安康 档案
相关文章
评论
没有更多评论了
取消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

12 我来说两句…
打开 ZAKER 参与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