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纬 27°,贵州仁怀。秋风拂过赤水河谷,漫山遍野的红缨子高粱随风翻涌,沉甸甸的穗子低垂,这是大娄山执穗为笔在大地上写下的乡野诗篇。
8 月 4 日,2025 年中国农民丰收节晚会仁怀特色会场暨乙巳年茅台红缨子高粱丰收季活动在长岗镇茅坡村红缨子高粱种植基地举行。高粱田中跃动的红色,不仅是茅台酱香的基因密码,更是茅台写就的 " 共富 " 答卷。
从石漠荒岭到风吹穗浪
" 原来我们茅坡村是一个石漠化非常严重的一个地方。" 站在丰收季活动现场,长岗镇茅坡村村支书杨智春指着连片的高粱田感慨万千。
曾经的茅坡村,土层稀薄,地块零碎,亩产仅有三、五百斤。转机始于茅台集团的高粱基地建设。通过 " 茅台 + 政府 + 基地 + 合作社(农户)" 模式,茅台出资整治土地," 小土变大土,石头深埋覆土 "。
变化不止于土地。杨智春说,三年间,村里建起了近 200 栋小别墅。年轻人也渐渐地回来了。2019 年前,总人口 2300 余人的茅坡村有 800 多人在外务工,近年来随着高粱产业的壮大,300 多曾经在外务工的村民陆续返乡。
" 我们的高粱品质是很好的,老百姓很满意。" 杨智春说,把高粱种好,是大娄山上的人们心里最朴素的热望。
粮农徐付生生过一场大病后,决定回到家里,跟着村里人一起种高粱,也带孙子。他不断摸索提高种粮技术。他说:" 种好高粱,生活就有保障了,心就宽了 "。
从 " 靠天吃饭 " 到智慧耕耘
红缨子高粱的 " 含金量 ",与茅台对 " 第一车间 " 的极致锻造不可分割。在仁怀的绝大多数符合农机耕作的平坦地区,高粱种植早已告别 " 面朝黄土背朝天 "。
"86 年我毕业时,本地高粱亩产才 75-100 公斤。" 茅台集团首席育种专家涂佑能说。39 年来,他是 " 以田为家 " 的农业科学家。从漫山寻种到代代培育,他带领团队不断攻关,今年,团队又正式发布了红缨子 "519" 第七代高粱种——其生育期缩短至 118 天,株高降至 210.1 厘米,抗倒伏能力显著提升,更适配机械化收割;亩产逆势提升至 399.6 公斤,支链淀粉含量达 96.00%,单宁含量降至 1.37%。
" 好酒是种出来的!" 为了 " 种 " 出好酒,涂佑能至今仍然奔走在田间地头。
科技之光也照亮田间管理。记者见到王满的时候,她正在和合作社的农人一起绑高粱。王满是一位 85 后的新农人,她耕作的 160 亩地块是由茅台出资改造的高标准农田,过去 30 人半月才能收割完的农田如今收割机三天就能完成。王满说:" 这都要归功于茅台酒厂。他们出资修正了农田,还买了机器,农耕手也是他们培训的。现在我们有机器可以用,农机手也有钱挣,高粱的收割也能保质保量。"
王满说,在仁怀做农民很幸福。她说这话的时候,脸上 洋溢的笑容,是产业赋能乡村最生动的注脚。
红缨子的 " 红 "
红缨子高粱的 " 红 ",早已超越作物本身,浸透进了一方水土的人文肌理。
在归仓仪式上,鼓手击鼓二十四响,寓意高粱生长与传统二十四节气紧密相连。茅台酒酿造技艺传承人和粮农代表共同完成了熏仓、敬天、祭地、礼敬等一系列仪式。这场融合农耕文明与匠心神韵的仪式,不仅定格了红缨子高粱的丰收时刻,更传递着茅台人对天地自然的永恒敬畏。
" 春耕、收获的时候,当地都有一些仪式,很好地传承了对自然的热爱。这种文化习俗是农业文化遗产的一部分。" 农业农村部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专家委员会主任委员闵庆文向记者表示。
" 农业的发展,根本是要解决老百姓的就业增收问题。" 闵庆文认为,通过 " 茅台 + 政府 + 基地 + 合作社(农户)" 模式,使得 1+1 大于 2,通过 " 第一车间 " 的高标准打造,既让 " 老百姓笑了 ",也让茅台有 " 更好的市场空间 "。
" 茅台发轫于酒,根植于农耕文明。" 茅台集团党委副书记、总经理王莉在丰收季活动中表达了对粮农的感恩,和对每一粒种子的致敬。
以土地为证,以匠心为脉。将企业发展与农民福祉、地方经济紧密相连,茅台始终践行着如山般厚重的承诺。二十余年来茅台在高粱育种方面持续发力,累计投入超 18 亿元资金予以粮农种子、有机肥等扶持;高粱收购价从 2002 年 2 元 / 公斤提至如今 11.2 元 / 公斤。全国红缨子高粱种植超 3000 万亩,累计带动 850 万人次增收超百亿元。
大娄山静默矗立,赤水河奔流不息。山知道,每一穗红高粱的饱满,都是对耕耘的回应;河记得,每一滴茅台酒的醇厚,都始于泥土的馈赠。从涂佑能的实验室,到王满、徐付生的高粱田,再到大娄山上的座座美丽村庄——这一株株红缨子高粱串起的,是企业与乡土的守望。
来源 新华网
编辑 周欢 /编审 李枫 /签发 蒲谋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