芝麻大小的一块芯片,樊希安盯了七年。
它叫 Micro-TEC 芯片,是在毫厘之间给光模块精准降温的 " 空调 "。
封装、测试、再封装、再测试——他和团队一步一步,把芯片尺寸从 6 毫米抠到 1 毫米,技术远超日本同行的 4 毫米。
樊希安是光谷科技公司赛格瑞的创始人。他说," 芯片做出来那一刻,我觉得我们可以去敲开任何一家光模块厂的门。"
樊希安和团队的故事,不是个例。数据显示," 十四五 " 期间,武汉高新技术企业数量翻番,从 2021 年 8000 多家到现在 16000 多家。
越来越多像赛格瑞这样的硬科技公司,悄悄从青苗长成了一片森林。
在大学成立的企业,在武汉长到 " 隐形冠军 "
2018 年,赛格瑞在武汉科技大学注册成立。那时候,它只是一个带着成果转化冲动的小团队,刚完成光芯片热管理技术的中试验证。
可在创业初期,他们就撞上了 " 现实的墙 "。
一块 1×1 毫米的 Micro-TEC 芯片,要通过 5 微米级别的封装精度才能量产。主工序近 40 道,辅助工序超过 100 道。找不到合适的黏合剂,他们硬是买了 50 多种胶水反复试验了一个月才定下来。
Micro-TEC 芯片是在毫厘之间给光模块精准降温的 " 空调 "。受访企业供图
" 真的熬得很苦。" 樊希安笑着回忆。但这种 " 从 0 到 1" 的原始创新,反而是赛格瑞后来的实力所在。
2019 年,公司成功交付国内首套千瓦级低温余热温差发电设备;2022 年,订单激增,公司急需扩产。
就在那一年,东湖高新集团设立的产业基金 " 华工明德 " 看到了他们。很快,一笔关键股权融资到账,公司正式搭建起研发中心,进入发展快车道。
芯片实验室。受访企业供图
如今,他们在汉建成了从设计到封装的完整生产线,月产芯片超过 30 万片,并与国内光模块头部制造商建立战略合作;同时携手周边十余家上下游企业协同发展,进一步增强了区域热电产业链和供应链的韧性与竞争力,成为 5G 通信和自动驾驶领域不可或缺的 " 隐形冠军 "。
樊希安说:" 我们不是孤立生长的,武汉有一片适合硬科技扎根的土壤。"
城市有意识栽种森林,它们都长在哪些赛道?
和赛格瑞一样,近年来冒头的武汉高新技术企业,绝不是散落的 " 野草 ",而是深根在城市主导产业高度契合的核心赛道上:光电子信息、生物医药、高端制造、新能源新材料等硬科技领域。
我们看看这样一些故事——
安湃光电的创始人回忆 " 第一桶金 " 还带着惊喜:" 原本只是租个厂房,没想到江夏区产业基金直接找上门来。" 有了 " 真金白银 ",企业实现 " 关键一跳 ",短短一年内就在汉投产了全球首条 8 英寸薄膜铌酸锂专用生产线,订单额翻了三倍。
" 十五年没离开武汉 ",滨会生物像跑马拉松一样坚持研发,一路把溶瘤病毒候选药物推到Ⅲ期临床。
" 我们重载型无人直升机研发生产,在动力系统、精密制造、电控技术等领域,与车谷强大的汽车产业链高度契合。" 矢量立飞总经理杜大立坦言,选择武汉经开区投资建设矢量立飞重载无人机研发制造总部基地,就是看中完整的制造链。
细细看他们的故事,有几个共同点:技术细分、门槛高 …… 但在武汉,他们能够获得匹配的市场、资金和配套资源。
是哪些资源呢?比如,江夏的 "1+5" 基金体系、江岸的 50 亿元科创基金矩阵、洪山的科技专项资金 " 拨改投 "……
这些资金也许不多,但就像水渠,能够精准滴灌到企业的各个发展阶段,帮它们从 0 到 1、从 1 到 10 稳步成长。
更难得的是,这里还聚集了一支由草根创业者、大学生、海外归国人才和科研人员组成的 " 新四军 "。他们成为驱动硬科技领域新质生产力跃升的关键力量。
飞瓴光电的 " 创业三人组 " 就是个代表,童维军辞了高管职位,回校园当教授,和两个教授一起拿下了全球首创的常压微波等离子技术,成功替代了进口关键材料。
和过去零星的项目不同,现在的武汉更像是在有意识地种 " 整片林子 "。赛格瑞嵌进光通信生态,安湃光电扎在光电子信息产业,飞瓴光电补上光电子新材料短板——每一棵树都在长自己的叶子,但根系却交织在一起。
在深圳市源创力离岸创新中心总裁、武汉科技咨询委员会委员周路明看来,武汉是国内最早抓住 " 应用端创新 " 趋势的城市之一,把科研成果和市场需求紧密扣在了一起。
数据显示,目前武汉光电子信息产业规模突破 7500 亿元,生物医药、新能源新材料等板块也保持两位数增速,为高新技术企业的集聚和翻倍提供了坚实支撑。
" 武汉拥有优秀的‘零部件’,现在是将它们组装成一台高速运转的创新机器。" 他认为,这台机器的动力,正来源于科研端、市场端和资本端的深度耦合。
三块拼图,从苗到林的城市密码
16000 多家高新企业,不是凭空长出来的。
高新企业数量翻一番,并不是每个城市都能做到。相比深圳、杭州等市场化程度高的城市,武汉的起点并不算优势——国企占比较高,民营经济起步晚。那它是怎么实现的?
这背后有三块关键拼图。
制图:肖琴
第一块,是耐心资本。武汉的产业基金很少 " 一锤子买卖 ",而是陪伴式投资。不仅投钱,还帮企业找研发资源、上下游合作伙伴。很多基金经理甚至跟着企业跑产线、跑市场,变成半个 " 合伙人 "。
第二块,是精准育种。这来自武汉对 " 根 " 企业的识别与扶持,不搞大水漫灌。
近年来,武汉提出选好创新创业种苗支持创业者、好项目落地成为 " 根企业 " 的源头活水,还提出要培育 50 家 " 未来之鹰 " 企业,支持引导一批成长性企业,在脑机接口、人形机器人整机等细分领域 " 专精特新 " 发展。
赛事也成了重要选育场——去年 " 创客中国 " 武汉赛 " 双十佳 " 里,70% 都是 " 首创 " 项目,很多在赛后不到半年就注册落地。
16 年来,武汉创业十佳大赛走出 300 多位创业 " 双十佳 ",培育出 10 余家上市公司及 30 余家国家级专精特新 " 小巨人 "。
第三块,是制度松土。解决的是企业 " 长大 " 的空间。
武汉建立了 "1+15+N" 的企业服务网络,覆盖到 668 个服务工作站、2700 多名服务专员,基本实现 " 企业有事,10 分钟能找到人 "。
从资本耐心到制度柔性,从精准播种到生态共生,武汉这片 " 创新雨林 " 正在进入旺盛期。企业像苗木一样长高,长成林子,再反过来为土壤提供养分——这就是高新技术企业数量翻番的底气。
来源:长江日报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