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一则来自咸阳市生态环境局的行政处罚决定书,将国内轮胎行业巨头——陕西延长石油西北橡胶有限责任公司(下称 " 西北橡胶 ")推至舆论风口
因核心生产工序污染物持续超标 6 小时,这家拥有军工背景、位列 " 世界轮胎 75 强 " 的行业翘楚被处以 65 万元罚款并责令整改。
这并非其首次环保违规,屡罚屡犯的标签,让这家 " 百年企业 " 的绿色转型之路蒙上阴影,也为整个高排放行业敲响了合规经营的沉重警钟。
65 万罚单直指生产 " 命脉 " 工序
根据陕 D 高新环罚〔2025〕2 号行政处罚决定书,西北橡胶的违规行为清晰而具体。其橡胶制品分公司的核心 " 搅拌工序 ",在生产过程中,关键污染物 " 非甲烷总烃 " 的自动监测数据实测浓度,持续超标长达 6 个小时。
" 非甲烷总烃 " 是橡胶、化工等行业挥发性有机物(VOCs)的主要成分,是形成臭氧和 PM2.5 的重要前体物,也是国家大气污染治理的重点监控对象。该行为被监管部门明确认定为 " 超过许可排放浓度排放污染物类案 ",直接违反了《排污许可管理条例》的核心要求。
尽管 65 万元的罚款对于一家年营收超 20 亿元的企业而言,数字上或许不痛不痒,但处罚的指向性极强——直指其生产流程的环保控制漏洞,这无疑是对其内部管理和环保意识的一次公开拷问。
行业巨擘与环保 " 惯犯 " 的双重身份
此次环保违规事件之所以引发广泛关注,源于西北橡胶显赫的行业地位与屡次违规行为之间形成的巨大反差。
历史底蕴深厚:西北橡胶的前身是始建于 1959 年的西北橡胶总厂,是国家 " 二五 " 期间的重点项目,长期肩负着为我国国防军工配套的重任,是名副其实的 " 共和国橡胶工业的长子 "。
行业地位显赫:作为陕西延长石油集团旗下的二级板块公司,西北橡胶已发展成为集天然胶加工、子午线轮胎、橡胶制品研发制造于一体的大型综合性企业集团。其轮胎年产能高达 700 万条,成功跻身 " 世界轮胎 75 强 " 和 " 中国化工企业 500 强 ",旗下 " 双西 " 品牌更是中国驰名商标。
市场表现强劲:就在不久前,公司还公布了 2024 年的亮眼成绩单:轮胎产销双破 720 万条,营收达 21.5 亿元,均创历史新高。并雄心勃勃地提出 2025 年轮胎产销确保 850 万条、力争 900 万条的宏大目标。
然而,与这份辉煌履历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一份冗长的环保 " 违规记录 ":
2018 年:因污染治理设施运行不规范等问题多次被责令整改并罚款。
2022 年:被中央环保督察组点名批评,指出其密炼车间废气收集装置长期不完善,无组织排放严重。
2023 年:因未按规定安装、使用污染防治设施,被罚款 9 万元。
2025 年:再次因排污超标,被处以 65 万元罚款。
" 屡罚屡犯 ",已成为这家行业巨头撕不掉的标签,严重削弱了其作为行业龙头的示范效应。
深度剖析:绿色转型口号下的现实困境
在国家 " 双碳 " 战略和环保法规日益严苛的大背景下,西北橡胶的案例具有深刻的警示意义。它暴露出部分传统制造业企业在绿色转型过程中面临的深层困境:
战略与执行的脱节:西北橡胶在公开战略中多次强调 " 绿色转型 ",致力于打造 " 国内一流特色突出的全产业链橡胶公司 "。然而,从中央督察组点名到地方环保局处罚,一系列事件表明,其环保理念未能有效渗透到生产一线,战略口号与实际执行之间存在巨大鸿沟。
历史包袱与技改压力:作为一家拥有悠久历史的老牌企业,其部分生产设施和工艺流程可能存在历史遗留问题。面对日益严格的环保标准,进行全方位、高成本的环保技术改造,无疑是一项艰巨的挑战。但这并不能成为违规排放的借口。
侥幸心理与合规意识淡薄:在 " 罚单 " 不断的情况下依然违规,反映出企业内部可能存在侥幸心理,未能将环保合规真正视为不可逾越的 " 生命线 ",而是将其视为可以权衡利弊的 " 成本项 "。
来源 / 二三里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