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卖引流初显效,供应链锚定增长基本盘。
鲸商 ( ID:bizwhale ) 原创
作者 | 达尔闻
外卖大战后,京东交出首份成绩单。
美东时间 8 月 14 日盘前,京东发布了业绩公告。2025 年 Q2 京东营收 3567 亿元,同比增长 22.4%。京东的营收是最近 3 年多以来增长最快的一次。在互联网行业普遍增长放缓的背景下,京东的这份成绩格外亮眼。但是高增长背后的代价是归属于普通股股东的净利润为 62 亿元,同比下滑 50.8%。
京东最开始做外卖时引发了行业激烈的讨论。现在 Q2 的业绩大幅增长核心动力是什么?外卖这场仗打的究竟值不值,电商的基本盘有得到流量反哺吗?
在业绩电话会上,京东管理层明确表示," 外卖业务不是追求一两个月的短期成绩,我们希望长期做下去,五年、十年、甚至二十年,目标始终是可持续发展的商业模式。"
在一个新周期下,京东正在用今天的钱买明天的势,下一盘全新的棋局。
借势:外卖已成流量引擎
京东做外卖的初衷是为了借势。
因为电商的渗透率见顶。外卖的核心是为了引流,用高频的外卖带动低频的电商。刘强东曾明确表示," 我们(外卖)亏的钱,相比去抖音、腾讯买流量的钱还是要划算的。"
从 Q2 的结果上来看,外卖完成了阶段性的目标。京东的用户暴涨。数据上,Q2 季度活跃用户数同比增长超过 40%,用户购物频次同比提升超过 40%,明显高于前几个季度的增长速度,这在成熟的互联网市场也是非常罕见的。
京东外卖业务日单量突破 2,500 万单,近 200 个餐饮品牌销量破百万,京东与超 15 万名全职骑手直签劳动合同、为其缴纳五险一金。
包含京东外卖在内的即时零售业务已经成为核心流量入口。据 Questmobile 数据,5 月京东秒送 MAU(月活跃用户人数)已达 1.65 亿,占京东 APP 整体流量的 26.6%。
京东要的是外卖和电商之间的协同,所以无心恋战陷入到恶性竞争当中。
数据显示,今年 Q1 外卖和即时零售订单份额上京东只占 1%,但在 7 月 21 日到 27 日时,京东份额已经上涨到 9%。在京东占据外卖市场第三极的位置后,京东没有去参与 0 元购冲击短期的市场份额,而是节省资金和实力来做自己差异化的优势,把七鲜小厨推到台前。
毕竟无数次外卖大战已经验证了,烧钱补贴带来的效益是短期的。京东的特长是做供应链。
七鲜小厨是为了取代幽灵外卖的生态位。采用的是菜品合伙人模式,租金、人力、运营成本都是京东出资,餐饮商家只需要负责菜品研发和食材供应链的协同。
幽灵外卖是在选址和食材上节约成本,用低价抢走了订单。七鲜小厨是在好和省上发力,标准化、规模化集中采购降低成本,无堂食的门店选址维持现在 " 省 " 的优势;人工投放食材,机器人新鲜现炒,减少食品安全的问题,在 " 好 " 继续发力,走品质化的路线。
首店上线一周日均订单超 1000 单,复购率高于行业 220%,带动周边 3 公里商圈数千餐厅总体订单环比增长 12%。
未来 3 年,七鲜小厨将开出 1 万家门店。规模效应下,七鲜小厨也有希望给京东主站带来稳定可持续的流量。
京东在外卖大战中,牺牲短期的利润,寻找长期的流量。机构曾测算京东 Q2 调整后净利润将下滑 70%,实际上京东下滑了 49%,相比之下已经节约了很多成本。
Q2 包含外卖在内的新业务亏损 148 亿元,用这部分钱换用户 40% 的高增长是一笔非常划算的买卖。
京东外卖的客单价很低,外卖负责引流,还要靠电商业务的转化。京东的电商基本盘有吃到外卖的利好吗?
转化:优势品类的供应链底色
转化高频流量核心还是靠供应链。在外卖造势下,京东的电商基本盘终于好起来了。
京东零售板块的收入 3101 亿元,同比增长 20.6%。利润也改善了,经营利润率 4.5%,去年同期为 3.9%。仅这 0.6 个百分点的利润率提升,就有 180 亿的利润增加,足以覆盖外卖业务的投入。
按照产品类别的口径来看,商品收入同比增长 20.7%。其中电子产品及家用电器商品收入同比增长 23.4%;日用百货商品收入同比增长 16%。今年 618 大促期间,购买用户总数同比翻倍,订单量超过 22 亿单。
因为京东的基本盘是 3C 数码家电,所以近两年的业绩增长总是被归功于国补的红利。事实上,当国补已经实行一年多后,消费力已经被透支了一部分。京东还能保持现有的增长模式,核心还是靠自己的供应链优势。
首先是强大的供应链体系,确保商品供应稳定,并提供可靠的履约和配送服务。
一个很有代表性的品类是电视,在国补利好下,消费者购买力增加,更愿意购买大尺寸的电视改善生活。
传统的物流存在配送慢、破损率高、安装收费混乱的问题。例如有消费者在社媒上吐槽,买台电视,国补省了 3000 多元,但安装费要花 2000 元,合计下来根本没有省多少。京东物流推出了送装一体,基本上下单第二天就可以安装好,节省了数周的预约时间和安装费用。
对于这部分消费升级的用户来说,对服务也有更大的追求,京东过去的服务和品类心智已经完成了基础的市场教育。京东原来就有的心智只会随着国补进一步深化,这是友商短期无法超越的。
联合京东上线送装一体后,百吋电视差评率下降了三倍,好评率同步提升了 7 倍。
其次是线上线下的运营协同能力,能够快速与地方政府对接,推动各地项目快速落地。国补需要平台方先垫资后结算,需要有强大的现金流实力。
京东的供应链基础有很强的抗周期性。传统电商没有被即时零售冲垮,两者都会占据自己的生态位。京东的供应链带来的价格、品质、服务的基础,短期内难被即时零售取代。
穿越周期,京东不舍品质
在互联网和零售这个成熟的市场上,22.4% 的营收增长已经不常见了。京东能逆势上涨的原因是对宏观背景和行业趋势快速洞察,提前布局,顺势而为。外卖引流,电商创收。京东正在走出调整期,驶入顺风区。
值得注意的是,无论是七鲜小厨品质外卖的定位,还是通过供应链和服务激活电商,京东都在为了穿越周期,做更长远的谋划。
京东选择走品质路线。
消费正在缓慢地复苏,同时也在出现很多新的变化,消费者对于产品、价格、服务的需求越来越高,对于任何一家零售商来说,单独追求某一项的极致很容易引发反噬,比如一味地追逐低价。
过去电商行业走了一段弯路,集体学习拼多多,价格战并没有带来明显的增长。当下京东选择回归自己的优势。
活得久才能更好的穿越周期。零售的核心竞争力藏在供应链的 " 毛细血管 " 里。海外零售巨头早已验证这一路径。Costco 通过全球直采、大规模定制压缩流通成本,山姆依托精准选品和供应链协同打造溢价能力,二者均以 " 后端供应链效率 + 前端品质口碑 " 完成穿越经济周期的卡位。
在国内,京东也在做同样的布局。
线上巩固优势。依托自建物流的仓配网络,实现商品从产地到消费者的最短链路;通过大数据分析消费趋势,反向赋能厂商优化生产,减少无效库存;针对 3C、家电等核心品类,建立全链路品控体系,从源头杜绝假冒伪劣。同时提出买机器人上京东的口号,布局新兴的消费市场。
线下也在加速布局实体。截至 Q2 末,包括京东之家、京东手机数码专卖店、京东电脑数码专卖店等京东 3C 数码门店突破 3,000 家;京东 MALL 累计开业门店 24 家。在香港市场,正式完成对香港佳宝食品超级市场的收购。
这种 " 重资产 " 模式或许短期成本更高,却在长期构筑了难以复制的壁垒。供应链的深度决定了平台能否接住用户升级的需求。
互联网反内卷的本质,是从 " 零和博弈 " 转向 " 共生共赢 "。过去,在电商和外卖的两大战场上,部分平台通过补贴战、价格战争夺流量,看似实现了规模扩张,实则透支了商家利润与服务质量。无效内卷,并没有让业绩快速增长。反而降价走量的模式,生意越做越累,低价对消费的刺激效果越来越小。
反内卷的背景下,平台型模式需要重新平衡商家、用户和骑手之间的利益,外卖平台的增长应该是建立在整个餐饮行业健康发展、骑手权益得到充分保障的前提下,这样的增长比过去无效内卷的阶段更有含金量。
下半场,不再是跑马圈地的游戏,而是精耕细作的比拼。市场正在奖励长期主义者。
读者入群
媒体转载、寻求报道及商务合作
添加时,请备注姓名 + 职务 + 公司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