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末的上海展览中心人头攒动。上海书展进行了四天,69 岁的读者孙由忠来了三天。他喜欢买书,更喜欢与作家面对面互动的氛围,趁中心活动区 " 翻台 " 的 15 分钟,孙由忠手提两大袋书,翻着日程表,要 " 跑步赶去友谊会堂参加下一场活动了 "。他告诉记者," 书展第一场见面会就是去见作家赵德发,把小说《大海风》带回了家,现在读了一半。"
在上海展览中心的中央大厅,作家赵德发正在为读者签售《大海风》。(主办方供图)
作家、学者王尧所作的《桃花坞》刚出印刷厂就直达上海书展,这里的读者们最先读上了 " 热腾腾 " 的新作。" 这本书目前在市场上是没有的,是‘特供’上海书展,这里读者们特别热情,中央大厅的见面签售会很快售出六七十本。" 作家出版社发行人员苏晨说。《大海风》《桃花坞》与《国宝》《紫山》是本届书展 " 行进的风景 2025 ——中国作家协会新时代文学攀登计划作品联展 " 的重点书目。
在上海展览中心的中央大厅,作家王尧的小说《桃花坞》正在签售,读者大排长龙。(主办方供图)
上海展览中心的中央大厅,活动 " 翻台 " 的 15 分钟里也是人山人海。(孙彦扬摄)
正在火热举办的上海书展,何尝不是作家与读者共同 " 行进的风景 "。仅是上海展览中心的中心活动区,从早上九点到晚上八点半,一天 9 到 10 场作家见面会," 翻台 " 的 15 分钟里,能看到人流从四面八方涌来,或向四面八方流去。" 这里是书展‘翻台’最勤的舞台,有 60 场活动在这举行,每场坐席容纳 100 人左右,但加上会场外围以及台阶围聚的读者们,人数要 2 倍,一天下来人流至少几千人,签售区大排长队,常常活动未开始队伍已经排起来了,读者与作家见面的热情很高。" 上海书展中心舞台项目经理许仕凯说。
在上海展览中心的中央大厅,作家祝勇正在与读者分享小说《国宝》。(主办方供图)
左手书单,右手活动列表
上海读者孙由忠年年来书展,必备两个单子,书单是一个,活动列表是一个,时间要仔细排好,必要时跑步前进。杭州的赵敏敏则是今年第一次到书展,她发现中央大厅轮番 " 上演 " 的作家见面会正是逛书展的 " 入门神器 "。今年书展,有苏州桃花坞的读者 " 闻风赶来 "。这恰与作家王尧的写作心意相合," 苏州有很多大街小巷,其中‘桃花坞’这个名字对我很有吸引力。桃花坞是中国文化非常重要的‘意象’,特别能够体现苏州的日常生活甚至所有美好的东西,很早就想写一本名为《桃花坞》的书了。"
上海书展作家出版社展位。(孙彦扬摄)
今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八十周年,很多读者被抗战故事吸引。王尧所著《桃花坞》聚焦中华民族苦难时期知识分子的家国情怀,他在书展现场同读者分享," 一次在大学讲课时我问自己,如果回到抗战时期的西南联大,我会做什么样的选择?我能否挺过那段中华民族最艰难的时刻?那时我开始意识到要写一个新的长篇小说,可能是要从抗战写起,从桃花坞开始写起。" 他认为,写抗战也有多种不同的方式,可以写战场上抛头颅、洒热血的壮烈牺牲,直接展现可歌可泣的民族精神;也可以从日常生活入手写 " 人心的反抗 "," 因为民族精神不仅是战场上‘马革裹尸还’的无畏气概,也是对人性与民族气节的坚守。"
作家王尧正在分享。(主办方供图)
作家祝勇也带着新作小说《国宝》来到书展现场。抗战时期,一群故宫的守护人南迁文物,用自己有限的生命铺就文物的生命线," 这本书带读者走入那段波澜壮阔而又揪心痛楚的抗战文物南迁史中,小说主角那文松是一个离家的人,护送一批离家的宝物,踏上这段漂泊之旅。对于读者而言,这种情感并不抽象或宏大,而是与每个人息息相关。一个人如何去留存和保护住自己的珍宝?其实千千万万的答案汇聚起来,可能也是一个国家如何去留住他的文脉。" 青年批评家、上海师范大学教师刘欣玥动情地说。祝勇认为," 文物真的能被保留吗?仗又要打到什么时候去?这些故宫人内心深处并非没有疑问,但他们心里有信念,这个信念在战争过程中不断形成,它不是虚的,因为这是他们每天都要面对的挑战。"
作家祝勇正在签售。(主办方供图)
不断攀登,写大地上的心灵史
自 2023 年 " 行进的风景 " 系列活动在上海书展首次落地以来,中国作协已连续三年在这里搭建文学与读者对话的平台,通过作家见面会等形式,让大家看到作家与读者之间天然的情感共鸣,也让 " 行进的风景 " 真正成为文学与读者生活相互交融的风景。
" 写作的我来到了一片空气稀薄的荒野。时代就在身边,可我却很难看清它的真实面目 "。为了《紫山》的写作,作家孙惠芬无数次回到故乡,十年未动笔," 有一些作品或许需要年龄和经历做底,需要你对苦难有深度的体悟,对人性有深度的同情,它需要你跳脱智力,不是用脑袋而是用心。"《紫山》以 20 世纪 90 年代辽南乡村三位主人公的情感纠葛为主线,探索中国乡村城镇化进程中农民如何 " 泅渡心灵的暗河 "。这也以文学的方式提示人们如何认识 " 农民 ":从他们的生存处境到更幽深的心灵故事,在中国作协书记处书记、创研部主任何向阳看来,这是此书的突破性所在。
作家孙惠芬正在为读者签售留言。(主办方供图)
" 我在文学道路上跋涉了 40 多年,以小说创作为主,兼顾非虚构写作,一直在求新求变,一直在艰难爬坡。" 赵德发今年出版的 50 余万字长篇小说《大海风》,历时三年创作完成,是他在黄海之滨生活 30 多年的收获。作家将海洋题材放入视野,小说中几场 " 大海风 ",写主角邢昭衍面临航海业打击时的坚韧,亦写 20 世纪上半叶东西方不断苏醒的文化交流。" 希望《大海风》能为这‘行进的风景’增添一抹蓝色的海景 "。
上海书展人民文学出版社展位,读者正试读自己喜爱的书目。(孙彦扬摄)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